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是一個盛大而又引人注目的季節(jié),無數(shù)心懷理想的少年在這個季節(jié)播下夢想的種子。許多時候,我也和這千千萬萬個少年一般,為了夢想不懈奮斗。但有時我也艷羨窗外那自由的鳥兒,在十四五歲的年紀,我似乎無法在枯燥乏味的課本中沉默。我開始尋找一本能使我“在書中游覽世界”的書,于是,有了我與《文化苦旅》的故事。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我便被它深深吸引?!拔幕彼坪跏莻€高大上的詞,“旅”也正投我所好,尤其這個“苦”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印象中,旅行似乎都是輕松而愜意的,又何談“苦”呢?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了閱讀。
那一段段精巧的文字,似乎是天然的藝術品,讓人移不開眼,讓人欲罷不能。在作者筆下,那些風景好像活起來了。我似乎也沾染了都江堰的水氣,在青城山的山路上慢慢攀登。從甘肅高原走到江南小鎮(zhèn),從平靜的文字走到澎湃的心間。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明白了原來這些教科書里的題目,還能在今天的土地上發(fā)現(xiàn)的驚心動魄。而“苦”的深意也在于此,作者探尋中華文化的過程是苦的,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路程更是苦的!
我在《文化苦旅》中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原本浮躁的心也開始沉靜下來。在密不透風的初三生活中,這本書給我?guī)砹嗽S多慰藉。我也相信,我們終可以被書籍所治愈,被書籍所改變,在書籍中找到最本真的自我。
生命無時無刻不在響動,那是鮮活的、靈性的。即便有時生活如一潭死水,生命也不會奄奄一息。史鐵生先生雙腿癱瘓,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余生,可是他并沒有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他找到了人生的另一條路。
在《我與地壇》中,可以尋找到先生生命響動的痕跡。那段歲月里,先生與地壇相伴,一片云、一棵樹、一點聲音、一個人都能與他的思維交織,產(chǎn)生生命與生命的碰撞。
在寧靜的地壇里,先生覺“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因為蜂兒、螞蟻、瓢蟲、蟬蛻、露水中的萬道金光、草木生長,全都是生命的響動,也是生命的繁華。寂靜的落日、蒼黑的古柏,先生都能在里面找到動態(tài)。這些“動”不僅僅是它們的,更是先生自己的。即便生活歷經(jīng)苦難,但是生命仍然鮮活有力,始終向往著光明的那一邊。
先生認為“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認為丑陋、愚昧等是世界上的一種差別,失去差別的世界是一塊沒有感覺也沒有肥力的沙漠。先生借此來寬慰自己,這何嘗不是一種生命的樂觀,努力在保護著遭受苦難的心靈。
苦難又如何,命運又如何,有敢于抗爭的勇氣、有熱愛生活的心靈、有真誠努力的行動,生命依然能夠熠熠生輝。
睜開眼,志微發(fā)現(xiàn)自己身處田園,目光所及之處,是原野,是竹林。不遠處有一戶人家,屋前屋后打理得井井有條。
志微不禁詠道:“屋前照花圃,屋后倚山林,溪水徜徉流,蝶鳥自來去?!?/p>
這時,屋主人款款走出,其樸素著裝與這里的尋常百姓無異。但他眉眼炯炯,與尋常百姓不同。屋主人道:“方才聽聞賢弟的詩作,隨心而發(fā),一氣呵成。鄙人今日前去山中探尋溪水之源,賢弟可有雅興隨我一同去游玩一番?”
志微欣然應允,二人便一同踏上了尋源之旅。走著走著來到了一片竹林,風拂動竹葉,林間頓時充斥著娑娑的摩擦聲,其中夾雜著在竹林中棲息的鳥兒的啼鳴。
屋主人揮一揮衣袖,喟然嘆曰:“什么管弦絲竹,都不及這天籟之音。”他微閉雙眼,沉浸其中。繼續(xù)向前進發(fā),溪水消失了,唯有一口小潭。志微嘆了口氣,惆悵道:“溪水的盡頭并無奇異美景,恐怕兄臺要失望了。”
“此言差矣。”屋主人揮一揮衣袖,循著身旁的石頭坐下,并示意志微一同坐下。兩人相并而坐,屋主人手指天際,頌道:“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焙龆g,屋主人已然消失不見,留下一股清泉,以及天際如波濤般洶涌的白云。
月色入戶,志微知道,今夜,應是王維來訪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