◆本刊綜合
《辭源》曰:“鎖,古謂之鍵,今謂之鎖?!惫磐駚?,每一把或玲瓏,或威嚴,或神秘,或傾訴的鎖,不僅是時代的印記,更是古人匠心與智慧的載體。
門鎖如何做到有“鎖”作為?
遠古時期,人們借助獸皮包裹貴重物品,用繩草反復捆縛,最后在開啟的地方打上特殊的繩結。取物時,需借助一根由獸骨或獸牙制成的“骨銼”將繩結一層層挑開,“繩結”即為遠古之鎖,“骨銼”即鑰匙的雛形。這種鎖具雖然簡陋,但在當時確能起到較好的防護作用。
隨著生產(chǎn)力的提升,人類社會逐漸出現(xiàn)了私有制,門鎖應運而生。在距今5000 多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古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裝在木結構框架建筑上的木鎖——門閂,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鎖具,被稱為“世界第一鎖”。
由于門閂的安全性較低,漢代出現(xiàn)了銅質簧片結構鎖,俗稱三簧鎖或簧片鎖。利用兩三片板狀銅片的彈力實現(xiàn)封關和開啟,安全性能、保密性較木質鎖有較大提升,使用范圍也更加廣泛。自唐代以來,簧片鎖得以不斷改進,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古代鎖具不僅形態(tài)各異,開鎖方式也千奇百怪。比如:鴛鴦鎖需用兩把鑰匙同時開啟;機關鎖設計精美,構思巧妙,開啟時除了需要用到鑰匙,還要按步驟逐一解開各種機關;文字組合鎖也叫藏詩鎖,鎖身有多個可轉動的刻字輪環(huán),預設字串多為詩句和祝福語,當全部轉輪上的文字轉到與預設的文字一致時才能開鎖。
圖1 古鎖收藏愛好者對古鎖進行保養(yǎng)(圖/中新社 張云 攝)
1848 年,一種使用圓柱形銷栓的彈子鎖被研制出來。這種鎖通過對彈子的排列組合,使鎖芯能實現(xiàn)上百萬種變化,將鎖的安全性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隨著物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門鎖經(jīng)歷了從鑰匙開鎖到密碼解鎖,再到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生物識別的技術變遷。
通過對光學鏡頭技術的創(chuàng)新,虹膜識別技術的有效識別距離擴大了4倍。另搭配虹膜自追蹤識別系統(tǒng),可快速有效鎖定高度位置,實現(xiàn)鏡頭自 動尋人,通過自動對焦技術,鎖定虹膜并進行識別。此外,手機與智能門鎖的有效融合,為AI 體驗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空間。
圖2 智能門鎖與手機一“碰”即開(圖/新華網(wǎng))
目前,部分智能門鎖采用多維活體指紋識別的技術,結合光學檢測技術和半導體電容指紋識別技術,通過提取指紋、皮膚、血液等多維生物特征信號驗證用戶信息,針對非法攻擊開鎖等進行算法優(yōu)化。電磁防護設計還能避免門鎖在遭受電磁攻擊時出現(xiàn)“誤開門”的情況。
未來,隨著AI 技術與智能家居的有效結合,智能門鎖還將在智能安居上大顯身手,引領家庭安全防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