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楊 洋, 徐 琨 武
(四川足木足河流域水電開發(fā)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巴拉水電站溢洪日調節(jié)電站,開發(fā)任務為水力發(fā)電并兼顧生態(tài)用水需要。巴拉水電站為二等大(Ⅱ)型工程,壅、泄水建筑物為1級建筑物,引水發(fā)電建筑物為2級建筑物,次要建筑物為3級建筑物。樞紐建筑物主要由首部樞紐、引水建筑物和廠區(qū)建筑物等組成。工程采用混合式開發(fā),為日調節(jié)電站,開發(fā)任務為發(fā)電并兼顧生態(tài)用水需要。
電站溢洪洞為偏壓型隧洞,洞室斷面大,進口埋深淺,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極大。隧洞布置于左岸,采用開敞式進口明流泄水型式,由進水引渠段、控制閘室段、泄槽段及出口消能段組成,洞身橫斷面采用城門洞型,總長1 233.0 m。進口底板高程2 886.00 m,出口底板高程2 803.74 m,進口樁號0+000~0+034為閘門控制段,0+034~0+074段為進口淺埋洞身段,0+074~1+233為洞身段,洞身全長1 199.0 m;樁號0+574.18處與壩軸線帷幕灌漿樁號重合,此樁號前主要坡降i=2.0%,此樁號后主要坡降i=11.07%,灌漿平洞兼作1號通氣洞,與樁號0+594.18處通氣豎井連接貫通;樁號0+948設置2號通氣洞,樁號1+233~1+246為出口明渠段。洞身全斷面襯砌,襯后凈斷面尺寸13.0 m×18.0~17.0m和13.0 m×13.0 m(寬×高)。
洞身0+034~1+233除進口淺埋洞身段外垂直埋深55.0~110.0 m。圍巖為燕山期中粒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石風化以構造裂隙風化夾層為主要特征。巖體中主要發(fā)育四組優(yōu)勢裂隙:(1)N20°~40°W/NE(SW)∠65°~85°,延伸長大于10.0 m,間距0.2~0.5 m,裂面多平直粗糙,部分形成擠壓破碎帶;(2)近EW/S(N)∠60°~80°,延伸長5.0~15.0 m,間距0.1~0.5 m,裂面多平直,個別起伏、粗糙;(3)N50°~70°E/SE(NW)∠70°~80°間距0.1~0.5 m,裂面多平直,個別起伏、粗糙;(4)N20°~60°E/SE(NW)∠10°~30°,走向變化大,延伸長5.0~20.0 m,間距0.2~0.5 m,多平直、粗糙。巖體完整性較好,呈塊狀~次塊狀結構。因構造風化夾層較發(fā)育,巖體穩(wěn)定性差,以Ⅳ、Ⅴ類圍巖為主。Ⅲ類圍巖約占5%、Ⅳ類圍巖約占53%,Ⅴ類圍巖約占42%,具備成洞條件。樁號0+650和0+750附近有fz6和Fz1斷層通過,出露寬度分別為2.0 m和8.0 m,破碎帶多由斷層泥、糜棱巖及全~強風化的碎塊巖組成,地下水較活躍,圍巖主要為Ⅴ類,穩(wěn)定性極差。
開挖程序為:施工準備→施工測量→洞臉支護→洞身第一層開挖支護→洞身第二層開挖支護→洞身第三層開挖支護→保護層開挖支護。
溢洪洞開挖按照新奧法原理組織施工,軟巖地段施工堅持“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測量、緊襯砌”的原則,加強監(jiān)測,控制圍巖變形。在施工中積極推廣應用國內外隧道施工新技術、新工藝,投入先進的施工機械設備,組成鉆、爆、挖、裝、運、錨、襯等機械化作業(yè)線。
施工中進行超前地質預報,采用先進的量測、探測技術取得圍巖狀態(tài)參數(shù),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處理,及時反饋信息指導施工。
溢洪洞洞身開挖斷面最大高度20.6 m,最小斷面高度13.32 m,最大斷面分3層及保護層,最小斷面分2層及保護層,第一層高度9.0 m、第二層高度3.12~5.0 m、第三層高度3.8~5.4 m,保護層厚度1.2 m。0+074~0+094段高度20.6 m、0+094~0+200漸變段高度由20.6 m漸變到19.0 m,0+200~0+574.18段高度19.0 m,0+574.18~0+749段高度由19.0 m漸變到15.0 m,0+749~1+246段高度15.0 m。分層開挖示意分別見圖1、2。
圖2 分兩層開挖示意圖(單位cm:)
溢洪洞洞身段開挖設置進口段、施工支洞控制段、出口段共4個開挖作業(yè)面,分別向上、下游推進。先進行出口洞洞身第一層開挖,待施工支洞開挖支護完成后進行中間段洞身第一層開挖,在進口淺埋段0+034~0+074處理完成后進行進口洞身第一層開挖,第一層分1、2區(qū)先后開挖,先施工中間導洞,后兩側開挖;第一層開挖貫通、初期支護完成即進行第二、三層開挖,第三層開挖滯后第二層開挖100.0 m;最后進行保護層開挖,保護層開挖滯后第三層開挖100.0 m[1]。
爆破程序為:施工準備→開挖斷面測繪→超前支護→鉆孔→爆破→通風散煙→初期支護→出渣→下一循環(huán)開挖施工。
4.2.1 第一層開挖
洞身第一層[Ⅰ-1)、Ⅰ-2)]高度9.0 m,采用中壁法將隧洞分隔為兩個區(qū)域,區(qū)域Ⅰ-1區(qū)與Ⅰ-2區(qū)爆破對稱設計,參數(shù)相同。采取中部導洞超前、導洞開挖及兩側保護層開挖跟進的方式,平面上成品字形推進。為保證施工安全,導洞超前正洞5.0~10.0 m。第一層開挖主要采用鉆爆臺車配合YT-28手風鉆造孔,Ⅲ類圍巖地段每臺階每次循環(huán)進尺2.5 m,Ⅳ、Ⅴ類圍巖地段第一層臺階每循環(huán)進尺0.8~2.0 m,Ⅳ、Ⅴ類圍巖開挖前做好超前支護,開挖后及時按照設計支護參數(shù)進行系統(tǒng)支護,確保隧洞圍巖穩(wěn)定[2]。第一層爆破設計見圖3。
圖3 第一層爆破設計圖(單位:m)
第一層Ⅲ類圍巖各區(qū)爆破參數(shù)見表1,Ⅳ類圍巖各區(qū)爆破參數(shù)見表2,Ⅴ類圍巖各區(qū)爆破參數(shù)見表3。
表1 第一層Ⅲ類圍巖各區(qū)爆破參數(shù)表
表2 第一層Ⅳ類圍巖各區(qū)爆破參數(shù)表
表3 第一層Ⅴ類圍巖各區(qū)爆破參數(shù)表
4.2.2 第二、三層開挖
第一層開挖支護貫通后,按設計斷面尺寸先后進行第二、三層開挖。先開挖第二層、待掌子面推進100.0 m后開挖第三層,第二、三層每循環(huán)進尺3.0 m。采用100B潛孔鉆配合YT-28手風鉆造孔,周邊孔光面爆破。出渣機械采用3.0 m3裝載機(龍工850)、2臺(1.2 m3/1.6 m3)液壓反鏟挖裝,配25 t自卸汽車出碴[3]。第二、三層爆破設計見圖4。
圖4 第二、三層爆破設計圖(單位:m)
第二、三層爆破參數(shù)見表4。
表4 第二、三層爆破參數(shù)表
4.2.3 保護層開挖
第Ⅱ、Ⅲ層開挖及支護完成后,按設計斷面尺寸進行保護層開挖,保護層厚1.2 m,采取水平鉆孔,在結構線進行光面爆破,爆破石碴采用反鏟挖裝,25 t自卸汽車通過溢洪洞出口及下支洞運輸至碴場。循環(huán)進尺3.0 m。保護層爆破設計見圖5。保護層爆破參數(shù)見表5。
表5 保護層爆破參數(shù)表
圖5 保護層爆破設計圖(單位:m)
Ⅲ類圍巖采用掛網(wǎng)噴混凝土+系統(tǒng)錨桿支護形式,掛網(wǎng)采用φ8@20 cm×20 cm參數(shù),噴C20混凝土,厚10 cm,錨桿采用直徑28 mmHRB400鋼筋,長6.0 m,入巖5.5 m,間排距1.5 m[4]。
Ⅳ類圍巖采用掛網(wǎng)噴混凝土+系統(tǒng)錨桿+鋼
支撐支護形式,掛網(wǎng)采用Φ8@20 cm×20 cm參數(shù),噴C20混凝土,厚15 cm,錨桿采用HRB400鋼筋,長6.0 m,入巖5.5 m,間排距1.5 m。鋼支撐采用Ⅰ20 a工字鋼,間距1.0 m,連接筋采用C20鋼筋,間距1.0 m;鎖腳錨桿采用C28 HRB400鋼筋,長6.0 m,每榀鋼支撐布置14根。
Ⅴ類圍巖采用掛“網(wǎng)噴混凝土+系統(tǒng)錨桿+鋼支撐”支護形式,掛網(wǎng)采用Φ8@20 cm×20 cm參數(shù),噴C20混凝土,厚20 cm,錨桿采用C28 HRB400鋼筋,長6.0 m,入巖5.5 m,間排距1.0 m。鋼支撐采用Ⅰ25 a工字鋼,間距0.75 m,連接筋采用C20鋼筋,間距1.0 m;鎖腳錨桿采用C28 HRB400鋼筋,長6.0 m,每榀鋼支撐布置14根。
錨桿施工采用“先插錨桿后注漿”的施工工藝,Ⅲ類、Ⅳ類圍巖永久支護順序為:開挖→初噴3~5 cm厚C20混凝土→系統(tǒng)錨桿施工→掛網(wǎng)→復噴;Ⅴ類圍巖支護順序為:開挖→初噴3~5 cm厚C20混凝土→工字鋼拱架安裝→系統(tǒng)錨桿施工→掛網(wǎng)→復噴。Ⅲ類圍巖施工時,隨機支護緊跟開挖面,滯后10.0~15.0 m實施系統(tǒng)支護,Ⅳ級、Ⅴ類圍巖施工時,系統(tǒng)支護應緊跟開挖面,整個洞身施工過程中若遇特殊地質段需按設計要求進行處理。錨噴支護跟進的關系及滯后的控制距離將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及地質狀況適當調整。當開挖與支護相沖突時,優(yōu)先保證支護,確保圍巖穩(wěn)定與施工安全。
5.3.1 超前錨桿施工
超前錨桿主要設置在隧道Ⅳ類、Ⅳ類加強及Ⅴ類圍巖地段,超前錨桿長度4.5 m,外插角5~10°,環(huán)向間距40 cm,縱向間距3.0 m,搭設長度不小于1.0 m。超前錨桿采用YT-28型手風鉆進行鉆孔,鉆孔達到設計深度后,利用高壓風進行清孔,清孔結束,采用風鉆將錨桿頂入,錨桿尾端外露長度適中,超前錨桿外插角嚴格按設計要求施工,尾部與搭設并焊接在鋼拱架外緣,成為一體。超前錨桿與線路中線方向大致平行,孔位鉆設偏差不超過10 cm,孔徑符合設計要求。超前錨桿采用注漿機注漿,注漿壓力為1~1.5 MPa,錨桿注漿后,在砂漿凝固前,不得敲擊、碰撞和拉拔錨桿。
5.3.2 超前小導管施工
超前小導管設置在洞身段Ⅴ類及Ⅴ類加強圍巖地段,采用外徑48 mm,壁厚4 mm,長450 cm的熱軋無縫鋼管,在鋼管距尾端0.3 m范圍外鉆φ8 mm壓漿孔。鋼管環(huán)向間距約35 cm,排距3.0 m,外插角控制在5~10°,尾端支撐于鋼架上或焊接于系統(tǒng)錨桿的尾端,每排小導管縱向搭接不少于1.0 m。施工時采用YT28氣腿鉆鉆孔,頂推法入孔。注漿前對掌子面噴漿封閉,避免因巖石裂隙而漏漿。用注漿泵進行壓漿,超前注漿小導管注漿材料為水灰比為1︰1的水泥漿,注漿壓力1~2 MPa,注漿結束后對孔口進行填充封堵。注漿管的外露端支撐于鋼拱架上,共同組成預支護體系。注意確保每環(huán)間的搭接長度不小于1.0 m。
5.3.3 超前管棚施工
超前管棚設置在洞身段Ⅴ類及Ⅴ類加強圍巖地段,采用外徑125 mm,壁厚6 mm,長450 cm的熱軋無縫鋼管(入巖4.5 m,外露0.5 m)。沿開挖輪廓線周邊測量放樣布孔。管棚鉆機進入工作面,調整就位后,鉆架頂緊掌子面,使用頂驅液動錘把套管與鉆桿同時沖擊回轉鉆入第一節(jié)鉆桿和套管。當?shù)谝还?jié)鉆桿和套管鉆入巖層,尾部剩余20~30 cm停止鉆進,用液壓夾頭夾緊鉆桿和套管,鉆機低速反轉,脫開鉆桿和套管。鉆機沿導軌退回原位,裝入第二節(jié)鉆桿和套管,并在鉆桿和套管前端安裝好聯(lián)接套,鉆機低速送至第一節(jié)鉆桿和套管尾部,方向對準后連接成一體,繼續(xù)鉆進。按同樣方法繼續(xù)接長鉆桿和套管。鉆孔達到要求深度后,先把套管內孔注水清洗干凈,才按與鉆進相反步驟拆卸鉆桿,套管留在孔內供護孔用。將鋼花管插入套管內,鋼管用絲扣聯(lián)接,鋼管終端密封。鋼花管在插進到位后,分節(jié)取出套管。繼續(xù)鉆進其他孔,直至所有鋼花管安裝完畢。鋼管口端與孔口周壁用噴射混凝土密封作止?jié){墻。用高壓將漿液壓入鋼花管內,漿液通過鋼花管孔滲入孔壁的縫隙內,固結附近巖土層,注漿采用先灌注“單”號孔,再灌注“雙”號孔的方法。
巴拉水電站溢洪洞“裁彎取直”布置于大壩左岸,洞軸線與壩軸線呈85°04′03″夾角,開挖斷面最大高度達20.6 m,最大寬度達16.4 m,是非常典型的超大斷面洞室。溢洪洞進口段圍巖穩(wěn)定性差、垂直埋深淺,最小垂直埋深僅2.8 m,不足1倍洞徑,屬于超淺埋洞段,成洞條件差,且位于高寒地區(qū),施工難度極大。為保障施工安全,已在進口段采用預固結灌漿等措施。洞身段在開挖過程中堅持“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測量、緊襯砌”的新奧法開挖原則,雖然在整體進度安排上亮點并不突出,但洞室超挖量小,半孔率高,開挖質量與安全均得以保證,未發(fā)生任何安全、質量事故,節(jié)省了大量的隱患處理時間,總體進度可控。
本文對巴拉水電站溢洪洞開挖支護方式進行分析,針對高寒地區(qū)復雜地質條件下特大斷面洞室的成功開挖經(jīng)驗進行分享,為其他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