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的晉祠鎮(zhèn),背靠懸甕山——晉水之源頭,據(jù)《方輿紀要》載:“懸甕山在太原西南十里,晉水所出?!睍x祠初名唐叔虞祠,為祭祀西周初晉國第一任諸侯姬虞及母王后邑姜而建的祠堂。姬虞是周武王姬發(fā)之子,被封于當時的“唐國”,即帝堯后代所建立的國家,史稱唐叔虞。其子夑繼位后,因地臨晉水,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唐叔虞被追封為晉王后,祠堂改稱“晉王祠”,簡稱“晉祠”?!稌x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p>
晉祠歷史悠久,始建于北魏之前,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已有記載。北魏之后,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南北朝文宣帝時定晉陽為別都,擴建晉祠而“大起樓觀,穿筑池塘”。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晉祠撰寫碑文《晉祠之銘并序》,并再次擴建。北宋時,宋太宗趙光義在晉祠大興土木,竣工時還刻碑記事;天圣年間(1023—1032年),宋仁宗趙禎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并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圣母殿。元世祖時不但重修唐叔虞祠內(nèi)建筑,還勘定了晉祠四周的地界。明洪武年間,加封圣母為“廣惠顯靈昭濟圣母”,還建有仙翁閣(又稱紅閣)等建筑;天順元年(1457年),鑄造大鐘一口立于圣母殿右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圣母殿立《御制祭文》碑;嘉靖年間,除新建與重修白鶴亭、水母樓、讀書臺、望川亭、唐叔虞祠、善利亭、難老亭、圣母殿與魚沼飛梁外,還創(chuàng)建了晉溪書院;萬歷年間,獻殿前增建對越坊和鐘鼓樓,在會仙橋前重修水鏡臺用于演戲。清代時修繕加建內(nèi)容更多,如呂祖閣、待鳳軒、臺駘廟、鈞天樂臺、三圣祠、同樂亭、公輸子祠、文昌宮、七賢祠、鎖虹橋、玉皇閣、三清洞,關帝廟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直對晉祠內(nèi)各園林建筑進行修復,并興建晉祠公園。
作為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古代宗祠祭祀園林建筑群,晉祠具有莊嚴壯觀與清雅秀麗的特點,是宗祠祭祀建筑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范。經(jīng)千余年的補葺修擴和建設開發(fā),已由最初祭祀春秋晉開國君主的祠堂,發(fā)展為包括各類寺廟在內(nèi)的奉祀諸多人、神、佛、道的廟宇群落。自從北宋天圣年間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qū)建筑格局大為改觀,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逐漸形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退于旁側次要位置?,F(xiàn)晉祠風景名勝區(qū)主要包括懸甕山及周邊的天龍山、太山、龍山等。
晉祠公園和晉祠博物館環(huán)境幽雅舒適,風景優(yōu)美秀麗。晉祠博物館內(nèi)的古建筑面積達14 000 m2左右,有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還有宋元以來雕塑100余尊,鑄造藝術品30余尊,歷代碑刻400余通,詩文匾聯(lián)200余副,古樹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樹30株)。晉祠文化遺存極為豐厚,集中國古代祠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在國內(nèi)外久負盛名。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博物館總平面呈矩形條狀,建筑主軸為東南至西北朝向,總體布局可分為中、左(東北部)、右(西南部)三大部分。
中部軸線序列感強,從大門進入后,有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及兩旁鐘鼓樓、魚沼飛梁和圣母殿,中軸布置端莊,格局結構嚴謹。其左側有松水亭、善利泉、待鳳軒、呂祖閣等;右側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公輸子祠等。水鏡臺始建于明朝,是當時的戲臺,集樓、閣、殿、臺于一體,“水鏡”出自《前漢書·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xiàn)原形。戲臺分前后兩部,面對入口大門的重檐歇山頂是殿堂,中間入口設一雙扇門,二層外檐上懸掛“三晉名泉”牌匾,演戲時該殿作為后臺;迎著會仙橋的是單檐卷棚頂?shù)膽蚺_,臺基高出地面1.3 m,戲臺三面有開敞的走廊,建筑式樣別致,雕刻彩繪精細。戲臺前為開闊的廣場,左側是二層歇山頂?shù)膭馘瓨恰_^水鏡臺后有一條晉水的干渠——智伯渠,相傳春秋末期,晉國世卿智伯引汾、晉二水灌晉陽而開鑿此渠。通過智伯渠上的合仙橋后,便是金人臺。
金人臺呈正方形,中央設有祭壇,四角各立姿態(tài)英武的鐵鑄武士一尊,每尊高2 m有余,其中西南隅的鐵人鑄于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迄今保存完整,明亮不銹,反映了北宋時期的冶煉鑄造水平。金人臺后的對越坊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與獻殿建在同一基座上,為三間三樓四柱琉璃廡殿屋頂?shù)呐品?,造型?yōu)美,結構壯麗,坊名“對越”出于《詩經(jīng)·周頌·清廟》中“對越在天”之句。獻殿原為陳設祭品的場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歇山屋頂,殿的四周開敞,形似涼亭。梁架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層平梁,既簡單省料,又輕巧堅固。獻殿的兩側建有鐘、鼓樓,均為重檐十字形歇山頂。
圣母殿是晉祠的主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殿依山而筑,恰在晉水源頭之上,建筑坐西北朝東南,重檐歇山頂,筒板瓦屋面有藍綠色的琉璃瓦剪邊,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四周圍廊,為宋《營造法式》的“副階周匝”做法。圣母殿還采用“減柱法”營造,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頂屋架,形成一個進深兩間的寬闊前廊,殿內(nèi)無柱,梁架斗栱彩畫精致,頂部不施天花,采用徹上露明造,使得空間高敞寬大。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纏繞木質盤龍一條,即《營造法式》所載的“纏龍柱”,是現(xiàn)存宋代此種做法的孤例。建筑柱身側腳,屋頂生起明顯,檐口曲線圓和,表現(xiàn)了典型的北宋建筑風格。圣母殿原名“女郎祠”,圣母傳為姬虞之母邑姜。殿內(nèi)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除圣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后來增補的外,都是宋初原塑。邑姜居中而坐,頭戴鳳冠,神情端莊,雍容華貴。侍女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tài)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寬闊前廊兩端,各設有武士一名,守衛(wèi)著圣母殿。體態(tài)威猛的武士與儀容端莊的侍女形成強烈的對比,更顯得侍女的柔美。
魚沼飛梁在圣母殿和獻殿之間,為十字形狀的板橋,因其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其淵源可追溯到南北朝,根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北魏時已有飛梁存在,現(xiàn)存飛梁系北宋時與圣母殿同建。橋面對著獻殿一側的月臺上有鐵獅一對,鑄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國較早的鐵鑄獅子。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是晉水的第二泉源,沼中立34根八角石柱,柱頂架櫨斗和梁枋承托十字形橋面,橋面長均為19 m左右,縱向橋面寬5 m,連接獻殿和圣母殿,橫向橋面寬3.3 m,與圣母殿翼脊子角相呼應。飛梁形制獨特,古籍雖有記載,也偶見于古畫之中,但現(xiàn)存實物僅此一例,所以價值非常高。
緊靠著圣母殿左邊是苗裔堂,俗稱奶奶廟、子孫殿,建于元朝致和元年(1328年),供奉送子七神。殿前除了明永樂十年(1412年)鑄的道鐘外,還有最為出名的晉祠三絕之一“周柏唐槐”的“周柏”。周柏又名“齊年柏”,也叫“臥龍柏”,由于樹身傾斜,與地面的角度成為45°,形若游龍側臥而得名。這株古柏樹高17.44 m,樹圍5.58 m,主干直徑1.77 m,據(jù)相關機構的科學檢測,樹齡為2 600~2 990年,一直從周代生長至今,為國家一級珍稀古樹。而“唐槐”則是晉祠內(nèi)唐代所植的槐樹,老枝縱橫,盤根錯節(jié),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苗裔堂前的園林綠地上建有歇山頂松水亭,其旁側是八邊形攢尖頂?shù)纳评?。善利泉為晉水第三源泉,泉名取自老子《道德經(jīng)》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從苗裔堂左側拾級而上,便是朝陽洞、待鳳軒、呂祖閣、讀書臺、三臺閣等一組建筑群,這里是道家的道觀,稱此為“七十二福地”。朝陽洞為天然的巖石洞窟,因清晨陽光最早照進洞內(nèi),故稱朝陽洞。從朝陽洞建筑右折是云陶洞,相傳曾是古人躲避兵亂的處所,其名源自唐代崔曙詩句:“三晉云山皆北向,陶然共醉菊花杯?!倍纯诓贿h處鑿有一淺洞窟,內(nèi)有臥榻,是明末清初學者傅山先生隱居處。巖石山外的平臺小院建有待鳳軒,用來接待客人。再沿石級而上,可到呂祖閣、讀書臺和三臺閣等建筑。
緊靠圣母殿的右邊是臺駘廟。臺駘是中國上古時代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因治理汾水有功,被后世尊為汾水之神。臺駘廟之右的公輸子祠建在一石砌的平臺之上,該祠又稱魯班廟,公輸子又稱魯班,為中國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后人尊其為中國建筑業(yè)的祖師爺。公輸子祠的右前方是兩層樓高的水母樓,即晉源水神廟,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上下兩層均為五開間歇山頂,四周有通廊。難老泉亭在水母樓的前方,與善利泉亭左右相對,難老泉亭也是八邊形攢尖頂,亭內(nèi)懸掛著“晉陽第一泉”牌匾。難老泉出自斷巖層,終年涌水,北齊時據(jù)《詩經(jīng)·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據(jù)說當年李白來到這里,曾贊嘆“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善利泉、魚沼泉和難老泉,其中難老泉是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里流出,水溫17℃,常年不息。難老泉、周柏唐槐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譽為“晉祠三絕”。
流經(jīng)難老泉亭前的智伯渠,彎曲蜿蜒,清澈見底,是晉祠自然水體景色的精華所在,水渠在此用石壩分成南北兩渠,形成三七分水界線。臨渠而筑的真趣亭,是觀賞水面景觀的逗留之地,亭下有踏步臺階可到水邊??恐y老泉處有方形水池,難老泉水從龍頭嘴吐入到水池里,水池上建有一歇山頂?shù)摹安幌抵邸贝?,可近距離觀賞渠水。方形水池中筑有一條石壩,壩下鑿有十個圓形孔洞,將水分流到南北兩渠。水渠在會仙橋與掛雪橋之間處有白鶴亭。白鶴亭建于明代,又稱“水亭”“小蘭亭”,由主亭及兩耳亭組成,因品字形布局的亭子像白鶴展翅飛于渠面,故得名。主亭居中,建于水面之上,名為“流碧榭”。會仙橋和掛雪橋均為石橋,長6 m,寬3 m,會仙橋為單孔,兩端各有臺階石級,橋面微凸,而掛雪橋為兩孔平橋。
晉祠軸線左面東北部分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鈞天樂臺、昊天神祠、唐太宗御碑亭、唐叔虞祠等。東岳祠又名泰山廟,俗稱閻王殿。昊天神祠前是戲臺鈞天樂臺,鈞天樂臺造型有些接近水鏡臺,但比水鏡臺的體量小,也沒有水鏡臺華麗,鈞天樂臺為單檐卷棚頂?shù)膽蚺_,后面殿堂為單檐歇山屋頂。昊天神祠主要由關帝廟、玉皇閣、三清洞組成,因該祠奉祀主神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故名“昊天神祠”。唐叔虞祠又名興安王廟及汾東王廟,后晉時唐叔虞敕封神號“興安王”,北宋時封“汾東王”,元代重建唐叔虞祠,清代又有擴建,形成今日之規(guī)模,該祠分三進,最后一進大殿又稱汾東殿,大殿原來在晉祠中軸線末端,元代重建時遷至此地。唐叔虞祠前有八角蓮花池,祠的入口東側是唐碑亭,即“貞觀寶翰”亭,亭內(nèi)陳列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晉祠之銘并序”。唐叔虞祠的西北是靜怡園,堆山疊石,小山上建有景宜亭。
右面西南部分占地較大,勝瀛樓以南,有傅山館、同樂亭、三圣祠、晉溪書院、子喬祠、王瓊祠等。晉溪書院原是明代重臣王瓊的私人別墅晉溪園,后改為書院,現(xiàn)后院建成子喬祠,供奉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子喬祠后過智伯渠南渠小橋后是王瓊祠。隔著山丘西湖園林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這里曾是唐朝大將尉遲敬德的別墅,內(nèi)有舍利生生塔一座,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層八角形,高38 m,登塔可眺晉祠全景。
晉祠布局受到儒釋道的影響,除祠廟建筑外,在南北朝以后,佛教廟宇開始擁入晉祠,道教的殿堂也依山而建。佛教因追求超塵脫俗、恬靜無為的主旨,道家因追求清靜無欲、修養(yǎng)內(nèi)丹的境界,而都喜歡選擇清幽恬靜之地,至明清兩代時達到高峰,形成儒釋道共處一地的格局。晉祠是自然山水與人文建筑有機結合的代表作,建筑或以山巒為背景,或依地勢之起伏,或與庭院融合,高低錯落,不拘一格。祠廟空間主次分明,中軸對稱,縱深發(fā)展,恢弘壯闊;園林空間開合有序,收放有度,景致優(yōu)美,古木蔭幽。祠內(nèi)整體布局疏密有致,嚴謹?shù)皿w,不但富有庭園院落的小巧玲瓏,更能顯現(xiàn)皇室宮苑的氣勢韻意,晉祠建筑完全融于自然的山水之中,既有一種宗祠祭祀建筑莊重肅穆的氣氛,也有一種自然風景園林清新幽深的靈趣。
作者簡介:
陸琦/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本刊園林(古建園林)賞析專欄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