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劉志超 、劉生生、宋振軍 丨武永明
睡夢驚醒的戰(zhàn)爭與災難 作者/武永明
伴隨著世界科技的高速發(fā)展,AI智能合成影像技術如同火山爆發(fā),席卷全球。尤其2023年伊始,中國AI熱度急劇上升,推波助瀾的諸多影展也再現了AI作者的初戀成果,助推了國人影友對此浪潮的博弈、爭鳴與探索。AI合成屬于攝影嗎?它的生成與發(fā)展有意義嗎?未來的攝影面臨什么樣的挑戰(zhàn)與走向?
香港全景圖,顯示華北遠征艦隊,1860 年 作者/費利斯·比托
攝影產生后很長時間,在人們心中,相機不會造假,“拍攝即在現場”“攝影即證據存在之地”。甚至很多時候把忠實紀錄作為評判攝影作品好壞的唯一標準。后來人們發(fā)現攝影也可以像繪畫、小說一樣重構或者虛構一些現象,尤其在PHOTOSHOP 剛出現的時候。
這時候很多人在質疑,電腦修改后的影像還是攝影嗎?經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人們已經完全接受了數碼攝影及數碼修片。
實際上,1860 年英國人費利斯·比托拍攝的香港就采用了接片的方式,這種照片已經超出人類眼睛的視角范圍;膠片時代很多人采用底片疊印等方式制作照片,其效果和后來的PHOTOSHOP 沒有區(qū)別;21 世紀初PHOTOSHOP 完全介入攝影領域,包括在刑事偵查中用電腦合成人像,這些都是重構影像的案例。AI 生成影像只不過是比那些更近一步。原來都是通過掌握一些元素后拼接,現在不需要自己掌握元素,只需要交代關鍵詞,軟件利用其龐大的素材庫和強大的合成功能生成自己需要的影像。在本質上,AI 影像和我們熟知的PHOTOSHOP一樣,是機械的造像、重構與虛構,只不過軟件處理更多了,人工參與的少了,成品的空間更大了。(文/宋振軍)
因為人工智能是一種模擬人類智能的技術。它可以通過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來模仿人類的思維過程。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自動化重復性任務,提供智能決策支持,并處理大量數據。某種程度上,比人的大腦運算得還要快,數據分析準確無誤,又不知疲倦?,F在的人工智能可以輔助醫(y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決策。在金融領域,可以進行自動化交易和風險管理;在交通領域,可以用于智能交通管理和自動駕駛技術等等。
100 多年的攝影發(fā)展進程,留下了大量數據,AI 的智能運算,足以模擬和仿造出任何一個瞬間。未來的攝影,是語言的一種。音效語言、文字語言、肢體語言、圖像語言(攝影),攝影的工具越來越簡單、普及、大眾化,智能手機的進化,使攝影語言不斷完善,表述方式多種多樣,已被大眾傳播、公關交流所接受。
但萬變不離其宗。攝影依舊是攝影,它的功能沒變,我們使用攝影的目的沒變,只是攝影多出了一種形式,一種更高級的形式。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學習,向AI 學習。
森林家園 作者/武永明
尋夢的童年 作者/武永明
人工智能可以分為強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是指具備與人類智能相當甚至超過人類智能的能力。弱人工智能是指只能在特定領域執(zhí)行特定任務的智能系統。
攝影已進入強人工智能時代,人的主要思想、主觀意圖、主題表達,根據需求,既可以由實踐者拍攝,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智能合成。圖片庫里數以億計的圖片可供利用,這就是未來的攝影兩翼,兩翼齊飛,豈不是更好?事半功倍。
攝影行業(yè)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前景非常廣闊,尤其是廣告攝影,最先受益。廣告攝影、創(chuàng)意攝影、繪畫攝影等等,已無可爭議。目前被沖擊的比較難以定位的是新聞與紀實攝影,就是它獨特的真實性表述,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如真實性問題、隱私問題和安全問題等,都面臨著新的定位。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歷史發(fā)展勢不可當,智能未來勢不可當!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學習、提高認知,跟上步伐,不負時代。我們有幸經歷了這50 年的攝影演變,從科技更迭到人工智能,50 年的攝影進步,超越過去500 年和5000 年的歷史發(fā)展。從暗房里自己配藥水沖膠卷洗照片,到數字打印、智能手機網絡傳播,所有的經歷告訴我們:AI 攝影,不僅僅是攝影,而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文/劉生生)
燃燒的土地 作者/武永明
國內外諸多有影響力的攝影大展將AI 列入展賽中,甚至還有的獲了大獎,對此眾說紛紜。AI 圖像與攝影兩者是何種關系,AI 能與攝影相提并論嗎?
筆者認為深入研究AI 與攝影各自本身的本質、功能、特征、價值、意義就可理清兩者關系。AI 是運用計算機超速的運算來模擬人的思維過程和智能行為,如同2017 年國際象棋AI 機器人對高端棋手的挑戰(zhàn),現在又盛行于挑戰(zhàn)攝影人,這一挑戰(zhàn)與對決賽棋手不同,這要求作者操盤確定題材、命題、內容結構描述、形式表達,或復雜或簡約的詞語、或輸入自己照片不加指令話語,便很快能從AI 生成自己想要的影像等。
母親 作者/武永明
地球村的水難沉浮 作者/武永明
因為AI 智能生成影像不僅與攝影機毫無關聯,同時與作者傳統的真人真事真現場記錄的基本特征、與現場觸景生情的思想脈動、與心理通感的意境寫照、乃至影像背后所隱喻的話語也均失去現場關聯。上述這重要的關聯缺位,完全顛覆和背離了攝影發(fā)展史180 余年人們取之共識所遵循的攝影行為準則和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因此AI 影像生成的功能不具備攝影的基本要件,攝影最本質的要素是寫實創(chuàng)真,而AI 是構虛模仿;攝影能尋根朔源故事始末,而AI 是無根之木的符號合成。盡管AI 高手作者的想象豐滿、指令描述精巧、技法過硬,其作品質量超出預期,但也不能列入攝影范疇,更不能用攝影創(chuàng)作的標準去評判等級。
筆者主張將AI 影像納入影像文化的大范疇中,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AI 影像的生成與發(fā)展是全球人工智能科技發(fā)展不可抗拒的先進潮流,是智能文化融入影像文化可續(xù)發(fā)展的再生動力,是攝影創(chuàng)作中大有用武之地的技術革命。二是AI影像的廣闊視野、驚世駭俗的呈現與技術變革的創(chuàng)新,將對傳統攝影的守正創(chuàng)新提供了無邊界、多元、多樣、多維的反省與探索,AI 的“魔力”挑戰(zhàn),卻頗有積極意義,倒逼攝影更加自信、更加堅定,堅守攝影獨立體系的本質、本真、本心、本色。在新科技革命的氛圍中,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攝影將帶來勃勃生機。三是AI 技術的應用不能片面剝離于攝影之外,在科學合理的影像評價體系建設中,尤其是藝術攝影、創(chuàng)意攝影、商業(yè)攝影都可充分運用AI 技術進行構思與立意、技術與藝術、表達與風格的創(chuàng)新。深化細化AI 與PS 等軟件網絡的變革融合,巧用開發(fā)其智能、潛能、功能的最佳效能,同時不斷率先提升作者自身的智慧才藝,讓AI 在攝影多領域發(fā)揮理性規(guī)范、合理有節(jié)、積極向上的催化升級作用。四是崇德尚藝,守法創(chuàng)作,以創(chuàng)新制度為運行機制,建立有特色的AI 影像評價評選制度,助力于社會等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造生產鑒別AI 智能等軟件識別設備。加強AI 影像基礎理論和攝影理論的創(chuàng)新探索,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
當下AI 智能的興起不是萬能而精準無誤的,AI 圖像數據庫規(guī)模的大小也有局限。又因作者學識、文化底蘊、價值取向、經驗水平、閱歷經歷、操控人與機器的算法預測能力,以及案前表述不同,AI 所生成的影像構成、品味、質量也千差萬別。近年來,筆者從大量AI 影像中透析出當下的人工智能尚缺少自然流暢激發(fā)讀者心靈的作品,尚缺少充滿動情動容的敘述性故事,AI 作品的思想性靈魂和詩意性情感的呈現,有待于智能本身與作者自身的整合與積養(yǎng)。
目前我國AI 智能影像對傳播促進社會文化進步、推進文旅產業(yè)興盛、繁榮發(fā)展攝影事業(yè)有其現實而深遠的意義,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也在盤升,但AI 的負面作用也不可忽視。
伴隨著全國AI 熱議與實踐的浪潮,許多作者開始步入各種攝影AI 另類項目賽事中,大批的先覺者、開拓者的學習創(chuàng)作精神與成果值得學習。但從全國總體看AI 智能影像作品還處于模仿疊拼階段??捎谩八膫€過度”來表述:一是過度表達神奇,偏重強調視覺沖擊力,刻意表現大自然山光水色、云霞樹影的裂變,脫離了大自然、生態(tài)原始的真實形態(tài),改變了攝影本體、本真的初衷,把制造影像變味與繪畫山水,毫無影像元素和詩情寓意;二是過度表達艷麗,偏重濃郁而耀眼的色彩,用脫離實際的色彩堆積光影,缺乏主題思想的表達,不論是風景,還是人文都被五光十色的光環(huán)所遮蓋,大大削弱了攝影和諧雅致又有溫度情感的色彩魅力;三是過度拼湊素材,偏重過于復雜的指令和多重景致符號的疊加,讓AI 影像雜亂無章,主體不突出,讓許多AI 作品的繁雜要素與藝術表達形式構成閱讀的審美疲勞;四是過度唯美,偏重以美為統領的智能制作,大多AI 影像都在尋求“高精尖、紅光亮”的結構畫面、視覺感觀、光影基調、主客環(huán)境、審美要素等的盡善盡美,導致太完美的裝飾化、時尚化,而偏頗于俗氣十足的工藝圖景,而不稱其為高雅藝術之作。這些問題值得反思。
實踐所驗證,AI 的智能時代是對攝影顛覆性的沖擊,打亂了大眾對攝影固有認知,從此照片分了兩大世界,一類是實事求是、傾心傾情傾力可聚焦當下的現實世界;另一類是無中生有、精心想象、刻意描繪、何時何地都可智能生成一個隨時可修改的虛擬世界。這是一場全球全領域全方位的科技革命,作為攝影人應結合自己的優(yōu)勢選好自己的項目,以理性應對挑戰(zhàn),處理好兩者的辯證關系。
(文/劉志超)
留不住的時光 作者/武永明
那是我母親的年代 作者/武永明
大約在冬季 作者/武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