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昆德拉講過一個小故事:有個人在海邊看到落日,被海面的浮光躍金震撼,感動得流下一滴眼淚。緊接著,他又被自己流出的第一滴眼淚感動——“我居然會為落日余暉而落淚,我真的太細膩、太超凡脫俗了!”然后又流下第二滴眼淚。這個故事看上去很無厘頭,但“第二滴淚”的誘惑其實存在于每個人的生活中。
買第一個名牌包的時候,你因為自己擁有了一件做工精良的好東西而發(fā)自內心地歡喜,可當朋友們都夸你這個包好看,夸你有品位,夸這個包完美襯托你的氣質,并給你推薦了另一個品牌包——“它肯定也超級適合你”的時候,你能忍住不買嗎?
你本來只是有感而發(fā)在社交平臺上發(fā)表了一條讀書筆記,卻收獲了好多贊,他們說:“你特別有洞見、博學?!碑斈阍俜_書的時候,還能像之前那樣沉浸在文字的世界嗎?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想:“在這里我是不是該寫點什么呢?”
你只是偶爾在朋友圈曬了露營的照片,結果好多人評論,“你的生活好有趣呀”“連露營都這么精致,太有范兒了”。下一次你出去玩的時候,是會想著怎么玩更開心,還是怎么拍照更好看呢?
人哪有自己以為的那么獨立自由呢?心是一堵四面透風的墻,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被別人的喝彩或掌聲,也被自己內心的虛榮驅動著前進,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直到被贊譽和虛榮榨干所有樂趣,因為對抗贊譽遠比對抗批評難。
一旦把自己在做的事當成表演,哪怕觀眾只有自己,也無法再體會“第一滴淚”的純粹,即使內心已然倦怠,雙手卻舍不得擺脫。時不時地探視一下自己的內心,看看驅使自己去做某件事的原因是發(fā)自內心的快樂還是被鮮花與掌聲包圍的“騎虎難下”,時常提醒自己切莫入戲太深,警惕“第二滴淚”的誘惑。
層林染//摘自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