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軍
2022年7月13日,應母校陽新一中曹祥才老師的邀請,我隨江夏一中代表團一行前往陽新,十分榮幸地參加了五校文學聯(lián)合體研討會,心情十分激動。本次研討會,我以雙重身份出席。其一作為江夏一中星空文學社的副社長,與兄弟學校同仁一起探討校園文學的發(fā)展之路以及中學文學社團的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江夏一中星空文學社成立已有近30年的歷史,校園文學刊物《星空》21年來連續(xù)出刊118期,是全國中學校園文學刊物中的佼佼者。我的另一個身份是作為陽新一中校友、陽新一中校園文學社團的首創(chuàng)者之一,見證我們陽新一中校園文學社團——竹林文學社的發(fā)展。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1991年秋,我十分幸運地考取了陽新一中,來到竹林塘畔的陽新一中校址,我是該校址招收的第一批高一新生。
當時的校園只有一棟教學樓、三棟學生宿舍和一個食堂。食堂飯廳的東面用紅磚筑起兩米高的隔離墻,劃分出各班的住宿區(qū)域,以班為單位集中住宿。每天早晨,我們根本不需要鈴聲或鬧鐘——先是師傅們做饅頭時各種摔、揉、搓、切等動作奏出的協(xié)奏曲,接著是蒸饅頭時飄出的香味。當時我們這些農(nóng)村孩子的家里都不富裕,一年到頭難得飽飽地吃上幾頓饅頭,現(xiàn)在躺在床上就能聞到蒸饅頭的香味,誰還睡得著?我的恩師程良華先生曾調(diào)侃說:“天天聞著免費的饅頭香,不知能長高多少?!?/p>
當時,學校的作息時間還很寬松。每天早晨,我們先晨練、吃早餐,再到教室上課。當時校園還未建完,到處都是成堆的土石,田徑場也只是剛剛推平,前方有一個兩三米落差的高臺就成了一個天然的主席臺,每當學校有大事宣布,校長們就在高臺上亮出洪亮的聲音。我們聽得很清晰,也很認真。說起晨練,其實就是圍繞竹林塘,沿環(huán)城路跑到大橋頭,然后再折返跑回一中。那時的早上,環(huán)城路幾乎沒有過往的車輛,兩側(cè)都是一中師生晨跑的身影。傍晚時分,我們會在飯后沿竹林塘散步,落日的余暉灑在廣闊的湖面上,湖面頓時鋪滿一層“碎金”,閃爍可人。我們?nèi)齻€一群、五個一伙地談理想、訴苦悶,討論習題,爭論時事,我們也能時時遇到三三兩兩散步的老師。當身影被夕陽越拉越遠,最后在一片蒼茫夜色中返回教室上晚自習。竹林塘的朝暉夕陰,曉霧夜嵐,伴隨我度過了三年難忘時光。
高一下學期,我們班同學在程良華老師的指導下,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幾個志趣相投的同學組織了一個詩社。當時的青年對文學的狂熱之情,真的無以言表。記得我們班的發(fā)起者是周星期同學,我和向前途同學積極響應,還有其他幾個同學一起參與。先是自己創(chuàng)作詩歌,再一起讀詩,邊討論邊修改。后來在程老師的鼓勵下,我們借用學校的油印設備印制詩歌與散文。
高二上學期,社團活動發(fā)展到了頂峰。還記得我們常拿著自己手抄的油印刊物,跑去找學校領導題詞,很是狂熱了一陣。當時創(chuàng)作成績最好的是我們的社長周星期,記得他在高二時就出版了一本個人詩歌專輯。當新書送到學校時,程老師非常激動,發(fā)表了一次熱情洋溢的演講,吸引了許多外班同學。特別是下一屆的學弟學妹,整天圍繞在我們班教室門口,想親眼看看周星期的詩集。周星期也一下子在校園里人氣爆棚,圈粉無數(shù)。
后來,隨著畢業(yè)離開母校,我們遠離了竹林塘。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直到現(xiàn)在,我還未聯(lián)系上昔日的社長周星期,只知道副社長向前途現(xiàn)就職于北京。
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主持本次研討會的潘龍星副書記(我當年的數(shù)學老師),在致辭中指出:“因一群孩子的創(chuàng)意,才有了五校文學聯(lián)合體,也才有了今天的研討會?!笔堑模嗄甑牧α渴遣豢晒懒康?,這次五校文學聯(lián)合體的發(fā)起者就是一群青年學生,他們有著共同的志趣愛好,有著共同的追求與夢想。正如曹祥才老師所說:“一花引來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蔽覀兤诖@文學之花開遍荊楚,開遍神州大地。
研討會上,青年學子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為五校聯(lián)合體的發(fā)展建言獻策,為五校聯(lián)合辦刊貢獻了他們的才智。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編輯才華、組織能力令我驚嘆。回想起當年的自己,也是如此熱情,經(jīng)常從油印室出來時才發(fā)現(xiàn)滿臉油污,為自己鐘情的詩人爭得面紅耳赤……休會期間,我不禁感嘆:“年輕真好!”潘書記說:“學校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能一直生機勃勃,正是有著一代代的同學少年。”此言道出了真諦。
徜徉于陽新一中新校區(qū),校園的時時處處、點點滴滴令我感到無比的親切。當參觀完校史館,看到一輩輩一中教師和校友們身上呈現(xiàn)出的文化密碼,我心中茅塞頓開,陽新一中雖然校址變了,規(guī)模與布局變了,但一中的文化沒有變,一中的教育情懷沒有變,一草一木沐浴著一中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樓一臺昭示著陽新教育的蓬勃發(fā)展。
明道樹校長在與我們合影留念時深情地說:“陽新一中在一代代教師的辛勤耕耘下,日益煥發(fā)出青春風采,青年學子就是陽新一中的未來?!蔽彝高^玻璃窗,望著教室里正在刻苦攻讀的高三學子,心里默默地為他們祝福,以他們?yōu)轵湴粒宏栃乱恢?,?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現(xiàn)在雖棲身江夏,但身上的文化基因無不與故鄉(xiāng)相連。竹林塘,是我放飛夢想的地方,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處處留有我的青春印記。
(責任編輯/孫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