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茍
摘 要:由于學報編輯部人員有限,常常缺乏專門校對人員,編輯不得不同時擔任校對工作。在“編校合一”的現實情況下,編輯在校對中需要特別警惕可能存在的注意錯覺、記憶錯覺、期望偏差及自信錯覺等認知錯覺。為預防這些認知錯覺,應建立校對核查要素清單,利用知覺特點進階式校對,還需要明確出版流程中的校對責任,合理利用專業(yè)校對工具,必要時發(fā)回作者自校,以盡可能減少編校差錯,確保文稿的質量和準確性。
關鍵詞:編校合一 編校質量 認知錯覺 責任校對
編校工作是編輯與校對工作的合稱,是出版工作兩大核心環(huán)節(jié),二者各司其職,相對獨立,在流程上前后接續(xù),互相支持,相輔相成。然而,近年來,校對工作發(fā)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絕大部分高校學報編輯部的稿件已實現了電子化,“校異同”的工作相對少了,更多的是“校是非”。文稿中有多種“是非”,包括觀點內容、篇章結構、政治思想、排版設計等,與編輯工作有很大的重合。另一方面,學報編輯部隸屬于所在高校,受限于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等條件,編輯部幾乎都缺少專門的校對人員,大多數編輯身兼數職,集采、編、校于一體,既是組稿人,又是責任編輯,同時負責發(fā)稿后的校對工作。在上述情況下,校對工作的獨立性被弱化,逐漸變成了事實上的“編校合一”。從字面來看,編校合一指的是將文稿內容的編輯和審校工作交給同一人來完成。由于需要同時承擔編輯、審校兩種職責,其反復閱讀相同內容容易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或陷入主觀臆斷,或感覺遲鈍,很難做到嚴格的檢查和校改,因此在實踐中,一般是編輯部集體采取“交叉校對”的方式進行。[1]不過,交叉校對只是編輯身份的臨時轉換,并非專責校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編校質量隱患。由于缺乏專業(yè)性的校對訓練,在編校合一的現實情況下,學報編輯在校對中需要特別警惕可能存在的認知錯覺,以避免錯漏,確保學報高質量出版。
一、期刊“編校合一”面臨著提高編校質量的挑戰(zhàn)
自2014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啟動“出版物質量專項年”活動后,從各省市所進行的期刊編校質量檢查結果可以看出當前存在的編校質量問題。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關于2019年本市期刊編校質量檢查情況的通報》中,共檢查期刊612種,其中有31種編校質量不合格(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二),占比9%。[2]2019年,湖南省組織全省期刊編校質量檢查,共檢查期刊247種,不合格的期刊24種,占比近10%;[3]2020年遼寧省開展全省期刊編校質量檢查,在98種受檢期刊中,13種期刊被認定為編校質量不合格,不合格率為13%。[4]
從上述編校質量的檢查結果看,期刊出版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期刊編校質量不合格的原因很多,然而在編校合一的現實條件下,更容易引發(fā)編校質量問題。一方面,特定編輯(執(zhí)行編輯或責任編輯)從組稿、編審到校對,其間文本“看”過多遍,難免因熟悉而對文稿內容產生認知盲區(qū)。另一方面,即使是學報編輯部普遍通行的編輯交叉校對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雖然編輯本身多少帶有校對的功能,但編輯和校對畢竟不是一回事,編輯更多的是“縱攬總觀”,從宏觀上把握文稿的“好不好”,校對則是“細辨詳查”,相對微觀地把握其“對不對”。在實踐中,編校合一如無特別的制度規(guī)約,容易造成“以編代?!?,編校失據,導致一些本應該被消除的錯誤沒有及時發(fā)現,給刊物帶來不良影響。
即使在編校分開的專職校對中,校對人員雖仔細核對,反復檢查,也可能會留下令人遺憾的差錯,而編校合一在一定程度上無疑更提高了這種出錯的可能性,特別是純粹的編校合一,編輯對文稿已先行審核過,在后期校對中,因一而再、再而三的單向刺激造成精神疲憊和反應遲緩,以致對于非常明顯的錯誤卻“熟視無睹”。這種熟視無睹,與校對時產生的心理認知錯覺往往密切相關。換言之,在編校合一的校對工作中,我們尤其要警惕那些由于受心理、情緒、認知特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引發(fā)的注意錯覺、記憶錯覺、期望偏差及自信錯覺,并在工作中加以預防,才能盡可能減少差錯。
二、期刊“編校合一”校對工作中應警惕認知錯覺
校對的認知錯覺是指在進行文稿校對時,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自己的大腦會自動矯正錯誤”的錯覺。具體來說,當我們看到一個拼寫錯誤、語法錯誤或者標點符號錯誤的句子時,大腦可能會自動糾正這些錯誤,使得我們認為沒有錯誤。在編校合一的工作流程中,校對者習慣快速閱讀并且在心里默默將句意再現出來,并在眼花繚亂的文字中篩選出需要校正的信息。在此情境下,一方面,我們會不自覺地忽略那些微小的錯誤,例如,文稿中某句話多打了一個“的”字,或多用了一個標點符號等。另一方面,即使比較大的錯誤,比如文稿中將“政協(xié)XX市十屆四次會議開幕”錯寫為“政協(xié)XX市十四屆四次會議開幕”,校對時掃過此句,也可能對其錯誤毫無察覺。這些主要是認知錯覺的干擾所致。常見的認知錯覺主要有注意錯覺、記憶錯覺、期望偏差、自信錯覺等,在學報編校合一的校對工作中,尤其應加以防范。
(一)注意錯覺
校對是通過校對者的感官——視覺,對校樣進行點、線、面的“掃描”,不論是對照原稿“校異同”,還是就語言文字的理解“校是非”,都要求以視覺注意去消除排版中的一切錯誤,堵住一切疏漏。它要求校對主體有很高的注意力。[5]然而在編校合一中,校對者前期一般接觸過稿件的審讀,因此在后期校對中須警惕這種認知錯覺產生的無意視盲。校對中的注意錯覺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
第一,因認知容量有限而出錯。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認知容量是有限的,受到任務復雜程度的制約。當人們在完成一個較為復雜的任務時,會把自己全部的視覺注意力集中到某個區(qū)域或物體,會自動忽略那些他們未注意到而自以為看到的東西,以致出現差錯。以高校學報為例,一般來說,學報的編排要素繁多,正文標題頁的頁眉標有中英文刊名、中文刊期、英文刊期(縮寫)、頁碼等,大標題之下有作者、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頁腳有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簡介、基金號等,有的頁腳還有注釋。正文其他頁頁眉有作者姓名、文章標題、刊名、(總)刊期、頁碼等等。另外,各種字體兼?zhèn)?,正體斜體并存,上標符號常有,要素繁多而且復雜。不要說文稿內容,光在形式上要校對的要素就數不勝數。幾年前,筆者在完成某期學報的校對后通知付印,結果印刷出來驗收時發(fā)現出了重大差錯——內文頁眉右上角應該寫“XX學報第3期”,竟然赫然印著“XX學報第2期”,致使整期學報重印,蒙受了不小的經濟損失。在教訓反思中筆者對注意錯覺有著切膚之痛。
在心理學上,注意錯覺涉及人類大腦的認知過程,至少包括注意與知覺兩個方面。通常來說,人們都會認為,應該可以看見在自己面前的一切,但事實是,大腦的認知容量是有限的,短時間內只能處理來自視覺世界的一小部分信息。事物映入眼簾并不能保證就能“看見”它們,或者說,知覺過程并沒有對其中的一部分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與整合。認知容量的有限性還表現在“占線”上。一個會計記賬,因為邊聊天邊記賬,結果聊到“十月懷胎”,會計把報銷款項記為“十月懷胎”。后來查賬,會計怎么也想不出為什么會在賬簿上寫上“十月懷胎”。[6]這是因為聊天和記賬同時在耗費大腦的認知資源,由于語言過程需要額外的資源來計劃,二者互相擠占認知資源,使得記賬過程不經意間被“占線”。在校對工作中,我們很難一邊校對一邊跟人聊天,如出現分散注意力的情況,很容易導致文稿中的錯誤從眼皮底下溜走。
第二,因認知意外而出錯。認知意外是指人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發(fā)生的錯誤,這些錯誤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疏忽或因為信息過于復雜超出了心理預期所致。有事實表明,一些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在駕駛飛機著陸時,在視線良好的情況下經常對機場橫亙在跑道上的飛機“視而不見”以致著陸時發(fā)生“跑道侵襲”事故。飛行員的任務是以正確的操作程序駕駛飛機,認為跑道上的意外情況應該早就被地面指揮系統(tǒng)清除掉了,他們習慣于完全信任地面指揮系統(tǒng),所以地面上哪怕是出現很小的異常也在他們的預料之外。[7]在編校合一的校對工作中,也常常發(fā)生這種情況。有一次,編輯部同事通校完后付印,作者拿到樣刊后打來電話反映說,文章二級標題的序號有誤,文中各部分按順序應為“一”“二”“三”“四”卻寫成了“一”“二”“三”“五”。后來責任倒查,原來責任編輯初校時對擬用的稿件進行了刪改,認為原來第四部分與主題無關就直接刪去了,卻忘記將原文第五部分的題序“五”改成“四”,而后期的編輯自校乃至編輯交叉校對都沒有發(fā)現這個問題。這其中的道理就是,他們在校對時潛意識里都以為之前的編輯工作中已經將文稿內容處理好了,各標題編序問題的錯誤在他們的預料范圍之外,以致對如此明顯的錯誤“視而不見”。
(二)記憶錯覺
人們原以為自己可以看見眼前所有的事物,但是注意錯覺的發(fā)現證明了這種固有觀念與實際情況大相徑庭。同樣,人們對記憶的認識與記憶的真實工作情況也是存在巨大差別的——這就是記憶錯覺。記憶錯覺是指我們在回憶過去的事件時,可能會產生偏差和錯誤的記憶。這是因為人的記憶信息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影響,這些信息早已在大腦中交織在一起,使人們自己都難以分辨。在編校合一的校對工作中,由于我們需要不斷地閱讀和審校大量的文本信息,就可能產生記憶錯覺。由于又“編”又“校”,后期校對者容易將稿樣中正確的文本信息與自己之前相似但不同的記憶混淆,從而替換原有文本,導致對的變成錯的,產生編校質量問題。有的則是對校樣內容的認知在記憶上因各種因素的干擾而出錯,卻誤以為“明明記得是這樣”。事實上,人的大腦異常復雜,當信念、情感發(fā)生變化或者預料之外的物體發(fā)生微小變化時,記憶也可能會改變,記憶并不是越清晰(所謂的“明明記得”)就越可靠。為避免記憶錯覺的發(fā)生,校對時應該以“空杯”心態(tài),一字一句閱讀文本,并確保自己的審讀是準確和完整的。在對文本中的事實有一丁點兒疑問時,也應該立刻進行核查以確認,包括盡可能地核對名稱、數據、日期、時間等信息的真實性,以避免出現因誤解或不完全的信息而導致的記憶錯覺。
(三)期望偏差
期望偏差是指人們通常會首先看到他們期望看到的內容,并且容易忽略掉實際上存在的錯誤。換言之,人們基于目前的期望來快速評估信息,特別是快速閱讀時會忽略文本中存在的顯著標識符號。期望效應的本質是一種思維定式或者心理定式。在期望效應的作用下,當我們校對到一些固定的搭配或熟悉的語詞表達時,大腦會自動完成一些內容,而這些內容可能是原文中沒有的或者錯誤的。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看到的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我們自己的解讀和理解。有時候,期望偏差源于鏡像效應。鏡像效應是指人們在熟悉的事物或語言環(huán)境中,傾向于把相似的單詞和句子想象成一模一樣的,從而忽略掉其中的區(qū)別。把“王”誤認為“主”字,就是心理定式與鏡像效應相疊加導致的期望偏差。因此,在校對過程中,應該反復查看每一個單詞和句子,從細微的錯誤中發(fā)現問題。必要時使用專業(yè)的校對工具先行處理,從而達到避免出現期望偏差的情況。
(四)自信錯覺
校對過程中的自信錯覺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忽視常識。校對時認為某些問題顯然是正確的,自信滿滿而缺乏求證精神,沒有進行驗證確認,忽略了實際存在的錯誤。二是自以為是。在校對中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意識到所有錯誤”或者只需要瀏覽一遍,就可以找出是否存在錯誤和瑕疵。自信錯覺表面上看是一種感覺,實際上反映了編輯真實的能力水平。為此,應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并積極尋找提升和改進的機會,以避免產生自信心過強導致誤判乃至失誤的情況。
上述四種錯覺是校對工作中常見的心理偏差,對學報編校合一的校對工作而言,必然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注意錯覺涉及視覺掃描讀取的特點,記憶錯覺是知覺的提取與再現,期望偏差是感知覺的先入為主,自信錯覺則是校對過程中對注意錯覺(認為自己“看到”了)、記憶錯覺(認為自己“記得”)、期望偏差(想必如此)的不自知而導致的盲目自信。實際上,“看到”了不等于“看見”,“記得”不等于“記準”,“想必如此”的卻“未必如此”(見圖1)。
三、“編校合一”校對工作中認知錯覺的預防
深入了解校對中容易產生的認知錯覺,使我們對校對心理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這種認知顯著地影響了我們進行校對時的效率和準確性。為克服認知錯覺帶來的弊端,在編校合一的校對工作中,我們需要建立校對核查要素清單,利用知覺特點開展進階式校對,明確編校過程中的責任歸屬,合理利用專業(yè)校對工具,努力不遺一絲錯誤。
(一)建立校對核查要素清單
根據學報構成要素繁多的特點,校對時可將需要核查的要素制成表格(見表1),方便校對時一一核查,避免疏忽遺漏。
(二)利用知覺特點進階式校對
由于知覺在注意及記憶、心理期待等方面的特點,在編校合一中,編輯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多階段的校對。就避免注意錯覺而言,進階式校對很有必要。在初階校對時,可將打印的雙欄文稿折起或遮蔽一欄(比如右欄),讓全部注意力(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自動落在另一欄(左欄)上。同時盡可能縮小注意的范圍,一字一符,仔細審查字、詞、短語、語法等方面有無差錯。二階校對,主要審查事實性錯誤、知識性錯誤等。要發(fā)現這些錯誤,應適當擴大注意的范圍,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三階校對,可以從文字中抽離出來,重點審查圖表錯誤、版式錯誤、設計裝幀錯誤等。這種校對是對注意力的合理分配,使知覺的范圍從字句段,走向篇章,再走向整期學報,由微觀到宏觀,盡量不留一處死角,不留一絲錯誤。
(三)明確出版流程中的校對責任
當前,在學報編輯部人力有限的條件下,編輯集體循環(huán)交叉校對可以避免同一人對相同內容反復審校的風險,有利于從不同方面、不同視角發(fā)現文稿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反饋和建議。[8]然而,如何解決責任編輯之間是否盡心盡力校對的問題?很顯然,在編校合一工作流程中,需要明確編輯的校對責任。我們建議在文章末尾,除了“責任編輯”,還應加上“責任校對”。責任編輯側重于對文本的思想內容和謀篇布局的整體把握,做好審查稿件、提供建議、進行修訂、協(xié)調作者和最終審核的工作。當他成為其他人責編文章的責任校對時,就要調整工作內容和關注重點,側重于對文本的細節(jié)規(guī)范和修訂,如文字、語法、邏輯、標點符號、數字、單位、圖表、參考文獻等,還需要協(xié)調文本中各個部分之間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當出現編校質量問題時,責任編輯和責任校對工作內容有交叉的,以其工作重點判斷責任歸屬。比如,文章觀點、思想、內容有問題的,追究責任編輯的責任;文章字詞、語法、圖表等細節(jié)出現錯誤的,追究責任校對的責任。很顯然,責任校對既然享受了署名的權利,必然也要承擔校對的責任,因此,各編輯在擔任彼此的責任校對時必然盡心竭力。這樣的編校合一就只是功能的合一,而不是責任上的一團囫圇,混同合一。
(四)合理利用專業(yè)的校對工具
當代認知科學認為,人類認知智慧除了分布在個體的心智、社會群體以外,還分布在一些物質的和環(huán)境的結構中。認知的人工制品,就是那些使我們變得更聰明的東西,因為認知人工制品增強了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延伸或加強了人的某些認知功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9]在校對市場,已經有不少優(yōu)秀的專業(yè)校對軟件,可自動校對文章中的錯別字、語法錯誤、政治類敏感詞、標點符號錯誤、多字漏字等錯誤,查錯的準確率比較高。有的還可以核查一些不易察覺的異體異形錯誤、知識性錯誤、圖表內容錯誤,與此同時也能保障檢測的內容不泄露等。并且,編輯部也可以根據需要收集一些特定學科的錯誤,加入軟件的錯詞庫里,讓校對更加精準、智能。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校對工具提供的各種校對建議并非都是正確的。在接受工具建議時,應該進行審慎的判斷和決策,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另外,不可完全依賴校對工具:即使是最好的校對工具也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校對能力。因此,在使用校對工具時,仍然需要借助人力進行二次校對和核查,以確保文本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最后,本著“寧慢勿錯”的原則,在學報付印之前,編輯部可以發(fā)回給作者自校一遍(要求限期發(fā)回),特別是對于一些公式、圖表較多的文稿來說,作者自校更有必要。這樣做既經濟又可靠,也是尊重作者的表現,作者一般也樂于配合。如此,多一雙審視的眼睛,刊物就自然會少一絲差錯。
四、結語
應該說,在文稿校對工作中發(fā)生認知錯覺有時是無法避免的,即使專業(yè)的校對人員也是如此,何況是在編校合一的情況下,集組稿、統(tǒng)稿、內容審讀、學術不端審查、校對、核紅、發(fā)排、郵發(fā)、交換等具體事務于一身的編輯。其實,克服認知錯覺的最好辦法就是認識它、正確對待它,即只有自覺警惕校對中可能存在的各種認知偏差,對其進行批判性思考、評估和審核,充分降低隱藏風險,制定更好的預防策略,才有可能堵住校對環(huán)節(jié)的各種差錯,逐一排除編校漏洞,提高期刊出版的質量。
(作者單位系福建教育學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