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利,茍淋,桂先正
巴中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四川巴中 636000
高血壓腦出血(HICH)指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突然發(fā)生的腦實質或腦室出血,是最常見和最具破壞性的自發(fā)性腦出血類型,約占所有腦出血的70%,30 d 病死率高達40%,只有少數(shù)幸存者在發(fā)病后6個月能完全獨立生活[1]。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中風協(xié)會推薦HICH 患者應進行顱內壓(ICP)監(jiān)測[2],目前ICP 也被廣泛應用于指導HICH 的臨床治療。熱休克蛋白47(HSP47)是膠原蛋白正確折疊和分泌所需的重要伴侶,屬于熱休克蛋白家族(HSP)[3]。HSP可防止蛋白質變性和聚集,在腦卒中和腦外傷模型中發(fā)揮神經保護作用[4],但HSP47 是否與腦血管疾病有關尚不清楚。本研究擬探討ICP 聯(lián)合血清HSP47 檢測在HICH 神經功能缺損和預后評估中的價值,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9 例HICH 患者,男81 例、女28 例,年齡40~69(54.7 ± 11.2)歲。納入標準:①首次HICH發(fā)作,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相關標準[5];②行軟通道顱內血腫穿刺引流術,并放置ICP探頭;③發(fā)病至入院時間<24 h;④年齡18~75歲。排除標準:①腦疝患者;②顱內動脈瘤破裂或腦血管畸形出血患者;③合并心、肝、腎等主要臟器疾病患者;④凝血機制紊亂患者;⑤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患者。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簽署同意書;患者家屬簽署手術和放置ICP探頭知情同意書。
1.2 ICP 監(jiān)測 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診軟通道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穿刺引流術,局部麻醉后用CT定位確認血腫深度及穿刺角度,選擇血腫最大水平中心作為穿刺目標,避開血管及重要功能區(qū)域,切口位于頭皮上,用穿刺針穿刺顱骨,刺破硬腦膜,拔出穿刺針,順著穿刺通道插入F12 硅膠腦室引流管,連接體外引流袋,置入ICP 探頭,術中記錄ICP 初值。術后即刻連接Neumatic DCR 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記錄ICP 參數(shù)波幅(AMP)和壓力波幅相關性指數(shù)(RAP)。術后每天于血腫腔內注射尿激酶50 000 U,關閉引流管,2 h后打開,持續(xù)引流3~7 d,直至清除80%~90%血腫,拔出引流管。
1.3 血清HSP47 檢測 術前采集患者靜脈血3 mL注入干燥試管,室溫下靜置60 min 后取凝固后上層液離心(相對離心力3 641×g,時間5 min),取上清液-80 ℃保存?zhèn)錂z。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HSP47。試劑盒購自武漢恩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儀器為美國賽默飛公司Multiskan SkyHigh全波長酶標儀。
1.4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患者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吸煙史、飲酒史、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出血部位、出血量、發(fā)病至手術時間、出血是否進入腦室、血腫形態(tài)、術后并發(fā)癥。
1.5 術前神經功能缺損評估及分組 入組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6]評分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進行評價,將患者分為輕型組32 例(<7 分)、中型組48例(7~15分)、重型組29例(>15分)。
1.6 預后評估及分組 出院后以復診或電話形式隨訪患者,出院后6 個月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評估預后[7],將患者分為預后不良組(1~3分)44例、預后良好組(4~5分)65例。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tǒng)計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HICH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ICP 參數(shù)聯(lián)合血清HSP47 預測HICH 患者預后的價值,曲線下面積比較采用Delong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患者ICP 參數(shù)、血清HSP47水平比較 見表1。
表1 各組ICP參數(shù)、血清HSP47水平比較(± s)
注:與輕型組比較,*P<0.05,與中型組比較,#P<0.05。
組別輕型組中型組重型組P HSP47(ng/L)402.65 ± 56.29 468.15 ± 35.96*523.35 ± 51.77*#<0.05 n 32 48 29 AMP(mmHg)4.11 ± 0.97 4.85 ± 1.05*5.69 ± 1.32*#<0.05 RAP(mmHg)0.35 ± 0.10 0.43 ± 0.15*0.62 ± 0.20*#<0.05
2.2 HICH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
2.2.1 單因素分析結果 見表2。
表2 HICH患者預后不良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2.2.2 多因素分析結果 見表3。
表3 HICH患者預后不良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3 AMP、RAP 和血清HSP47 對HICH 患者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 AMP、RAP、HSP47 預測HICH 患者預后不良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76、0.793、0.774,三者聯(lián)合預測HICH 患者預后不良的曲線下面積為0.920,高于單獨預測(P均<0.05),見表4。
表4 AMP、RAP和血清HSP47對HICH患者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
ICP 是監(jiān)測顱內壓的主要方法,ICP 閾值對于指導手術時機和脫水藥物用藥劑量至關重要,可改善患者預后,縮短住院時間。然而ICP 閾值并不是唯一的觀察指標,應基于ICP 相關參數(shù)綜合分析。顱內間隙不變的情況下,當腦代償機制被完全破壞時,顱內壓的小幅增加可能導致顱內壓明顯升高,從而導致腦血流灌注下降,腦組織繼發(fā)性損傷[8]。AMP、RAP 是顱內壓振幅與顱內壓的相關系數(shù),反映腦血管順應性和腦脊液代償儲備能力。當腦代償能力處于正常值時,顱內壓代償增加,波動性降低。RAP為0,說明顱內壓的改變對RAP 無影響;當腦代償能力下降時,ICP 和AMP 均升高。RAP 為1 且位于ICP體積曲線右側陡區(qū),說明ICP 隨顱內容積變化。當腦代償能力耗盡時,ICP 持續(xù)升高,RAP 降至負值,表明ICP 在短期內因顱內容積小幅增加而發(fā)生明顯變化[9]。本研究結果顯示,HICH 患者AMP、RAP 隨著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加重而增加,預后不良組AMP、RAP 值大于預后良好組,表明HICH 患者神經功能障礙和繼發(fā)腦損傷與腦代償功能降低有關。分析原因為AMP、RAP 增加提示腦代償功能下降或耗竭,繼而引起腦血流和微循環(huán)灌注減少,進一步加重腦水腫和神經功能缺損,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預后不良[10]。因此AMP 與RAP 對HICH 預后至關重要,可預測患者顱內病情的惡化,提示疾病的預后。
HSP47 也被稱為膠原蛋白2,最初被發(fā)現(xiàn)作為細胞表面膠原結合蛋白,后來被證實為具有膠原結合特性的內質網(wǎng)駐留蛋白。HSP47表達具有高度的組織和細胞特異性,僅限于產生膠原蛋白的細胞,在膠原生物合成及其結構組裝中起關鍵作用[11]。腦缺血和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后,大腦發(fā)生應激反應,應激蛋白HSP 表達高度上調,其通過阻止受損蛋白質聚集和促進新生蛋白質組裝來保護細胞[12]。HSP還阻止經典凋亡壞死、炎癥等多種細胞死亡途徑,改善神經預后[13]。然而HSP47 作為HSP 的一員,其與腦損傷疾病關系的相關報道十分少見。本研究發(fā)現(xiàn),HICH患者血清HSP47 水平隨著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加重而增高,高水平HSP47 是HICH 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表明HSP47 水平受HICH 腦損傷程度的影響,并與病情進展和不良預后有關。HSP47 參與HICH病情進展的機制尚不清楚,推測可能為HICH 持續(xù)性高血壓導致小動脈平滑肌增生,平滑肌細胞凋亡和膠原沉積,膠原沉積過多導致小動脈閉塞、缺乏彈性和收縮能力,在脈沖壓力下易造成破裂引發(fā)出血[14]。HICH 后引起腦出血和血腫擴張,血腫釋放血紅蛋白裂解物,增加神經興奮毒性和細胞毒性,抑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4 表達,導致脂質過氧化產物和活性氧增加,激活氧化和炎癥途徑[15]。HSP47在炎癥和氧化應激中表達上調,因此HICH 患者可檢測到HSP47水平增高;另外,HSP47過表達可促使細胞外基質中膠原蛋白的異常沉積[16],推測HSP47可能通過促使膠原蛋白的異常沉積導致腦血管彈性降低和硬度增加,HICH 患者發(fā)生破裂出血、神經功能缺損加重和不良預后風險增加。
本研究ROC 分析結果顯示,AMP、RAP、HSP47聯(lián)合預測HICH 的曲線下面積高于三者單獨預測。表明ICP 參數(shù)聯(lián)合血清HSP47 可提高對HICH 患者預后的預測效能,對臨床診治和預防有指導意義?;貧w分析顯示入院時高GCS 評分與HICH 患者預后也有關,GCS評分增高提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嚴重,即使手術清除血腫也存在遺留殘疾的風險。
綜上所述,HICH 患者ICP 參數(shù)AMP、RAP 及血清HSP47 水平均升高,高AMP、RAP、HSP47 與神經功能缺損加重和不良預后有關,是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AMP、RAP、HSP47 聯(lián)合可提高對HICH 患者預后的預測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