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瑋 曹哲
(陸軍勤務學院,重慶 400030)
工會作為重要的基礎性組織機構,做好經費管理工作,對工會開展各項服務,維護工會的正常運轉有重要的價值。為更好地推動我國基層工會長效發(fā)展,2018年專門出臺了相關的法律來強化基層工會運行經費的管理工作。
針對基層工會經費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即未能規(guī)范建賬。導致基層工會經費管理過程中出現部分信息數據丟失的現象,削弱了工會經費管理程序的科學性,對整體的工會經費管理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該問題出現的核心原因在于相關的財務工作人員缺乏科學的經費管理意識、采用的建賬模式不完善以及未能重點做好經費核算工作[1]。
除此之外,相關單位在開展工會經費管理過程中,未能針對經費收支情況制定對應的管理制度?;鶎庸涃M管理普遍存在建賬不規(guī)范、白條代賬現象,導致工會經費賬面混亂,整體削弱了基層工會經費管理效率。
在實際的基層工會經費管理過程中,還存在經費收入來源不合理,工會經費緊張的問題,對工會的正常運轉產生了負面影響。雖然在各項政策中明確規(guī)定了基層工會經費的各項來源和渠道,然而就實際的情況而言,各單位并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確認經費來源。在經費設置過程中也存在留白現象,收繳工會費用時存在盲點。
除此之外,在基層工會經費管理過程中,部分單位還采用其他資金走工會經費賬目的問題,不僅加劇了工會經費管理亂象,同時也導致工會經費相對短缺,在違反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的同時也產生了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現階段,我國多數單位在開展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的過程中,未能深入做好工會經費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在實際的經費管理過程中,預算是對各類經費進行核算的基礎[2]。為了確保工會經費按照規(guī)章制度有序落實,要求相關的財務人員應嚴格按照工會相關法律規(guī)定和《會計法》管理要求,重點做好工會經費預算管理和賬目核算工作。
然而很多單位在實際的經費管理的過程中,未能全方位落實預算管理工作。部分工會甚至沒有構建獨立的賬戶,同時相關的財務人員也未能針對工會經費展開獨立核算,由此導致實際的工會經費核算流程容易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會經費管理工作的科學性。
除此之外,我國多數行政事業(yè)單位的基層工會經費核算工作多采用行政代管模式,工會主席沒有實際的管理權限,也不了解實際的工會管理情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基層工會的經費管理水平。雖然有部分基層工會專門設置了對應的經費管理預算,然而卻未能做好預算監(jiān)督工作,削弱了經費預算執(zhí)行水平,難以充分發(fā)揮經費預算的約束作用。
考慮到我國行政事業(yè)單位的種類較多,其采用的工會經費管理的模式也存在一定差異。特別是以科研和教育為核心的各類行政事業(yè)單位,其科研、教育經費幾乎占據了經費的大部分,很難引起單位的相關人員的重視。部分事業(yè)單位過分關注單位自身的年度預算,不重視工會預算編制工作,采用的工會經費預算編制模式缺少科學性和邏輯性,一定程度上導致工會經費預算超支或不足。不僅難以維護職工的權益,同時也導致實際的工會經費預算編制工作脫離現實,難以發(fā)揮預算編制工作的引領性作用。
一般情況下,工會經費主要是由工會會員繳納會費和撥繳經費構成。工會會費以工會成員的工資數額為基數按比例抽取,導致工會撥繳金額出現偏差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第一,不同行政事業(yè)單位對工會會費基數的認識存在一定差異,單位職工的工資由基本工資+薪級工資+津貼+福利補助構成,部分事業(yè)單位在繳納會費時,秉承“從少不從多”原則,繳費基數僅以基本工資前兩項構成。采用這類繳納模式不僅會降低整體的工會會費計提金額,同時也很難實現經費足額繳納。
第二,隨著我國各類事業(yè)單位主營業(yè)務不斷擴展,受編制因素的影響,事業(yè)單位還會招收一些編外人員和勞務派遣人員。而事業(yè)單位卻未能針對編外人員制定統(tǒng)一的工會經費繳納制度,由此導致編外人員在享受工會福利待遇的同時卻未能繳納足夠的工會會費。
第三,很多單位針對工會會費進行管理時動態(tài)性不足,往往采用固定繳納的方式。隨著事業(yè)單位職工職稱的不斷變化,其基本工資數額也在隨之變動,若依然按照原有的固定繳納模式,會導致工會會費收入大幅度減少。
我國很多工會沒有設立專門的經費管理崗位。雖然也安排了財務人員對經費進行管理,然而這類財務人員多為其他部門財務人員兼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會經費的管理力度,同時也難以履行財務人員的職能。工會也沒有針對這類財務人員制定培訓制度,很多經費管理崗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性的工會經費財務管理培訓,專業(yè)性不足。
我國很多單位針對基層工會經費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出臺了各項措施來保障工會正常運轉。由于工會經費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主要面向活動支出、維權、事業(yè)支出以及資本性支出等多個條目開展[3]。而活動支持支出又囊括了文體活動、宣傳活動以及其他活動等。工會經費的使用范圍局限于節(jié)假日福利慰問、職工生日津貼和疾病救助等范疇內。隨著工會經費的不斷降低,其應用范圍逐漸縮小,甚至有很多職工片面地認為工會存在的意義就是逢年過節(jié)發(fā)放福利,多數職工未能深刻意識到工會的其他職能,不僅削弱了工會的大部分職能喪失,同時也難以保證職工的合法權益。
為進一步提升基層工會經費管理質量,在經費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按章辦事,做好對應的建賬工作,進一步提升經費管理質量,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單位可安排專門的財務人員負責基層工會經費管理工作。財務人員針對基層工會經費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具有一定的責任心,熟悉工會的日常管理流程和相關經費管理制度,同時還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切實提升工會經費管理效率。
第二,完善基層工會內部財務管理制度。為進一步提升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質量,要從內部層面進有所突破,通過制定票據管理制度、資金管理制度以及預算管理制度,全方位提升基層工會經費管理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
第三,針對工會經費來源進行管理。財務人員要根據相關法規(guī)厘清經費來源,針對來源不合理、不明確的工會經費要予以嚴格抵制,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外界其他因素對工會經費管理產生的干擾,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預防違規(guī)違紀。完善的制度是開展基層工會經費管理工作的基礎,只有嚴格按照各項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建賬流程,才能全方位提升基層工會的經費管理質量。
針對基層工會經費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做好全面預算工作,不僅可以更好地管理經費開支,同時也能為后期的經費核算工作奠定基礎。在預算管理過程中,相關的財務人員應該嚴格按照工會經費涉及項目、所開展的活動以及服務內容,構建年度預算和季度預算體系。
在預算制度的加持下,不僅可以實現基層工會經費的平衡,同時還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浪費。同時在落實全面預算管理的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工會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定期向工會會員公開經費的使用流向,確保工會經費透明化、公開化,讓工會經費支出情況受到外部監(jiān)督。如果財務人員在開展工會經費預算管理過程中,需要對部分經費項目進行合并或撤銷或取消,要及時同工會領導人進行協商和溝通,減少不必要的糾紛,提升管理效率。
在開展基層工會經費管理的過程中,還需要構建對應的經費監(jiān)督和管理機制,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基層工會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經費審核制度,重點針對經費來源和經費支出兩方面進行管理。針對經費來源進行管理時,要明確工會經費的來源,同時還要對來源的合法性、合規(guī)性進行審核,將工會的資金花在刀刃上。
第二,還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對工會各項經費支出進行動態(tài)化監(jiān)管。例如,工會可專門構建工會經費信息數據錄入平臺,借助該平臺實時上傳各項收支數據,并將其歸納到統(tǒng)一的數據庫內。應用這種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有效減輕財務人員的工作壓力,同時還可以及時幫助相關人員發(fā)掘經費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為后期制定相關的整改措施創(chuàng)造便捷條件。
為全方位提升基層工會經費管理質量,要求相關的管理干部在策劃各類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深刻意識到經費管理的重要性,從工會管理質量直接取決于相關管理人員的重視程度。鑒于此,不僅要強化對基層工會干部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同時還要重點對其開展廉政教育工作,將違規(guī)違紀風險扼殺在搖籃內。
除此之外,還要構建對應的工會經費預算管理制度,相關的財務人員在編制工會經費年度預算時,應結合基層員工的實際需求,采用零基預算編制方法[4]。同時在實際的編制過程中,不能完全按照上一年度的工會總金額上浮一定比例進行編制,在預算執(zhí)行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應定期對預算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
例如,基層工會可以每年的8月、10月為節(jié)點,對工會經費預算金額進行適當調整,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各類不可抗力因素對預算執(zhí)行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可以去進一步提升相關工作人員對經費預算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全方位提升基層工會預算管理水平。
工會經費收繳工作工會經費的重要來源,相關職工在繳納工會會費的過程中,應結合地方規(guī)定如實繳納。同時各個單位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工會委員會的一致討論下,落實對應的繳納方案。針對不屬于編制內的編外人員,也應采取統(tǒng)一的繳納方式,這樣可以確保編制內外人員可以同時享受工會提供的各項福利待遇,同時還要將工會的會費撥繳情況和相關職工的工資績效相掛鉤,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工會會費收繳時出現計提額不足的現象。
考慮到我國多數事業(yè)單位的工會經費管理人員由其他部門財務人員兼職,因此要求這類管財務人員要系統(tǒng)地學習相關的基層工會經費收支管理辦法和規(guī)定,結合地方特點,嚴格落實對應的經費管理辦法,同時還要重點做好相關財務管理人員繼續(xù)教育和培訓工作,切實提升其經費管理技能。
相關單位應充分了解經費基層工會經費管理流程,將其和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進行有效區(qū)分,制定專項管理方案,結合單位的實際情況,對工會經費明細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從細節(jié)層面入手,嚴格控制經費支出比例,嚴禁出現單項工會經費嚴重超額的現象。同時要中還要對工會經費報銷制度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5]。針對金額超過1萬元的工會經費進行報銷時,必須由工會主席進行簽字審批。
基層工會致力于為一線職工提供各項活動和服務。同時為更好地提升基層工會的經費管理質量,相關管理人員應采用多種方式向基層職工宣傳和普及工會的各項政策,讓職工了解到基層工會經費支出明目。例如,部分的單位職工未能意識到工會還具有維權這一職能,因此在面臨法律糾紛時,很多員工問詢無門,但實際上,員工可以通過工會來獲取對應的法律支持和援助。
除此之外,基層工會應在每年的6月和每年的12月向基層員工公布基層工會的各項經費使用情況以及工會經費預算情況,只有讓職工充分了解到工會經費都花在了哪些地方,才能起到監(jiān)督和管理作用,讓員工意識到工會的重要性。同時基層工會還可以通過開設員工意見箱、網絡信箱等方式,為員工提供反信息反饋渠道。
綜上所述,基層單位的工會經費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工會能否正常運轉。在全新的形勢下,對基層工會的經費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做好工會各類經費的規(guī)范化管理工作之外,還要確保員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相關的基層工會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總結日常經費管理過程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管理模式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將工會經費真正花在刀刃上,切實解決一線職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