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軒斌 孫潺 崔艷紅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二病區(qū),河南 南陽 473000)
非小細胞肺癌作為臨床上一類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占全部肺癌總數(shù)的80%以上,且絕大部分患者在確診后已進入到晚期,早已失去手術治療及操作的機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了較大影響〔1〕。當前化療被認為是治療該病的可靠方法,且在治療時以鉑類藥物為主的聯(lián)合化療方案。調查資料顯示,75%以上肺癌患者已處于晚期階段,且喪失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預后表現(xiàn)也相對較差〔2〕。為了充分實現(xiàn)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在診療工作中的策略,深入探討其發(fā)病機制并尋求其治療靶點,也已成為當前臨床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3〕。微小RNA作為當前臨床工作中獲得大量研究及分析的非編碼單鏈小分子RNA,本身具有較為廣泛的基因調節(jié)功能,與細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病理指標密切相關〔4〕。既往有臨床資料顯示,microRNA-21在惡性腫瘤性疾病中具有較高的表達水平,且該指標可能與化療療效密切相關。程序性細胞死亡因子(PDCD)5作為一種在人類正常組織中具有一定表達水平的正調控基因,與細胞凋亡過程密切相關〔5〕。有報道顯示,PDCD5在腫瘤化療療效中起較強的協(xié)同增敏作用,同時也被認為是一種新的腫瘤生物標志物,可能與肺癌等惡性腫瘤發(fā)生密切相關〔6〕。本文擬分析microRNA-21與PDCD5表達的交互作用及其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化療治療的療效。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自2019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肺癌化療患者100例的臨床資料,年齡60~72歲,平均(65.89±4.10)歲,按照國際抗癌聯(lián)盟2009年國際肺癌TNM分期標準分期,按照組織病理類型分為腺癌66例,鱗癌34例。納入標準:均實施臨床癥狀及體征、病理學檢查后確診;卡氏功能狀態(tài)(KPS)評分≥60分,能夠承受化療治療;既往不存在放化療治療史;均知情同意本次試驗。排除標準:合并存在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者;合并其他類型的良惡性腫瘤性疾病者;全部家屬知情同意本試驗。
1.2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順鉑(德州德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0523)聯(lián)合吉西他濱(齊魯制藥(海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286)化療方案:順鉑,每日25 mg/m2,靜脈滴注,第1~3天;吉西他濱1 000 mg/m2,靜脈滴注30 min,第1、8天,1個化療周期為3 w,連續(xù)治療2個周期,中間療程休息1 w。
1.3觀察指標 對比化療前后microRNA-21與PDCD5表達水平,分析二者與患者病理特征指標的關系。按照化療療效將患者分為有效組及無效組,分析microRNA-21、PDCD5與化療療效的關系。
1.3.1microRNA-21水平 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10 ml,注入含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鈉的抗凝劑采血管中,混合均勻,放入-4 ℃環(huán)境中保存待測,3 0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血清后分離血漿,放至-80 ℃環(huán)境中保存待測〔7〕。采用TRIzol(總RNA提取試劑盒)提取血漿RNA,采用核酸蛋白分析儀進行RNA質量方面評估,若樣品A260/A280比值為2.0,則提示全部提取出來的RNA符合試驗要求〔8〕。采用經(jīng)典的莖環(huán)結構對特異性逆轉錄引物進行設計,按照逆轉錄試劑盒操作逆轉錄合成cDNA,隨后進行PCR擴增。擴增條件:95 ℃ 15 s,58 ℃ 20 s,72 ℃ 15 s,共40個循環(huán),計算目的基因相對含量為(RQ),RQ=2-△△ Ct〔9〕。
1.3.2PDCD5表達水平 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2 5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收集血清后,將其放至-80 ℃中保存待測。嚴格按照PDCD5檢測試劑盒中的說明書進行相關操作〔10〕。設置好空白孔、標準品孔、樣本反應孔等,各孔均按照要求配制好,之后按照要求加樣,隨后在上面蓋好封板膜〔11〕。在37 ℃環(huán)境中孵育60 min,隨后配制好洗滌液進行常規(guī)洗滌,并向其中加入顯色劑達到顯色及終止顯色的目的。之后采用450 mm波長測量各空隙內(nèi)的光密度值,描繪標準曲線,對樣本濃度進行描繪。
1.3.3近期療效評估 連續(xù)治療后2 w采用CT對患者肺部情況進行復查及判斷,按照RECIST1.1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及判斷,完全緩解(CR):全部靶向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全部靶病灶最大長徑總和減少小于30%或增加20%以下;疾病穩(wěn)定(SD):全部靶向病灶的最大長徑總和減少小于30%或增大20%以上;疾病進展(PD):全部靶病灶的最大長徑總和增大20%或以上,分為有效組(CR+PR)及無效組(SD+PD)〔12,13〕。
1.3.4病理指標 包括性別、年齡、吸煙史、病理類型、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結轉移。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化療前后microRNA-21與PDCD5表達水平對比 有效組與無效組化療前microRNA-21與PDCD5表達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熀髢山M均降低,且無效組高于有效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化療前后兩組microRNA-21與PDCD5表達水平對比
2.2microRNA-21與PDCD5表達與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不同性別、年齡、病理類型microRNA-21與PDCD5表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吸煙史者、分化程度為低分化者、TNM分期為Ⅳ期者、存在淋巴結轉移者microRNA-21表達水平較高。分化程度為低分化者、TNM分期為Ⅳ期者、存在淋巴結轉移者的PDCD5的表達水平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microRNA-21與PDCD5表達與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肺癌作為當前臨床工作中一類發(fā)病率較高的呼吸系統(tǒng)腫瘤性疾病,其中細胞增殖、失衡及凋亡在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均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在疾病診斷以及評估療效方面均具有突出的臨床意義〔14〕。
miRNA是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一種長21~23個核苷酸的RNA分子,可調節(jié)其他基因表達。miRNA來自一些從DNA轉錄而來,但無法進一步轉譯成蛋白質的RNA(屬于非編碼RNA)〔8〕。自首個miRNA最早于1993年被發(fā)現(xiàn),且關于miRNA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視。近年來有研究資料顯示,約有1半以上的miRNA基因主要定位在腫瘤有關的染色體座位或脆性位點之上,也充分說明miRNA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密切關系。另外,有研究結果也指出,由于腫瘤所引起的miRNA表達水平發(fā)生改變,也穩(wěn)定且特異性反映了在血清或血漿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miRNA能夠作為診斷腫瘤及評估預后的可靠血流標志物〔15〕。有臨床資料顯示,miRNA-21在老年非小細胞肺癌順鉑耐藥細胞株 A549中的表達顯著高于順鉑敏感細胞株,由此通過下調miR-21表達水平從而達到促進增加耐藥細胞株順鉑的敏感性〔16〕。上述研究顯示,miRNA-21與老年肺癌化療療效有關。PDCD5基因作為一種與多種細胞凋亡及抑制增殖效應相關的基因類型,既往臨床資料顯示,PDCD5基因在諸多胃癌、喉癌及卵巢癌等惡性腫瘤組織中的表達水平呈下降趨勢。有研究指出,PDCD5 mRNA在肺腺癌組織中的表達水平與正常肺組織相比明顯低于2.4倍,且PDCD5陽性組中mRNA的相對表達量明顯高于陰性組〔17〕。另外,PDCD5在各類腫瘤細胞系統(tǒng)中存在較高的表達水平,該指標與腫瘤細胞的凋亡、增殖及轉移等具有密切關系,同時,有研究結果說明PDCD5聯(lián)合順鉑能夠對腫瘤細胞的凋亡產(chǎn)生較強促進作用,且其作用效果與順鉑相比效果更加突出〔16〕,由此也說明PDCD5可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凋亡增強劑。
本研究結果說明,microRNA-21、PDCD5與患者臨床療效具有一定關系,與既往研究報道基本一致〔16,17〕。本研究結果還提示,microRNA-21的表達與肺癌臨床病理特征之間具有一定關系,在臨床工作中可作為診斷及評估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作用靶點。同時,PDCD5可作為一種新的對腫瘤生長進行抑制,對細胞凋亡產(chǎn)生促進的基因,且其表達水平也可能對肺癌患者實施化療的療效評估密切相關,可能與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病理指標具有一定關系。但二者具體作用機制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