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蕾
(遼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遼寧 營口 110000)
通識教育,有兩層意義:一層是指通才教育;另一層是指全人教育。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的一門學科,其概念可上溯至中國古代的六藝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思想。通識教育本身源于19 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創(chuàng)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 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學生對社會、自然、自身以及對他人的認識,以解決專業(yè)教育所帶來的專業(yè)素養(yǎng)、技術技能單一的問題。通識教育課程的質量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也成為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指標。
早在古希臘時期,“音樂”即被視作教育中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音樂的功能體現在社會教育方面,它對人能起到道德規(guī)范的作用,而不是在享受或娛樂方面,要警惕不適度的音樂對人的“腐蝕”。
中世紀音樂理論家波埃提烏斯將古希臘的音樂觀并入當代經濟哲學中,將音樂納入全人教育的一環(huán)。全人教育的概念源自中世紀,意在培養(yǎng)能洞察宇宙萬物本質、盡可能接近上帝并領會其旨意,達到真正自由境界的“全人”。這些被教育的對象通常是修道院中的修士,他們需要修習七門當時被認為最重要的學科,如算術、幾何、天文、邏輯、文法等,這些基本學科被認為蘊含了宇宙間的奧秘,音樂亦為其中之一。波埃提烏斯認為,音樂能影響人的品格,因此去了解并控制音樂的元素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他甚至進一步定義:“音樂是宇宙中廣大的力量,也是身體與靈魂統(tǒng)一的準則。”受以上概念啟發(fā),音樂除了是蘊含宇宙奧秘的學科外,更是實際影響人的情緒、心靈的元素。
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也曾指出“音樂與其他藝術從本質上講大都是非語言的,它們在對個性與自我實現的追求中接近人的社會、心理和生理的根基”。對許多人來說,音樂可以直接影響人的內心情緒,更能幫助個人宣泄內在的情緒、成為心靈良藥。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是,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人類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調整自己的生活,而音樂已經成為普遍可用的資源之一。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關于大學通識音樂課的課程設置,主要是鑒賞類課程。在我國音樂教育通識課程背景下,筆者有以下思考:大專院校中開展音樂鑒賞課具有其獨特的意義,因為大專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其目標是培養(yǎng)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需要,為基層崗位的生存和發(fā)展和專業(yè)人員的發(fā)展服務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高級技術型專門人才,長期以來,由于大專教育的特殊性,音樂鑒賞課在大專,院校中的開展一直都處于薄弱環(huán)節(jié)??v觀世界教育歷史,不難發(fā)現,從工業(yè)革命以來教育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人文階段、科學階段、科學—人文階段,當今世界正步入了科技與人文共同發(fā)展的階段,可想而知作為人文藝術比較重要的一部分,通識性音樂鑒賞課在大專院校中必不可少。
首先,通識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學生技藝的變通。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它從內涵和形式上對學生內在心靈和外在表現形成全方位的熏陶與塑造。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其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是音樂教育所具有的主要方面。音樂教育能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審美素質、它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最終和其他姊妹藝術學科協同全面提升學生整體藝術修養(yǎng)。職業(yè)教育,在許多人看來僅僅是技術培訓的地方,是所謂的“技工、機器、勞動者”培養(yǎng)的地方,很容易忽視人文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但是隨著國家的不斷強大、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思想的不斷成長,人們發(fā)現光靠技術是沒有生機的、是僵化的、不協調的。人類對產品的定位從之前的“奢侈品”逐漸發(fā)展成“必需品”,需求量在不斷增加,而人們對科技時代下的產品質量追求也由之前的“基礎保障”到現在追求“高端頂配”。福樓拜曾說:“時代越是先進,藝術就越科學。同樣,科學也會變得藝術化。當他們在底部分離之后,還會在頂部相遇”。所以,技藝不分家,反之需要技藝變通?,F代社會需要技藝變通的人才。而音樂鑒賞課的美育價值正是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必要途徑,大專院校中加強音樂通識教育,彰顯音樂教育的美育價值,培養(yǎng)技藝變通人才將是必然趨勢。
其次,通識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德行的樹立。音樂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它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產生很多功能,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功能,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而人的教育最基礎的前提是德行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音樂作為德育的重要載體,在推進德育工作開展上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大專院校而言,堅持立德樹人的總體方針是未來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也是培養(yǎng)德行高尚的高素質人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識性音樂教育在學生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和作用,在大專院校中開展音樂教育,是學生良好品德樹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筆者認為高校中的音樂教育通識課程應該以“學習面向”與“關鍵內涵”兩個層面組織課程架構,在學習重點上說明各個藝術科目之間的共同內涵,第一層面的“學習構面”包含“表現”“鑒賞”和“實踐”三個向度,這三個向度再延伸至第二層面的“關鍵內涵”來進一步解釋所包含的內容,因此,“表現”之“關鍵內涵”包括:歌唱演奏、編曲、作曲;“鑒賞”之“關鍵內涵”包括:音樂欣賞、審美理解;“實踐”之關鍵內涵包括:藝術參與、生活應用。高等教育的音樂類“學習構面”及“關鍵內涵”的三個向度為,“表現”之關鍵內涵包括:歌唱演奏及創(chuàng)作展現;“鑒賞”之關鍵內涵包括:音樂欣賞及審美理解;“實踐”之關鍵內涵包括:藝術參與及生活應用。
大學音樂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重點在相關課程安排中以“學習構面”的三個向度“表現”“鑒賞”“實踐”以及“關鍵內涵”的六個方面來實行,大學的音樂通識課程可以更自由地發(fā)揮這六個方面的“關鍵內涵”。
“歌唱演奏”為關鍵內涵的第一方面,大學之前的學校音樂課程至多至少已教導學生擁有基本的讀譜及進行演奏、演唱的能力,在之后的課程架構中要更多關注在講述弦樂器演奏的技巧、方法,以及詮釋作品的風格等能力的提升,利用片段聆聽演奏家的演奏,再用自己的聲音唱出音樂的旋律,如此一來學生們能訓練唱歌的音感之外,更能感受出演奏家的詮釋情緒,從而提升自我對于音樂的感知力。另外,當教師介紹一首曲子讓學生們聆聽時,可以將同一首歌曲而不同演奏者的錄音一同播放,如《??!我親愛的爸爸》這首歌取自普契尼所創(chuàng)作的歌劇《賈尼·斯基基》,當中除了播放聲樂的演唱版本之外,也可以同時介紹鋸琴(musical saw)演奏的版本。長此以往,學生能辨別出鋸琴所演奏出的獨特音色。
“創(chuàng)作展現(編曲、作曲)”是關鍵內涵,與“歌唱演奏”并列。音樂類課程強調即興、改編和記譜。在大學音樂通識課程中,我們需要更深入地運用這些能力,首先在課程中解析一些音樂創(chuàng)作的案例,比如“浪漫時期音樂賞析”的課程中會談到“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其中有一首《鱒魚》。這首歌曲后來被改編成鋼琴五重奏曲,其中的第四樂章是一首主題變奏曲,旋律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鱒魚旋律。變奏曲是指主題及其一系列變化反復,并按照統(tǒng)一的藝術構思而組成的樂曲。在這里,這個主題就是鱒魚的歌曲旋律,改編的方式有許多,如改變節(jié)奏、改變調性、改變風格等。通過這個案例,學生們可以了解不同的改編方式,如改變節(jié)奏、調性和風格等。這首五重奏包含五種不同的樂器,每種樂器都有獨特的音色,這進一步豐富了變奏曲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作靈感。其次,注重學生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課堂中介紹的改編和即興的變奏曲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方式,但將這些能力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期中和期末報告中,學生可以選擇適合的音樂,將其應用到他們構思的主題中。這類似于將音樂主題進行個人創(chuàng)作的變奏曲,這種方式讓大學生能夠展示他們的創(chuàng)作才華并實現“創(chuàng)作展現”的目標。
“音樂欣賞”是第二個關鍵內涵“鑒賞”的第一個方面,這是大學生在修習通識音樂課程中大多數會涉略到的課程,也就是音樂賞析課程。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將會給欣賞者帶來深刻的情感體驗。
“審美理解”是“鑒賞”的第二個方面,學生們不僅通過學習通識音樂賞析課程來豐富自身的音樂欣賞技能,還可以深入了解音樂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文化,從而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重點可以從了解本土和不同民族的音樂開始,強調音樂的社會價值和對多元文化藝術的尊重。
“藝術參與”是第三個關鍵內涵“實踐”的第一方面,讓學生能實踐參與藝術藝文活動是通識教育所提倡的“全人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學??梢耘e辦各種音樂會與音樂講座,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生活應用”是關鍵內涵“實踐”的第二方面,也是關鍵內涵的最后一個方面,運用所學的知識再結合生活的資源,進行連接及應用是生活應用的實施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音樂跨域創(chuàng)作,如拍攝MV 或微電影等等。
綜上所述,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指的是一種非專業(yè)、非職業(yè)性質的教育。它與專識教育有質的區(qū)別,專識教育是針對某一方向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讓學生精通某一特定專業(yè)所學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專業(yè)能力。而通識教育是一種通才教育和一種全人教育。它給予學生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學習態(tài)度,基本原則是要求文化滲透,各學科之間彼此交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具有適當的文化素養(yǎng)、科學知識、宏觀視野,具有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達溝通技巧和終身學習成長動力的,情趣高尚品德優(yōu)秀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