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范錦 曾觀華 鐘小聰 王愛民
收稿日期:2023-07-18
作者簡介:鄭丹(1995—),女,江西吉安人,本科,助理農藝師,從事農業(yè)技術推廣。E-mail:1244763510@qq.com。
鄭 丹,范 錦,曾觀華,等.遂川縣“花生—油菜”輪作高效種植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yè),2023,17(16):-17.
摘 要 高效種植技術的有效應用能夠滿足我國農業(yè)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實際要求,對于促進我國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針對江西省遂川縣的氣候特點,以“花生—油菜”輪作種植項目為主體,從選種、整地、播種與密度控制、苗期管理及病蟲害防治5個方面探討了高效種植技術要點。
關鍵詞 氣候特點;高效種植技術;花生;油菜;江西省遂川縣
中圖分類號:S56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6.005
高效種植技術是指通過科學、先進的農業(yè)種植方法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高效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對于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促進生態(tài)環(huán)境穩(wěn)定均具有顯著意義。遂川縣作為江西省重要的農業(yè)縣之一,地處吉安市西南部,羅霄山脈南段東麓。長期以來,遂川縣農民主要依靠傳統(tǒng)種植技術進行農作物生產,然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傳統(tǒng)種植技術逐漸暴露出種植效率低、作物抗災能力差等問題,導致當?shù)剞r作物出現(xiàn)減產損失的情況[1]。本文基于遂川縣的氣候特點,以“花生—油菜”輪作種植項目為主體,探討了高效種植技術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為推動遂川縣農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貢獻力量。
1 遂川縣氣候特點
遂川縣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干燥,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在16.6 ℃,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 865.7 h,年平均無霜期為284 d,年平均降水量為1 421.2 mm,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小。遂川縣降水量季節(jié)分布較為均勻,且與氣溫變化有較明顯的對應關系,夏季降水量相對較多,冬季降水量相對較少。遂川縣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 324.6 mm,年平均陸地蒸發(fā)量為1 000.2 mm,干旱指數(shù)為0.76,相對濕度較高,春季蒸發(fā)量為同期降水量的1.6倍。
2 基于遂川縣氣候特點的高效種植技術
選擇適應性強的作物品種是實施高效種植技術的關鍵步驟?;ㄉ且环N耐旱、耐濕、耐熱能力較強的作物,能適應遂川縣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油菜是一種抗旱性較強的作物,適合在遂川縣冬季種植,能夠適應當?shù)剌^低的溫度和較少的降水。根據遂川縣的氣溫及降水特點,結合農時、天氣和土壤墑情,選擇“花生—油菜”輪作種植。針對遂川縣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在4月中下旬播種花生。針對遂川縣冬季降水較少、溫度較低的氣候特點,選擇在10月中上旬花生收獲后搶時播種油菜。通過輪作種植油菜和花生,充分利用兩種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和適應性,達到高效種植的目的。
2.1 選種
播種前17~19 d,將花生種子帶殼平鋪在干凈的水泥地上,厚度為4~6 cm,晾曬3 d,每隔4~5 h翻動1次,以消滅病菌、提高種子活力,晾曬完畢后立即進行剝殼。剝殼后避免選用干癟萎縮的種子,應選取果仁充實、飽滿,生育期在125 d左右的花生種子。同時,確?;ㄉN子表面無真菌感染跡象,種子純度在95%以上,水分含量在8%~12%。
在選擇油菜籽時,綜合考慮耐旱、耐寒、抗菌等特性,選用外觀完整、顆粒飽滿、無病蟲害的高品質油菜籽,要求種子純度在97%以上,水分含量在7%~10%,含油量在40%以上,芥酸含量低于3%的雜交油菜籽。同時,保證油菜籽表面無變形、裂紋或明顯的腐爛跡象,以確保其角果發(fā)育良好[2]。
2.2 整地
整地是實現(xiàn)農作物高效種植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整地的目的是協(xié)調種植地的熱量、空氣、水分、養(yǎng)分等環(huán)境因素,為種子撒播、田間管理和農作物的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表面狀態(tài)和土壤耕層構造。
遂川縣夏季高溫多雨,蒸發(fā)量較高,基于以上氣候特點,為更好地實現(xiàn)保土蓄水,在春季栽植花生前、土地解凍后,逐步開展整地工作[3]。在整地之前,清除種植地內的粗大土塊、雜草根蔸等雜物。使用耙地機對種植地進行精細深翻,耕翻的深度為27~35 cm,要求做到土松、地平、塊碎。使用旋耕機對整地區(qū)域進行翻耕,以提升區(qū)域內土壤的通透性,使水分滲透率在95%以上,以促進花生根系的生長。起壟,壟高30 cm,壟寬138 cm,兩壟間距為70~80 cm,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
具有細碎土壤及適當耕深的種植地,能夠為油菜籽的發(fā)芽及生長提供適合的溫度、空氣及水分等條件。油菜為根系忌水作物,對種植地進行整地時,使用翻耕機從種植地的邊緣處開始翻耕,翻耕深度為17~
28 cm,確保將土壤中的雜質和植物殘渣完全翻入土壤底層,同時保持耕作路徑為直線,確保整個種植地都能得到均勻的翻耕。完成第1遍翻耕后,從相反方向進行第2遍交叉翻耕,以更好地破碎土壤團聚體,增加土壤通氣性和透水性,促進雨水排出。最后,使用畦作機將土壤從種植地的邊緣往中心推起,形成畦溝,溝寬為20~35 cm,溝深為15~20 cm,作為油菜種植溝。
2.3 播種與密度控制
結合遂川縣春季多雨的氣候特點,進行花生播種前,為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底墑條件,須提前對壟溝澆水灌溉。土壤含水量高于70%易引起爛種,低于50%易造成缺苗,當壟溝內土壤的最大持水量為50%~70%時,土壤能夠緊實并抓成團狀,但是又能輕易分散,適合播種花生。利用播種耬進行花生的播種工作,
每667 m2花生用種量為15~20 kg,穴距為13~17 cm,每667 m2種植0.9萬~1.2萬穴,每穴播種2?;ㄉM瑫r,播種深度控制在3~5 cm,播種過深容易使種子遇低溫爛籽,播種過淺種子易落干。播種完畢后,覆蓋0.04 mm厚的薄膜,以保水保墑,并每隔1 m覆蓋2 cm厚的土層,以防止薄膜被風吹走。
油菜籽播種前要對種植地進行灌溉,確保畦溝內土壤濕潤度在田間持水量的40%~50%。待畦溝內水分完全滲透到地下后,采用手工點播的方式進行播種,每穴播種2~3粒,控制行距為50~60 cm,穴距為30~40 cm,以保證種植距離合理。每667 m2油菜籽用量為2.5~3.0 kg,將總株數(shù)控制在15 000~
20 000株,避免因過于擁擠而影響油菜植株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將油菜籽播種到畦溝內后,使用1.5 cm厚的細分土蓋種,防止油菜籽被風吹散。
2.4 苗期管理
當花生幼苗有50%~60%突破地膜表面時,立即將地膜上方的覆蓋土層掃至壟溝外側,以保證子葉破膜無阻礙。對于不能主動出膜的花生幼苗,及時使用農用鉤膜桿進行人工破膜放苗,膜孔控制在0.1 cm。在主莖發(fā)育出4片復葉時,進行2~3次鉤枝操作,即使用農用鉤膜桿鉤出埋在地膜下的側枝,以促進花生幼苗的健壯生長。當花生種苗生長至10~15 cm時,及時移除地膜,同時每667 m2用25%乙草胺30 g兌水25 kg均勻噴施種植地表面除草。
在油菜種植過程中,須著重注意其苗期管理工作。1)當油菜幼苗出苗率達85%且長至2片葉時,立即進行第1次間苗,重點剔除弱苗、病苗和生長不良的小苗,只保留健壯苗,保持苗間距在3~5 cm;當油菜幼苗生長至3片葉時,進行定植,苗間距控制在8~10 cm。2)針對遂川縣冬季氣溫較低的情況,需要重點做好油菜越冬期間的保溫防凍管理。為預防油菜越冬期間的凍害,在油菜植株長至6~7片葉時,每667 m2用15%多效唑25 g兌水30 kg,均勻噴施油菜葉片,以提高苗株抵御凍害的能力[4]。在12月底至1月初時,每667 m2使用80 kg糞土追施1次,以增強油菜苗根的越冬能力。遇到雨雪天氣時,及時挖溝排水,以防止積水導致的澇害。同時,若越冬期間出現(xiàn)低溫凍害天氣,須在天氣變暖后及時去除凍傷和凍死的油菜薹和葉片。
2.5 病蟲害防治
2.5.1 花生病蟲害防治
遂川縣夏季氣溫較高,濕度相對較大,有利于病蟲害的繁殖和生長。
灰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花生果實病害,對花生的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疾〉幕ㄉ麑嵄砻鏁霈F(xiàn)灰白色至灰褐色的霉菌,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斑點,導致花生果實變軟,出現(xiàn)腐爛癥狀,嚴重時會導致果實爛熟,直接導致花生減產20%~30%。開展花生灰霉病防治工作,應每天檢查1次花生植株,發(fā)現(xiàn)葉片或莖部出現(xiàn)病斑時,立即使用剪刀將感染部分剪除,剪除位置在病斑外邊緣0.5 cm,以減少對植株的損傷。剪除的病斑部分及時收集并銷毀,避免病菌通過殘留組織再次傳播。在每次剪除病斑前后,用30%酒精擦拭工具表面,以防止病菌通過剪口傳播到其他植株的健康組織。在病害盛行期,使用20%滅掃利乳油2 000倍液開展噴霧防治,每667 m2用量
120 mL,能有效控制灰霉病的蔓延。
在花生生長過程中,常見的蟲害為蠐螬,盛行期在每年的7—8月。據遂川縣農業(yè)部門的調查數(shù)據,每667 m2
花生種植地在蟲害盛行期可受到1 000~1 200只蠐螬的侵害,每棵花生植株遭受8~10只蠐螬啃食,導致花生植株長勢衰弱,株型變形,枝葉稀疏。由于蠐螬的侵害,甚至20%~30%的花生果實出現(xiàn)變形、發(fā)育不良、落花和空殼現(xiàn)象,直接導致花生減產200~300 kg/667 m2。
開展花生蠐螬防治工作,需要每5~8 d檢查1次花生植株,觀察其葉片表面是否存在蛀蟲洞和蟲糞痕跡[5]。一旦發(fā)現(xiàn)葉片上有蠐螬咬食的痕跡,及時將病葉摘除并銷毀,然后使用藥枝進行誘殺。誘殺蠐螬的過程中,將新鮮楊樹的枝條用鋸子截成長度55~65 cm的小枝,每6枝為1捆用細繩捆扎成束,在上面均勻噴灑85%晶體敵百蟲600~700倍液,17:00左右插到花生田內,每667 m2插55~75把,1把藥枝能連續(xù)用3~4 d。
2.5.2 油菜病蟲害防治
菌核病是油菜種植中常見的一種由真菌引起的葉片病害,其癥狀表現(xiàn)為黃褐色小斑點,葉片中心出現(xiàn)黑色小顆粒的菌核,隨著病情加重,斑點會融合成大片病斑,導致患病的油菜葉片破洞,直至整株死亡[6]。在油菜植株感染菌核病早期,須手動摘除患病葉片,促進空氣流通、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病原體的傳播;在菌核病發(fā)生較為嚴重的情況下,配制混合藥劑進行化學防治,配方為40%多菌靈500倍液+35%菌核凈1 000倍液+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倍液+10%甲基立枯磷1 000倍液,每667 m2藥劑用量為10~15 kg,每隔10~15 d噴灑1次。
菜青蟲是菜粉蝶的幼蟲,在油菜籽種植后的2~3月內為害最嚴重,可在油菜葉片上形成直徑0.5 cm的近圓形孔洞,阻礙油菜葉片的光合和呼吸作用,造成油菜植株枯死。據遂川縣農業(yè)部門的調查數(shù)據,在菜青蟲盛行期,每667 m2油菜可受到500~600只菜青蟲的侵害。因此,菜青蟲的防治要掌握治小、治早的原則,即在菜青蟲幼蟲處于1齡期之前采取防治措施。此時油菜幼苗較為嬌嫩,因此采用危害較小的生物防治措施,每隔5 d用青蟲菌粉650~750倍液噴灑油菜葉面,用量為1 700 mL/667 m2。
3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遂川縣氣候特點探究“花生—油菜”高效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路徑,可以有效提高遂川縣農民種植技術水平和農作物產量,進一步促進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經濟、社會效益的雙贏。本文基于遂川縣氣候特點,從選種、整地、播種和密度控制、苗期管理及病蟲害防治5個方面闡述了“花生—油菜”高效種植技術,期望為遂川縣農業(yè)現(xiàn)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花云.花生高產種植及田間管理技術的研究[J].中國農業(yè)文摘:農業(yè)工程,2020,32(2):79-80.
[2] 吳德深,周行瑤,黎靜.來鳳縣油菜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3(5):69-70.
[3] 高會朋.春播花生高產種植管理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22,40(5):31-33.
[4] 孫顯凱.油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的幾點有效措施應用[J].河北農機,2023(5):79-81.
[5] 杜才富.油菜品種發(fā)展現(xiàn)狀及良種高效種植技術[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2(12):18-20.
[6] 魏娜,于淼,張光.花生種植要點與配方施肥增產技術[J].熱帶農業(yè)工程,2023,47(2):97-9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