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交涉視域下的晚明長興甲子元日之變"/>
楊小婷
(華東師范大學 哲學系,上海 200241)
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甲子元日,湖州府長興縣知縣石有恒與主簿徐可行被殺,時稱“甲子元日之變”。對此事件,言人人殊,《長興縣志》等地方志持私人報仇說,丁元薦等東林黨人持“群兇之隱謀”說,來華傳教士寄回教廷的年信(《耶穌會一六二三年年信》)(1)Adrian. Dudink,Christianity in Late Ming China: Five Studies,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Leiden,1995.pp. 244-245.注:《耶穌會一六二三年年信》,雖名為“一六二三年”,但實際上,所記之事的范圍,應延至一六二四年四月或五月。強調(diào)無為教殺人說。事變不久,大儒許孚遠之子許大受,立即將其反天主教著作《圣朝佐辟》獻給德清知縣。這使得該事件蒙上了一層“文明的沖突”色彩。本文擬鉤沉史料,從明末歷史語境出發(fā),力爭還原這一事件中各方觀點的歷史緣由。
天啟四年(1624)甲子元日,湖州府長興縣,即許孚遠的門生、許大受的姻親丁元薦(1560—1625)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縣令、主簿被殺一事。事發(fā)后,長興縣陷入了屠城之說中,民眾四處逃竄,全城人心惶惶。在劉宗周筆下,縣令石有恒被殺一事,乃葉朗生余黨吳野樵所為(2)(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秳⒆谥苋分?名為《正學名臣丁長孺先生墓表》,且記有寫作時間為崇禎戊辰(1628)十二月。(劉宗周著,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85頁);但顯然當時流行著一種(私人)報仇說,然丁元薦對此說予以否斥。不過,《長興縣志》則恰恰呈現(xiàn)的是私人報仇說這一敘事:
長興邑侯石有恒,名宦也,侯素與族弟不協(xié),至是乃結(jié)游俠徐山永、吳野樵等投朱無賴家,詭言劫庫以餌之。天啟四年(1624)甲子正月朔,山永糾聚兇徒,潛伏署左右,乘侯祝圣之際,兇徒將乘擁住,山永竟害有恒,曰:“我事畢矣!”主簿徐可行力格之,亦遇害。時,丁慎所(按,丁元薦)先生以禮部主事家居,聞有此變,先生奮不顧身即時率家丁二十余人,鞭騎至縣。時,盜已匿,先生即命役吏,將石、徐二公之尸歸于內(nèi)堂,遂細訊官從役吏,皆言盜殺非民叛也?!?/p>
有一老吏居城東北隅,役罷回家,晚饌,其老妻相與言曰:“今晨聞殺了石老爺,約已牌時分,有十數(shù)人手持鋼刀,身衣血衣,一伙而入朱無賴家去也,余在樓窗隙中見之。”老吏曰:“果有此事否?”其妻曰:“寧虛語哉?”朱無賴者,向以賭博為事,潑酒、好事,不軌之人也。老吏即密報丁侯,侯即時點捕快、民壯及守城卒等,約一百四、五十人,各執(zhí)器械,理刑(按,馮可賓)與丁侯率領登時到城北朱無賴家左近,揭門而進,朱無賴正同諸盜呼五喝六,即時索手,一賊不遺,拷實通詳,達部題奏,奉旨將首逆即時凌遲,將為從即時梟首示眾,其無罪良民一無株連。釋事之日,耆老士民焚香載道者,數(shù)十萬人。未幾,天子以馮可賓、丁元薦血誠任事,召可賓為給事中,起丁元薦為刑部檢校尚寶司少卿,各賞賚優(yōu)嘉。莫理齋記盜殺石侯事。(《長興縣志》)(3)(清)《長興縣志》卷二十七,清嘉慶十年(1805)刊本。
《長興縣志》對此事所記極詳,其中包括丁元薦為安撫長興縣民心所出的誥示內(nèi)容,以上引文僅摘錄兩節(jié)。在縣志的敘事中,此事的真正元兇,則是石有恒的族弟,其因與石有恒不和,遂鉤連游俠徐山永、吳野樵與朱無賴(即朱元孫)(4)參見(康熙)《長興縣志》卷四《弭盜》,(乾隆)《長興縣志》卷二《弭盜附》。等,以劫縣庫為餌誘之;于是,徐山永糾聚眾兇徒,并選擇在元旦祈福活動時行動。雖無法確定這伙人最初的預想是什么,但就縣志用語來看,游俠徐山永“竟”害有恒,可能最初只是試圖劫庫,然不料混亂中竟殺了石有恒。此敘事亦提供了兇手被抓的詳情,以及后來官方的處理結(jié)果:“拷實通詳,達部題奏,奉旨將首逆即時凌遲,將為從即時梟首示眾”。在《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中,亦是將此事定性為私人報仇說:
盜殺長興縣知縣石有恒、主簿徐可行,隨獲賊首吳野樵、徐山、施立甫、石二房,及窩盜許畫匠,寘之于法。有恒族人來縣干謁,有恒薄待之……于除夕五鼓,乘其拜牌,執(zhí)而殺之,并殺其主簿。天明,民兵漸集,賊無所徃,從縣舍后逸去,隨獲正法。(高汝栻輯:《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5)(明)高汝栻輯:《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卷十二,明崇禎九年(1636)刻本。
據(jù)《長興縣志》這一敘事,真正殺害石有恒的是徐山永,而并非吳野樵。
但是,奇怪的是,東林黨人的相關記載中,皆是以吳野樵為元兇,且皆認為此事背后蘊藏著極大的謀逆,丁元薦、劉宗周、高攀龍、魏廓園、姚希孟等皆持有此說。以姚希孟寫給楊大泓的書信為例,他就稱吳野樵為“首禍之人”,更是聲稱石有恒被殺一事為“群兇之隱謀”:
首禍之人名吳野樵,此葉朗生之黨,蓋浙西數(shù)郡不靖之徒,響年搜捕不盡者,紛紛竄伏,其狡謀未嘗一日熄,直欲待時而動;而素憚長興威望,謂此人不除,大事尚未可圖。此其端倪,曾泄之一年前,云岫(按,即石有恒)亦微知之。直謂忠信甲胄,不甚提防,故遂及此。若言劫庫之盜,則庫終未劫;且外救云集,群盜亦欲自脫,正當挾生令以為奇貨,而遽斷其脰,此何意哉?
丁慎所(按,即丁元薦)諸公倡率討賊,云岫靈爽不昧,野樵束手就擒,則其主謀、其窟穴、其徒黨,皆一訊可得。而彼中流言,乃謂石氏有族人來抽豐者,其欲不饜,銜恨思報,欲得而甘心焉,遂將賊黨中一人,今被民眾殺死者,本名徐山永,以其楚人也,號為石姓,因其死無可證,遂指為族人報仇,以亂其真。倡此說者,無非欲寬賊黨,見其事不甚大,不煩深求耳。
嗟乎!以一生砥礪,四載循良,近則一方之保障,遠則連郡之干城,如石兄者,挺身死難,其死也,為一邑死,而其所以死者,實為數(shù)郡而死。蓋石在則畏縮不前,石亡則狓猖無忌。此群兇之隱謀,而有吳野樵為之渠魁,此尤明白易見,奈何輕之而言劫庫,又輕之而言報仇,欲以此抹煞死事之公案哉?昨見嘉湖道爰書,雖不提出報仇二字,而徐山永姓石名石某,其語故在,訛以承訛,將來未知作何結(jié)局。(姚希孟:《楊僉院大泓》)(6)(明)姚希孟:《文遠集》卷十,明清閟全集本。
據(jù)此信,吳野樵一黨最終并未劫庫,且亦未挾持石有恒以便于脫身,其目的似乎就是殺石有恒。對此,姚希孟將此解釋為,群兇認為“此人(按,石有恒)不除,大事尚未可圖”。同時,姚希孟亦透露時人有“見其事不甚大,不煩深求耳”之觀點,可見吳野樵一黨并未有后續(xù)行動。在此信的最后,姚希孟還提到了如何安置石氏的“寡嫂孤侄”一事,對此,他將“與丁慎老(即丁元薦)經(jīng)紀之”。高攀龍則更是指出此事,就是吳野樵為葉朗生報仇所致,目的是攻陷長興,并非僅僅劫庫:
長興之宼,吳野樵是葉朗生事內(nèi)欽犯第二人。近日之舉,欲據(jù)邑,非劫庫也。彼自以朗生事報仇殺石令。(高攀龍:《與魏廓園·四》)(7)(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卷八下,崇禎五年(1632)刻本。
明廷對此事的處理,可就天啟四年(1624)二月二十二日,南京山東道御史劉渼之疏觀之:
(二月)二十二日,南京山東道御史劉渼疏《請早賜彰癉大示勸懲以肅人心》,內(nèi)稱:“長興知縣石有恒,死于吳野樵之手,而臣直謂其死于葉朗生之黨耳。朗生謀為不軌,令首發(fā)其奸,所謂深恨而欲甘心焉者也,故吳野樵等未嘗劫庫,而止于殺令,蓋意不在庫也。且朗生之黨,詎鼠竊狗偷?比者,從宜興、真州直窺金陵之語,即無活口可質(zhì),而開天元師之三印固在也,乃轉(zhuǎn)設為抽豐之說,則其黨脫卸之詞耳。
臣思朗生之逆,非減于東省之妖賊也,東省諸臣待其變而僅勝之,石令乃先其變而圖之。待其變而勝之受賞,先其變而圖之者不錄,豈有恒之死,為自取賊殺乎?觀其挺然罵賊者,堂堂數(shù)語,足對天日!是宜加殊寵,以作忠義之氣者也,故曰:‘有不可靳之恩’。”(《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8)《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大明實錄》。
就此疏來看,距甲子元日之變兩個多月后,如何定性石有恒遇難一事,應仍然存在著爭議,劉渼因而上疏請朝廷早賜殊榮,最后還提出“有不可靳之恩”,即懇請朝廷勿吝惜對忠臣之賞賜。同時,就“即無活口可質(zhì)”一語來看,可見《長興縣志》所記“將首逆即時凌遲,將為從即時梟首示眾”之“即時”,所言不虛。
總之,有關甲子元日之變,東林黨人的敘事否定了私人報仇說,且均強調(diào)甲子元日之變的元兇為吳野樵;實際上,真正關鍵的是強調(diào)吳野樵是葉朗生的余黨,即是以葉朗生一黨的性質(zhì),為甲子元日之變定性。有關葉朗生之變的性質(zhì),我們放在第三節(jié)討論,我們先來看東林黨人的敘事。
前已提及,徐山永聚集一眾人等,且石有恒亦是被他所殺,而吳野樵為何卻成為東林黨人所言的“首禍之人”。這一疑問,在姚希孟寫給石有恒長子石確的一封回信中,可得以解密:
昨尊伻以大揭至。……夫以數(shù)十人突入官舍,殺才名久著之賢令而去,此豈尋常綠林客?名為劫財,而財實無所劫,恐其志亦不在財也。丁長孺先生所折其脛者,其人既為昔年亂黨,則我知其所由來矣。此在長興為目前之禍,在江南為將來之禍,而乃首鐘其禍于尊公一人之身,此正曹操殺孔融之故智,不意鼠輩亦能辦此!地方事自有地方諸公任之,老侄可以弗問,老侄所宜亟問者,家仇耳。趙娥一女子,尚能剚刅于仇人之腹,數(shù)十群兇不一一虀之、醢之,尊公之目不瞑,而老侄之責亦未酬,上告下訴,良不可已。
……
其吃緊處,在始而見執(zhí)終而被害,鋪張摹寫,有一叚慷慨罵賊、赴死如歸之意,使千古而下,讀者猶覺眉須直豎,方不負尊公一死。至于威名久播,為遠近所懾伏,群盜有所舉動,知尊公不獨一邑保障,且足為江南保障,石令不除,大盜小盜具礙手不得逞,故必欲除之而后快,此尊公得禍之因緣。如此說起,則題目大而死者有光,徒言劫庫便是庸賊,即區(qū)區(qū)保全庫藏,而以一身殉之,亦是邑令本分事,不足道矣。幸于此揭,猛著精彩,老侄復仇之公案,即異日顯親、揚名、忠孝之公案也?!?/p>
老侄則守靈柩朝夕慟哭,凡見官長、鄉(xiāng)紳,以迨士民,一味擊顙呼天,必欲啖其人之肉而后已。俟群兇胥正典刑,然后率合邑之人大地縞素、陳喪路祭扶襯言歸,此一時也,又必有哀號動地、血淚崩城之象,乃不枉石云岫一死!(姚希孟:《石年侄確》)(9)(明)姚希孟:《文遠集》卷十,明清閟全集本。
石有恒長子石確,在事發(fā)時曾受傷。石確受傷之因,《東林列傳·石有恒傳》記為曾被挾持以逼石有恒就范。在寫給其父至友姚希孟的信中,石確應訴說了事件的詳情。不過,姚希孟在回信的第二節(jié),則先是委婉地否定了石確提供的敘事,接著,他教石確如何“上告下訴”:其“吃緊處”,是對石有恒“始而見執(zhí)終而被害”一節(jié),要“鋪張摹寫”,體現(xiàn)出其父“慷慨罵賊、赴死如歸之意”;而另一關鍵處,則是教他如何寫“尊公得禍之因緣”。由此可推知,石確前揭中應該是寫其父石有恒是為保護縣庫而死,所以,姚希孟才會說,倘若如此敘事,則兇手便僅是劫財?shù)挠官\,那么,石有恒的遇難,便只是分內(nèi)之事,也就不足道也。至此,他告誡石確要提供這樣一種敘事,即要將石有恒死因歸于:為江南群盜所忌憚,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姚氏強調(diào),“如此說起,則題目大而死者有光”;最后,他又叮囑石確一定要“幸于此揭,猛著精彩”,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石確日后“顯親、揚名、忠孝傳家之公案”。由于他不能立即前來,他叮囑石確要與丁元薦多所商榷。
但是,這恰恰透露出石有恒被殺的一個真相,即是在保衛(wèi)縣庫的爭斗中被害;同時,石確的最初敘事中應也透露了“名為劫財,而財實無所劫”;而這一沖突,實際上恰可在《長興縣志》的敘事中得到解答,即盜賊之目的是報仇兼劫庫,所以才殺之而去。同時,據(jù)“殺才名久著之賢令而去”,且完全未提及奪縣令之“印”等事,可見,盜賊并未有據(jù)邑造反之跡。
至于吳野樵究竟是在何時被抓,據(jù)《長興縣志》以及姚希孟的此信,應是丁元薦在朱無賴家將其捕獲,丁元薦選擇了將吳野樵視為首犯定罪并殺之。又據(jù)姚希孟此信可知,由于吳野樵是葉朗生的余黨,丁元薦應是選擇了將此事與天啟二年(1622)葉朗生之變的性質(zhì)相關聯(lián),盡管吳野樵此次并無葉朗生當年之行徑。也就是說,丁元薦極為警惕此事的嚴重性,在這一警惕性思維主導下,姚希孟則接著丁元薦所提供的朗生余黨之信息,再次有意將此事與江南諸郡的安全性相連。至此,長興甲子元日之變的“群兇之隱謀”這一敘事,拉開了序幕。而在后來的東林黨人的各種“上告”中,這一敘事得以確立。
后來,東林黨人在有關甲子元日之變的書信中,皆是圍繞姚希孟所提供的這一敘事而展開。可見,石確最后的“上告下訴”,應是按照姚希孟所教而行事,尤其是姚希孟所建議的“其吃緊處,在始而見執(zhí)終而被害,鋪張摹寫,有一叚慷慨罵賊、赴死如歸之意”。因為據(jù)相關文獻來看,石確的確是如此寫的,以《東林列傳》為例可一窺:
(石有恒)叱曰:“草賊!敢叛天子,殺王臣耶!”索印,不可;強之行,不可;以刀傷其長子確,亦不顧;賊擁之出儀門,有恒曰:“頭可斷,此限不可逾也!”遂被害,血上噴,移時不仆。(陳鼎:《石有恒傳》)(10)(清)陳鼎:《東林列傳》卷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提到索“印”,即是要將盜賊目的與據(jù)邑造反相連。這一敘事,在東林黨首高攀龍的《祭長興令石云岫》一文中,更可看到長篇大論:
嗚呼!長興之變,非始于長興也,甲子元旦之變,非始于甲子元旦也,其所從來者久。發(fā)于長興者,官真則盜畏也。官真,必為國家安地方,除盜賊,盜安得不畏?安得不思除之,以便行事?故長興之盜非劫庫盜也,欲據(jù)邑叛也。公逸,則盜恣屠殺焚掠矣,民鳥獸散,盜有城矣。不意公直身當之也。彼以為得令,無不得志焉,不意劫獄,獄囚無從叛者,皆曰寧死不背石爺。士民且動地起,盜于是思挾令出城,又不意公視死如歸也。殺一簿,持首示之,公恬然曰:“吾為令,乃護盜,吾即活,何顏見長興父老?”于是,盜知事不成,殺公矣。
夫以公之明,聞難而不亂,豈不知脫身避盜,可以擒盜?然公避而邑殘矣,盜勢張矣,盜勢張,即事不可知。于斯時,將出城乎?否乎?出城則棄城,不出城則死。與其不死而成盜之事,孰若使盜事不成而死,而盜亦遂墮公計中。夫殺貪污吏者,或可倡亂,公則民之天也,胡可殺?殺貪污吏者,或可逋竄,公之死,則為明神者也,胡可免?甚矣!盜之愚也!
公三楚豪杰,國家方倚為棟梁柱石,而天之生公,僅以殉長興之盜,完長興之民,何耶?節(jié)莫大于致身,致身惟義所安耳,義無小大也。抑天之意若曰:“茲盜也,擒則星星,縱則燎原,非公不能殄也?!碧匚c?今天下萬姓膏原野,其初起于一人畏死,委而棄之,以成大難,特以公示之式與?夫盜之殺公,不過以公能捕大盜,靖一方,殺公而吏無復有捕大盜者。不知公不死,盜尚活,公死,盜獲,是盜之殺公,自殺也,何益之有?而他盜或自此悔而為良民與?然則公一人之死,免萬姓之死,欲使天下無二心之臣,無二心之民,其志大矣!其功大矣!其死大矣!非國家所倚為棟梁柱石,天所以生豪杰之意與?哀哉!(高攀龍:《祭長興令石云岫》)(11)(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卷十一,崇禎五年(1632)刻本。
在高攀龍此祭文中,顯示出石有恒有三次可求生的機會:最初可以逃跑,然石有恒選擇了“直身當之”;接著,盜賊試圖挾知縣令全縣,然石有恒不配合;最后,外救云集,盜賊因而試圖挾持石有恒出城以便逃亡,但石有恒仍不配合,最終被害?;蛞驎r人對最后一次有關逃生機會的敘事存有質(zhì)疑,因而,在此祭文后兩節(jié),高攀龍以充滿辯護口吻指出,這可視為石有恒的捕盜之計,如隨盜出城,“與其不死而成盜之事,孰若使盜事不成而死,而盜亦遂墮公計中”。這一計的關鍵是,若隨盜賊出城,則石有恒或可求生,然盜賊則逃逸之,石有恒拒斥隨其出城,則料到盜賊必將殺他,而殺朝廷命官后,明廷必然會追捕之,則盜賊殺石有恒,無異于自取滅亡。因此,高攀龍說石有恒“志大矣”。
但東林黨人的上述敘事充滿漏洞與沖突。如倘若是“群兇之隱謀”,必欲除石有恒而后快,緣何石有恒具有多次求生機會?倘若是欲據(jù)邑造反,為何殺縣令后卻逃走,并未有造反之跡?而且,姚希孟與高攀龍的說法又相互沖突,姚希孟說,“外救云集,群盜亦欲自脫,正當挾生令以為奇貨,而遽斷其脰,此何意哉?”據(jù)此,盜賊并非嘗試挾持其逃亡,而是殺縣令后而逃。但高攀龍的祭文卻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個挾持縣令逃生的故事。
高攀龍的用意,是想借甲子元日之變,樹立石有恒忠義之士的形象,達成挽救士風之期待。他全文的后兩節(jié),便是圍繞石有恒之“義”與某些官員之畏死而展開敘事,所謂“今天下萬姓膏原野,其初起于一人畏死,委而棄之,以成大難”之語,就是將江南官員石有恒與山東官員余子翼對舉,以彰顯江南士大夫?qū)γ孛苌鐣木栊灾?以及遇變而殉的大義與大智。天啟二年(1622)徐鴻儒的白蓮教起義(12)有關起義過程,可參見《平徐鴻儒(附王好賢、于弘志)》,《明史紀事本》卷六十九,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首個攻打之地為山東省鄆城縣,此時,余子翼為此縣縣令:
山東白蓮教逆黨徐鴻儒、于文啟,攻鄆城,破之,知縣余子翼逃于汶上,賊殺其二子,并典史。先是鉅野縣有白蓮賊,楊子雨兄弟各倡異教,曹州亦有李太、張世等,聚眾千人,持挺拒捕,具已就擒,而余黨未散;鉅野復有教首徐鴻儒,號眾數(shù)千,徑圍魏家莊、鄆城縣,又有教首于弘忠,糾黨千余圍梁家園,梁家園距縣二十里,縣官新任,不知設備,城上無人固守,賊至城,四門舉火,城中亦舉火,滿路皆紅巾,殺人如草,戴紅巾者皆是白蓮教所暗伏死黨之人也,里應外合,知縣逃去,城陷。(高汝栻:《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錄》)(13)(明)高汝栻:《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錄》卷十一,明崇禎九年(1636)刻本。
《大明實錄》只記載了官員上疏要求嚴懲余子翼。相較之,在《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錄》中,還能看到具有些許“同情”之色彩的理由:“縣官新任,不知設備”。也就是說,余子翼是鄆城縣剛上任的新知縣。巧合的是,在石有恒赴任長興縣令前,上一任的長興縣令恰恰就是余子翼?!堕L興縣志》記載:余子翼,萬歷四十七年(1619),赴任長興縣令;石有恒,天啟二年(1622),赴任長興縣令(14)(乾隆)《職官》,《長興縣志》卷七。。事實上,在高攀龍寫給后來的東林六君子之一的魏廓園的一封信中,他便明確表達了這一用意:
此良吏所以為保障也。門下為貴鄉(xiāng),當特題一疏請優(yōu)恤,最可鼓天下靡靡怕死者。(高攀龍:《與魏廓園·四》)(15)(明)高攀龍:《與魏廓園(四)》,《高子遺書》卷八下,崇禎五年(1632)刻本。
他建議魏廓園為石有恒請優(yōu)恤,認為石有恒如能獲此優(yōu)恤,則此結(jié)果本身,可鼓舞明廷士大夫的忠義之氣,尤其是那些“靡靡怕死者”。
總體來說,甲子元日之變,只是一個私仇引發(fā)的謀殺而已,所謂的隱謀性,則是東林黨人集體“制造”出的一個“假象”。這一“制造”,就直接目的來看,是為了助力東林黨人石有恒能夠獲得“優(yōu)恤”;就引申目的而言,則摻雜有因山東徐鴻儒白蓮教起義、湖州葉朗生之變而牽引的無意識的過度緊張,如丁元薦、姚希孟等擔憂的是整個江南的安全性,而高攀龍則還附加了借此來鼓舞士人持守忠義氣節(jié)的期望。
當然,如何定性長興甲子元日之變,將其政治價值發(fā)揮得更大,也成為東林黨人這一“制造”的一部分。
天啟四年(1624)的政局,東林黨與魏忠賢黨的斗爭已然白熱化,且東林黨人危機四伏,而如何借甲子元日之變將東林黨的政治力量擴大,這與如何給甲子元日之變定性緊密相關。
事實上,甲子元日之變成了助力丁元薦被起用的重要事件。天啟初,許多東林黨人被起用,但卻一直將丁元薦“格于例”“不召”。據(jù)《大明實錄》,從天啟二年(1622)正月,東林黨人就持續(xù)上疏,要求“錄用清議名賢丁元薦”(16)《大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十八。:
天啟初,大起遺佚。元薦格于例,獨不召。至四年,廷臣交訟其冤,起刑部檢校,歷尚寶少卿。(《明史·丁元薦》)(17)《明史》卷二百三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朱國禎亦言:
甲子元日之變,時方四鼓,……凡三日,始小定,意氣自如。有歸功者,曰:“吾何忍以地方大禍博此名?”是時歲在甲子,已有賜環(huán)之命。(朱國禎:《明故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慎所丁公墓志銘》)(18)(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浚刻本。
丁元薦有自謙之語,但朱國禎的“有歸功者”,也說明了當時展開著“歸功”的政治運作。是時,霍瑛所上呈的《時事可憂疏》(19)(民國)《馬邑縣志》卷三,民國七年(1918)鉛印本。,更是借甲子元日之變,兩度力薦起用丁元薦。終于,至天啟四年(1624)四月,丁元薦起刑部檢校(20)《大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四十一。,天啟四年六月,升為“尚寶司丞”(21)《大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四十三。。
總之,從“鼎革之際”到天啟五年東林黨禍大作,尤其是在形勢嚴峻的天啟四年,借助甲子元日之變,東林黨人一直在試圖薦舉丁元薦。惜乎,就時局而言,“比東林險穽,公(按,丁元薦)一起一仆”(22)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尽?丁元薦于天啟年間再被起用,然尚未發(fā)揮作用,魏忠賢一黨已然權(quán)勢日熾,天啟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就再次被削籍,“丁元薦……仍照察典革職回籍”(23)《明熹宗七年都察院實錄》,《大明實錄》。,而“公已病甚,又有長子之戚”(24)(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浚刻本。,丁元薦的生命之燭已燃至末端。
對于弟子丁元薦,許孚遠當年曾以“剛”字稱之,丁元薦雖在朝時間不長,然多年來與東林黨人多通信交談,就時局共商之,如朱國禎就曾提及:
共游敬庵許先生門之,先生以“剛”字稱公,頗謂余任道欠勇。以余稍淬厲退,而得公之提醒實多。(朱國禎:《明故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慎所丁公墓志銘》)(25)(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
劉宗周更言:
當是時,廟堂之上黨論初起,兄首以直道見錮,退而隱于合溪之上,惓惓乎世道之憂、生民之計與桑梓之圖,必于弟發(fā)之。弟因得廓其蒙鄙,以堅定其志氣,出處進退,惟兄之指。林皐之業(yè),相勸于吾浙之東西者十年。所不終以其身為小人之歸者,兄賜也。(劉宗周:《祭丁慎所先生》)(26)(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浚刻本。
如上,朱國禎將丁元薦之逝世與東林黨禍之烈相關聯(lián),并因而又將東林黨人之命運與明朝盛衰治亂之世運相關聯(lián),因而言:“其存沒關世運何如哉!”(27)(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其中自然充滿對亡友的盛贊,但也代表了東林黨上層對于其此時逝世的痛惜之情。(28)(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但即使在丁元薦逝世后,東林黨人圍繞甲子元日之變的敘事,仍然不乏政治博弈之色彩。(29)(明)高攀龍:《祭丁慎所》,《高子遺書》卷十一,崇禎五年(1632)刻本。
甲子元日之變的第三種敘事,也就是耶穌會士所聽聞的石有恒是被邪惡教派無為教所殺,這是從何而來呢?實際上,還存有一種同類敘事,即被白蓮教所殺。明人高汝栻所輯的《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錄》中,將吳野樵稱為白蓮余黨:
盜殺長興縣知縣石有恒、主簿徐可行,隨獲賊首吳野樵、徐山、施立甫、石二房,及窩盜許畫匠,寘之于法。有恒族人來縣干謁,有恒薄待之,因與白蓮余黨吳野樵等結(jié)連,于除夕五鼓,乘其拜牌,執(zhí)而殺之,并殺其主簿。天明,民兵漸集,賊無所徃,從縣舍后逸去,隨獲正法。(高汝栻輯:《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30)(明)高汝栻輯:《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卷十二,明崇禎九年(1636)刻本。
天啟二年(1622)五月的山東白蓮教起義,使得明廷頗為慌亂,此后,明廷極為警惕地方的秘密社會。倘若發(fā)生于湖州天啟二年(1622)的葉朗生之變、天啟四年(1624)的甲子元日之變是白蓮教所為,而東林黨人要為石有恒請優(yōu)恤、為丁元薦請功,卻不將葉朗生、吳野樵等暴亂直接定性為江南的白蓮教起義,這是不合情理的。
實際上,東林黨人反復稱此為“群兇之隱謀”,卻未給出進一步解釋,但這種“上告下訴”之法,卻易誘發(fā)時人生出此種聯(lián)想,即其與天啟二年(1622)的山東白蓮教起義存有關聯(lián)。不過,就東林黨人的敘事來看,直接文獻中均未提及具體教派,亦可見黨人手中所掌握的證據(jù),并無白蓮教之“實”,甚至連“名”都沒有。事實上,在時人蔣德璟(1593—1646)的《大司寇蘇公傳》一文中,提到的卻是葉朗生一黨,最初是以“攻白蓮為名”:
天啟二年(1622)五月,山東白蓮教起義后,葉朗生一黨,最初是以“攻白蓮為名”而斂財于湖州。據(jù)此,還可推知第三種敘事的另一來源的可能性。有關葉朗生,在多個文獻中,他被視為天啟二年(1622)發(fā)生于湖州的禍亂的黨首。丁元薦記有“葉朗生之變”:
猝有葉朗生之變。朗生無賴,以醫(yī)詭游縉紳間,自詫解遁術(shù),師馬道人。鼓煽嘉禾、云間、金閶諸惡少,肆言無忌??N紳有呼為英雄者,佁子弟至傾囊或稱貸,長跽而奉之,冀以免禍。朗生大喜曰:“我生爾一家”。數(shù)年前,嘉善一友人談避世事,不佞幸苕霅(按,即湖州)(32)“苕霅”即湖州境內(nèi)的苕溪、霅溪二水的并稱,因而指代湖州。間有永無兵火之讖,友人曰:“鼠輩方以而郡為壑”,叩之,故曰:“起事非吳興不可,即不幸敗,由太湖遁入海,飛棹可脫也”。未幾,竹林、天罡諸會,起惡少年為政,使君聞而稍稍芟薙之,不欲竟法,至壬戌(1622)難作,告密者一縉紳,迫而出首者一、二武弁,使君度事亟,挾勁卒猝縛朗生等數(shù)人,面鞫之,盡得諸不法狀。朗生大言不諱,就獄猶昂首詭諸卒:“我黨尚多,必有來篡取我者?!比饲閾u搖,二三世家挈妻子遠遁,或移家舴艋,觀望行止。(丁元薦:《贈郡侯杜太公祖實膺臬臺新命序》)(33)(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四,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尽?/p>
丁元薦提到葉朗生通醫(yī)術(shù),且自夸掌握逃生術(shù),在嘉興(即嘉禾)、松江府(即云間,今上海松江一帶)和蘇州(即金閶)活動,當?shù)囟嘤杏问趾瞄e的年輕子弟跟隨,且長跪而奉之,葉朗生則許此承諾:“我生爾一家”。葉朗生一黨,與竹林會、天罡會存在關聯(lián),曾試圖慫恿地方的無賴子弟“為政”。在最初,杜喬林只是“小治”,并未法辦;然不料到了天啟二年(1622),這些人竟然有了更進一步的謀劃。在此序最后,丁元薦提及杜喬林的治術(shù),“不竟法于竹林、天罡諸會也,而告密者出,正法于渠魁,而脅從者末減,烏鼠散者,置弗問,安之也”(34)(明)丁元薦:《贈郡侯杜太公祖實膺臬臺新命序》,《尊拙堂文集》卷四,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尽???梢?葉朗生就是竹林會、天罡會此類組織的黨首,杜喬林則對于被迫跟隨其者,予以減刑處理,對一般民眾,則并未進行懲罰。
竹林會尚未見有記載,而有關天罡會,很多記載中都展現(xiàn)出其是一種幫會組織?!陡鹬泻策z集》呼為“天罡惡少”,高攀龍則有“天罡地煞打行把棍之類”(35)《高子遺書》卷七,明崇禎五年(1632)錢士升等刻本。一語,巡江御史張繼孟的《江防八要》中,稱為“喇虎天罡”?;⒖芍?“喇虎”指兇惡無賴,“打行”即“結(jié)黨立盟”,實際上指的就是一種替人充當保鏢、打手的行幫,這一行幫中混雜了各種地痞無賴。對于此類幫會之徒,地方官員的治理之術(shù),則是將其“填入善惡簿內(nèi)”,送官嚴究;同時,還要“置木扁釘其門,明書某棍某人之家”(36)(明)高汝栻:《皇明續(xù)紀三朝法傳全錄》卷十三,明崇禎九年(1636)刻本。。事實上,甲子元日之變的窩藏犯朱無賴就曾被處以此懲罰:(37)參見(康熙)《長興縣志》卷四《弭盜》,(乾隆)《長興縣志》卷二《弭盜附》。
熊令諱明遇蒞任時,邑有朱元孫者,年才十四、五,令大書榜其門曰:“惡人”,后令忽某幼穉,無能為也,除之。甲子之變,元孫實為逋逃,主雖諸兇,以次就擒,而孫獨為漏網(wǎng)。夫刑罰本以誅戮罪人,奈何因其歲齒寬其標榜,養(yǎng)癰貽害,不可嘆哉!(《長興縣志·弭盜》)(38)(康熙)《弭盜》,《長興縣志》卷四。
朱無賴在其十四五歲時,就已被長興縣令熊明遇施以此懲,后人在感嘆甲子元日之變時,還曾遺憾當年這一懲罰未嚴格執(zhí)行。實際上,到了清代,這一組織仍是一種幫會性質(zhì)。直至道光十三年(1833)九月,清廷正式審查江西宜黃縣的天罡會,據(jù)審查結(jié)果來看,此地天罡會仍為幫會性質(zhì),所供應之神為“天罡星神”。所謂天罡星神,屬于中國民間固有的信仰體系,并非新生之異神或異教;同時,就《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三的審訊實錄來看,這些幫會雖有所祀之神、所抄道經(jīng),但“并無符呪經(jīng)讖”(39)《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三,清內(nèi)府鈔本。,可見直至清代嘉慶年間,天罡會的宗教色彩并不濃,仍只是一種幫會性質(zhì)的地下社會。
丁元薦說“朗生無賴,以醫(yī)詭游縉紳間,自詫解遁術(shù),師馬道人”,蔣德璟則記葉朗生師從“馬文”,“馬文”即“馬文玄”。此外,還有兩處文獻提及的是“馬文元”與“馬聞玄”,不過兩者實則一人而已,“”“元”皆為諱康熙帝玄燁之“玄”而改,“聞”則為錯寫。而丁元薦等人說葉朗生師從馬道人,這也可能是“白蓮余黨吳野樵”這一說法的來源之一。明人方孔炤所輯的《全邊略記》中,又唯一一次出現(xiàn)了對吳野樵等人身著“白巾黃袴”的描述:
(天啟三年1623)十二月三十日,浙江有白巾黃袴賊數(shù)十人,乘夜入長興縣。(方孔炤輯:《全邊略記》)(40)(明)方孔炤輯:《全邊略記》卷十一,明崇禎(1628—1644)刻本。
當時的直接文獻均未提及著裝,方孔炤這一說法可信性極低。不過,馬道人以及白巾這兩個信息,卻易使人聯(lián)想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發(fā)生于湖州的以馬妖道為首的“白包巾之變”。據(jù)《烏程縣志》所記:
(嘉靖)三十六年,有白包巾之變。馬妖道匿霞霧山中,倡白蓮教惑眾,皈依者偽授職銜,即識白包巾為號,蔣鵬等克期四起,內(nèi)外響應,九月十四日也。十二日,烏程鄔采密報主簿田本渭,閉城收捕,人情洶洶。鄉(xiāng)官唐樞亟令開門,以消內(nèi)激之變;且決策安撫為上,勦捕次之,生擒為上,斬首次之。自是脅從者稍解,賊首蔣鵬尚收余黨屯烏鎮(zhèn)。軍門檄府督同千戶蘇金、蔡懋恩、李鉞擒之。唐公痛民之信佛墮愚,特請于官,鞫之,釋所獲百余人。(《烏程縣志》)(41)(明)《烏程縣志》卷四,明崇禎十年(1637)刻本。
嘉靖三十六年(1557),有一馬妖道,在湖州烏程縣山中傳白蓮教,這一組織舉事時,以頭裹白巾為號。當時參與處理此變的則是湖州大儒唐樞(1497—1574),即許孚遠的老師?!稙醭炭h志》將馬妖道記為白蓮教。明人徐復祚的《花當閣叢談》則載道:“馬道士者,愚民所稱馬祖師者是也。”(42)(明)徐復祚編:《花當閣叢談》,清嘉慶刻借月山房匯抄本。可見,嘉靖年間的白包巾之變的黨首馬道人、馬祖師、馬妖道,就是同一人。馬道人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曾活躍于蘇州、常州等地,后來或還前往了杭州傳教,最后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秋,于湖州府烏程縣山中傳教,傳其精通盆水照影之術(shù),江浙之地中,湖州信徒最多,且多有士大夫崇信之。田藝蘅將馬道人所倡之教歸為白蓮教:
田氏補充了馬道人之后的“蹤跡”,似乎馬道人前往廣西傳教了,照此來看,馬道人傳教的地域極廣,未知是否確實。無論如何,“馬道人”已然成為某種妖術(shù)的象征符號。在清人查繼佐《罪惟錄》的《馬祖師》一節(jié)里,其他所記皆與明代文獻相同,但第一次出現(xiàn)對嘉靖年間的馬道人的妖術(shù)的溯源,可視為對于嘉靖年間的馬道人被傳為白蓮教的解釋:
馬祖師者,不知何許人,傳正德中妖賊李福達之術(shù),以盆水照影,文武冠帶男女具備,馬即因其影,署官爵大小高下不等。走愚氓,即士大夫家子弟,往往惑之。(查繼佐:《罪惟錄·叛逆列傳·馬祖師》)(44)(清)查繼佐:《列傳》卷三十一,《罪惟錄》,四部叢刊三編影手稿本。
也就是說,嘉靖年間的馬道人用來惑眾的妖術(shù),與李福達的妖術(shù)相同?!蹲镂╀洝分惶岬搅伺杷沼爸g(shù),據(jù)《大明實錄》天啟三年(1623)九月的一則記載來看,自永樂時,剪紙人馬就被認為是白蓮教的象征:
永樂時,山東蒲臺縣妖婦唐賽兒,聚眾作亂,自稱佛母,能剪紙人紙馬相戰(zhàn),旋即破滅;近日,山東妖賊徐鴻儒,亦以白蓮伏誅;此皆借神說以倡亂者也。(《大明熹宗哲皇帝實錄》)(45)《大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三十八,《大明實錄》。
首先,天啟年間的這位“馬道人”,必然不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就已在江南倡教的馬道人(馬祖師)。假設馬祖師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時三十歲,葉郎生之變時(1622),馬祖師則已近百歲老人,不可能還”挾“人逃亡。當然,可能還存在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湖州一地一直存在著嘉靖年間的馬道人的教派組織,一直綿延至天啟年間,葉朗生一黨即屬于此教派。不過,這一可能性并不大,因為實際上未看到任何文獻提及嘉靖年間的白包巾之變與天啟年間的葉朗生之變有直接關聯(lián)。如上曾述,倘若可以將吳野樵上溯到葉朗生,又能再次將葉朗生上溯到嘉靖年間的馬道人,并將其定性為白蓮教,那么這樣的一種敘事,將使得葉朗生、吳野樵一黨的危害性陡然上升,尤其是在剛剛才結(jié)束的天啟二年(1622)的山東白蓮教起義后。但是,就天啟年間這兩“變”的一手文獻來看,無論是葉朗生之變,還是甲子元日之變,均未看到白蓮教三字。此外,亦未有文獻對葉朗生一黨的宗教活動予以描述,亦未提到此派的宗教觀念、宗教體驗以及宗教制度。當然,以一種現(xiàn)代的宗教定義去衡量明代的葉朗生一黨是否屬于宗教,可能存有一定武斷性,但是,至少不能將其直接等同于白蓮教。實際上,就研究明代宗教的荷蘭學者田海(Barend ter Haar)的《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來看,在明、清歷史上,民間的妖術(shù)現(xiàn)象以及各類民間宗教,往往容易被統(tǒng)一概之以白蓮教之“名”,而往往并無此“實”(46)[荷]田海著,劉平,王蕊譯,《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其實,在許大受的《圣朝佐辟·自序》里,許大受曾提及“西吳赤子之?!币皇?
辟者何?辟近年私入夷人利瑪竇之邪說也。何言佐?草茅涼德,不敢主辟——而目擊乎東省白蓮之禍與吾西吳赤子之危,念此邪徒禍危實甚;而竊儒滅儒,人所叵測,日熾一日,靡有底歸。(許大受:《圣朝佐辟·自序》)(47)[法]梅謙立、楊虹帆校注,賴岳山校核:《〈圣朝佐辟〉校注》,高雄:佛光文化,2018年,第82-83頁。
據(jù)年信來看,作者在鄰縣官員被殺后將適時已完成的此著上呈,可見此著完成于長興甲子元日之變前。而據(jù)許大受將“西吳赤子之?!庇浻凇皷|省白蓮之禍”后,即西吳赤子之危發(fā)生于天啟二年(1622)五月后。所以,“西吳赤子之?!敝傅木褪?622年聽聞山東白蓮教起義后,在湖州作亂的葉朗生一黨,這也就是劉宗周筆下的“苕溪有葉朗生之釁”(48)劉宗周著,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85頁。,“苕溪”“西吳”皆指湖州。而許大受此述,亦傳遞出兩個信息:一是西吳赤子之危與東省白蓮之禍并非同一性質(zhì);二是西吳赤子之危亦具有“邪說”“邪徒”之因素,即存在妖術(shù)惑眾等行徑。前曾提及,天罡會等幫會亦有所祀之神,而“天罡”一詞,也常出現(xiàn)在道教相關的文獻中,所以,葉朗生一黨是否是無為教呢?
有關無為教,許大受在《圣朝佐辟》中曾提及:“慨自羅祖、白蓮、聞香等妖輩出,而男女以混而混?!?49)[法]梅謙立、楊虹帆校注,賴岳山校核:《〈圣朝佐辟〉校注》,高雄:佛光文化,2018年,第138頁。所謂“羅祖”就是指無為教,其創(chuàng)始人為羅清(1442-1527),后世信徒尊稱其為羅祖、無為教祖、無為居士、無為道人等。羅清本人的宗教思想體現(xiàn)在《羅祖五部經(jīng)》(又稱《五部六冊》)中,卷三批判白蓮、彌勒等為害人邪法。專門研究無為教的學者濮文起指出:“到萬歷年間(筆者注:1573-1620),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無為教教義思想體系,這就是以無生老母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鄉(xiāng)為理想境界,以龍華三會與未來佛即彌勒佛為信仰核心,主張三教歸一,注重內(nèi)丹修煉,以及規(guī)范化的入教儀式等?!?50)濮文起:《明代無為教與其教義思想簡論》,《貴州大學學報》第26卷第2期,2008年。僧界與明廷,對無為教則皆持否斥態(tài)度。萬歷初期,佛教高僧云棲祩宏、憨山德清、密藏道開等都曾斥責無為教義,如密藏道開曾言,“此其教雖非白蓮,而為害殆有甚于白蓮者乎”(51)(明)密藏道開:《藏逸經(jīng)書標目·五部六冊》,《大藏經(jīng)補編》第14冊,藍吉富主編,臺北:華宇出版社,第444頁。。明廷亦持禁教態(tài)度,萬歷四十三年(1615)六月,禮部上疏《請禁左道以正人心》,“有羅祖教、南無教、凈空教、悟明教、大成無為教,皆諱白蓮之名,實演白蓮之教。有一教名,便有一教主。愚夫愚婦轉(zhuǎn)相煽惑”(52)《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五百三十三。。可見,無為教在萬歷年間的發(fā)展,曾被認為與白蓮教“名異實同”。
不過,耶穌會士所傳聞的是被邪惡教派無為教所殺的這一敘事,則未見有任何文獻可以支持。這種敘事的源頭,也許可以追溯到如下之說:如傳聞吳野樵為葉朗生一黨,而葉朗生所師的馬文玄,又被稱為馬道人,“道人”一詞,則可能使得其易與無為教相連,如無為教主羅清就被稱為無為道人;又或因無為教曾一度反白蓮教,因而葉朗生一黨“以攻白蓮為名”的行為,便被有人傳為是無為教。此外,耶穌會士的年信中,沒有必要諱白蓮教之名,這其實也從側(cè)面說明當時民間并未傳聞葉朗生、吳野樵一黨是白蓮教。
可見,東林黨人集體制造出來的甲子元日之變的“假象”,很可能又借助了吳野樵的葉朗生背景,進而是馬道人背景,催生出一種想象,這一想象最終在耶穌會士那里,則傳為甲子元日之變是無為教所為,在高汝栻那里,則傳為是白蓮教所為。
許大受正是在上述集體制造出的假象與想象中,將他剛刊行不久的《圣朝佐辟》,上呈給了德清縣令。事實上,天啟年間的明廷,險象四伏。僅就丁元薦在談及天啟二年(1622)的葉朗生之變時所言,就可一窺天啟初的明廷局勢,以及東林黨人極其緊張的緣由:
不佞近過金閶,謁一嘗事者,卒問葉朗生事,云:“何微”,意以為發(fā)之似驟也。不佞默然久之曰:“旁發(fā)而滋蔓,不時撲滅,無論淮徐、鄒魯、黔、蜀之變,即曩者湯毛九、江天祥狂豎子,爾鉤連株引,誰任其責!”當事者唯唯。未及返棹,齊庶人變,又突發(fā)于毘陵矣。此中正人及大老,岌岌乎不能安枕,當事者又何以弭之。杜使君寬猛互調(diào)于局外,定有深心,非皮相者所能窺。(丁元薦:《贈郡侯杜太公祖實膺臬臺新命序》)(53)(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四,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浚刻本。
江蘇、山東、貴州、四川先后有變,又有湯毛九、江天祥之亂,湖州又起葉朗生之變,緊接著,常州(毘陵)又起齊庶人之變。天啟四年(1624),東林黨人李應升(1593-1626)在所上一疏中記有:“哀怨之氣,上通于天,大江南北連省通圻所在以地震告,盜賊既作,水旱隨之,倘復有徐鴻儒、葉朗生、史八舍、陳鼎相之徒,一呼而起,實可寒心?!?54)(明)李應升:《縷訴民隱仰動天心乞?qū)嵭袑捫粢怨贪畋臼琛?《落落齋遺集》卷一,明崇禎間刻本。然而,這些都還只是內(nèi)憂而已。事實上,就在不久前,努爾哈赤的鐵騎早已令明廷極為慌亂,萬歷四十七年(1619)的二到三月間,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以近六萬人大敗明軍二十萬人,此戰(zhàn)關乎明與清之存亡,乾隆就曾稱此戰(zhàn)為“大清億萬年至丕基業(yè),實肇乎此”(55)(清)《勝跡略》,《撫順縣志》(不分卷),清宣統(tǒng)三年(1909)鉛印本。。許大受在《圣朝佐辟》中,就流露出“殺奴哈赤”之強烈愿望(56)[法]梅謙立、楊虹帆校注,賴岳山校核:《〈圣朝佐辟〉校注》,高雄:佛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8年,第118頁。?!芭唷奔辞逄鎼坌掠X羅·努爾哈赤(1559—1626)。在天啟四年(1624)甲子元日之變后的這封上疏中,霍锳便說“外患內(nèi)憂一時并烈,天下岌岌乎有瓦解之勢矣”:
今天下大患,莫過于夷狄、盜賊兩者。夷狄目建酋(按,“建酋”即努爾哈赤)發(fā)難以來,東西交訌,旋伏旋張,迄無寧日,以至于今,且非如向者,志在搶擄圖飽谿壑而已也;改元建號,略地攻城,目中已不復知有中國!盜賊自白蓮煽禍而后,南北相應,旋滅旋起,迄無寧宇,以至于今,且非如何者,志在貨財,鼠竊狗偷而已也;稱王稱帝,建將設官,目中已不復知有君父!甚至今日,貴州以截虜撫臣報,長興以戕殺縣官報,外患內(nèi)憂一時并烈,天下岌岌乎有瓦解之勢矣!(霍锳:《時事可憂疏》)(57)(民國)《馬邑縣志》卷三,民國七年(1918)鉛印本。
當今天下之勢,“目中已不復知有中國”“目中已不復知有君父”,與霍锳等東林黨人的擔憂相同,許大受的《圣朝佐辟》,亦是就中國與君師之存沒而作:
夫堂堂中國,豈讓四夷?祖宗養(yǎng)士,又非一日,如能為圣人、為天子吐氣,即死奚辭?(許大受:《圣朝佐辟·自序》)(58)[法]梅謙立、楊虹帆校注,賴岳山校核:《〈圣朝佐辟〉校注》,高雄:佛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8年,第82-83頁。
但與霍锳等所擔憂的夷狄與宗教的對象不同,在許大受的認知中,他認為天主教這一“夷”之危害,遠勝過中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的所有“夷”與“妖”,且兼具“蠻夷”與“魑魅”之“兩毒”:
嗟嗟!周之獫狁、漢之冒頓、唐之突獗、宋之女直,夷氛雖惡,天下尚知其為夷。蚩尤之霧、勝廣之狐、黃巾之占風、白蓮之詛社,妖禍雖煽,天下尚知其為妖。唯此一邪流者,直謂三五不足尊、宣尼不足法、鬼神不足畏、父母不足親,獨彼誑邪為至尊至親、可畏可諂;是以新莽天生之狡智,肆蠻夷、魑魅之兩毒者也。(許大受:《圣朝佐辟》)(59)[法]梅謙立、楊虹帆校注,賴岳山校核:《〈圣朝佐辟〉校注》,高雄:佛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18年,第160-161頁。
就湖州一地的社會管理而言,地方儒者唐樞、丁元薦,是以直接參與地方的治安實務為徑,與之不同的是,許大受則呈現(xiàn)了一種思想論戰(zhàn)的路徑,即從思想層面予以條分縷析,之后則刊行此書,并選擇甲子元日之變這一時機,將此書上呈官方,以期影響德清乃至整個明朝的天主教活動。相應而言,在思想史的長河中,許大受的《圣朝佐辟》則將持續(xù)產(chǎn)生著思想本身應有的價值,這從明末的反教運動,即崇禎十年(1637)出版的八卷本的《圣朝破邪集》將《圣朝佐辟》收入且獨作第四卷,便為一證。
以上,各種思想(含信仰)力量、政治力量,在天啟年間展開著博弈,人斗之時,天災(旱災、地震)隨附之,江南便開始流傳明廷已生“季世之象”。在天啟四年的上疏中,周忠愍寫道:
江南祖宗陵寢之地,財賦數(shù)百萬所出之區(qū),此地安危,天下治亂之候也。而今日天時人事有大可憂者,江左不素尚風流重儒雅乎?近乃好談兵語亂伏。睹皇上銳意求治,臣等方以為是中興之象;而左道妖言狂妄不逞之徒,見邊事尚急,派征無藝,且曰是季世之象,偏袒而奮白梃之秋也,轉(zhuǎn)相愚惑,遂漸構(gòu)逆萌,雖各各就捕,而余黨豈盡消滅?臣即條教與刀鋸并行,未便回心向道,不可不謂人心之變也。
又去歲七八月,忽旱,垂黃之穎轉(zhuǎn)為半實之穗,棉花則半顆不結(jié),而歲征布縷,皆謀轉(zhuǎn)鬻于中州;各河道處處干涸,即孟河、太湖之間,素汪洋澎湃,且枯澀不可行舟。貨物柴薪一時涌貴,父老皆以為百年未見之異?!写硕?而地震隨之,臣等又虞其召災于將來也。震后不十日,而浙之長興遭大盜慘變,此亦其征應也。(60)(明)周忠愍:《周忠愍奏疏》卷下,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由上可見,以天啟年為核心,后金鐵騎、各種形式的起義、天災與黨爭,以一種共發(fā)之態(tài)浮出水面。以上,借天啟年間發(fā)生于湖州的葉朗生之變與甲子元日之變,可一窺許大受完成、刊行以及向官方上呈《圣朝佐辟》時的歷史背景。而在這一歷史背景中,許大受亦具有特殊的個體背景。
明神宗萬歷四十八年庚申(1620),即天啟元年的前一年,許大受家鄉(xiāng)德清縣建立了天主教的住院,且是湖州府的第一個住院。法國漢學家榮振華(Joseph Dehergne,1903—1990)在出版于1973年的RépertoiredesJésuitesdeChinede1552—1800(《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中,有《明末(1644)中國基督徒分布圖》一篇,記錄了明末的住院情況,所謂“住院”,即“屬于傳教區(qū)所有的一所房子”,“所有住院都擁有一個教堂或祈禱室”,其中浙江的“住院”情況記錄如下:
杭州于1611年創(chuàng)建住院,富陽于1642年,仁和于1608年創(chuàng)建住院。
(湖州),湖州的德清于1620年。
(嘉興),高山于1640年,塘棲于1642年,崇德(石門)于1629年,桐鄉(xiāng)于1615年(?)。
金華于1644年之前為住院(1645年沒有提到)。蘭溪于1642年(后來于1656年成為多明我會士的住院),東陽于1628年。
寧波(1650年左右?)于1638年,五井村于1628年,定海于1642年,慈溪于1637年。
紹興于1586年。
溫州于1646年,瑞安于1638年。(榮振華,耿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61)[法]榮振華,耿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第855頁。
榮振華統(tǒng)計了浙江七個府創(chuàng)建“住院”的情況。據(jù)此,德清應該是湖州府第一個擁有教堂或祈禱室的縣,同時,這也說明在萬歷四十八年(1620),德清的天主教發(fā)展已成一定勢力。
明熹宗天啟二年壬戌(1622),據(jù)丁元薦的《祭許太夫人》(62)(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一,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茅元儀的《上朱嘉興相公書二(壬戌)》(63)(明)茅元儀:《上朱嘉興相公書二(壬戌)》,《石民四十集》卷六十,崇禎刻本。和《上鄒南皋總憲書(三)(壬戌)》(64)(明)茅元儀:《石民四十集》卷七十一,崇禎刻本。,許大受獨自一人往返數(shù)千里,從德清前往北京,為以其父大儒許孚遠為核心的許氏家族爭取榮譽:
茲啟敝郡許恭簡公敬菴先生,其道德抂天壤,儀范抂人心,品行抂相公之藻,鑒今其長君以補贈、請謚二事走控明庭。(茅元儀:《上朱嘉興相公書二〔壬戌〕》)(65)(明)茅元儀:《石民四十集》卷六十,崇禎刻本。
明熹宗天啟二年壬戌(1622)五月,山東徐鴻儒白蓮教起義。
明熹宗天啟二年壬戌(1622)六月,許大受被準贈“承蔭注選”:
天啟二年六月……命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顧秉謙、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xié)理詹事府事周如磐,具教習庶吉士。準贈南京兵部尚書許孚遠男大受承蔭注選。(《明熹宗哲皇帝實錄》)(66)《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二十三。
此年六月,許大受準贈“承蔭注選”,這意味著許大受至少在六月前已抵達北京。準贈后,他應該還需要在北京停留一段時間,接受這一注選程序。也就是說,天啟二年(1622)六月后,許大受有可能仍在北京居住過一段時間?;蛘蜻@一年往返南北的經(jīng)歷,可推導出他后來所寫的“目睹東省白蓮之禍”之“目睹”,應并非一虛詞。
明熹宗天啟二年壬戌(1622)五月徐鴻儒起義后,許大受的家鄉(xiāng)湖州生“葉朗生之變”,其以“攻白蓮為名”舉事,告密者出,葉朗生一黨被抓。
明熹宗天啟三年癸亥(1623),許大受母舒氏去世。此年七、八月,江南大旱,作物不結(jié),河道干涸,被認為是“百年未見之異”,十二月,又“地震隨之”。
明熹宗天啟四年甲子(1624)元日,姻親丁元薦所在的長興縣的知縣、主簿被殺,“(地)震后不十日,而浙之長興遭大盜慘變”。與此同時,關于官員被殺的各種“真相”流傳于坊間。值此,許大受將《圣朝佐辟》上呈給德清縣知縣。許大受逝于明亡不久,亂離之際,惜其墓志銘未見,不過,在丁元薦墓志銘中,朱國禎言道:
借劍時欲斬妖狐,報國可判老頭顱。仕涂偃蹇色常愉,講道問業(yè)德不孤。長虹吹氣何昭蘇,乾坤不毀有吾徒。(朱國禎:《明故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慎所丁公墓志銘》)(67)(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尽?/p>
不妨說,東林黨人借長興甲子元日之變所進行的政治操作,許大受借此上呈《圣朝佐辟》的舉動,都可借“借劍時欲斬妖狐,報國可判老頭顱”(68)注:“借劍”一詞,原指廷臣犯顏直諫,請誅奸邪,不過,本文此處則均借用其字面意;“判”通“拼”,指的是甘愿舍棄。一句來理解。雖然二人試圖斬的“妖狐”不同,但甘愿拋顱灑血之心卻可相通。作為許孚遠門生的丁元薦,以及作為許孚遠哲嗣的許大受,此二人皆無愧于先人,用朱國禎評丁元薦的話來說:“遇奪朱者,片語掛角,聽者皆竦,蓋始終不愧師門云”(69)(明)丁元薦:《尊拙堂文集》卷十二,清順治十七年(1660)丁世??瘫?。。
長興甲子元日之變,作為一個地方官員的被害事件,竟有著三種不同的敘事,厘清真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借此可一窺晚明天啟年間多番力量間的隱秘的角斗。從考察儒生許大受與來華傳教士間的文明之爭切入,發(fā)現(xiàn)《圣朝佐辟》上呈官方的時間點背后的故事,而有關此“變”的官方敘事的成立,則又關涉到東林黨與魏忠賢黨間的政治斗爭。一個地方性的案件最終牽扯著明廷上層的權(quán)力搏斗,東林黨人試圖借此擴大東林黨的力量,削弱閹黨的勢力,以實現(xiàn)東林黨人的政治理念;東林黨首高攀龍還試圖通過強調(diào)石有恒的“致身惟義所安”,以羞煞天下靡靡怕死者,達到挽救士風之期望。而這場斗爭的社會背景,順著時間線上溯,則又充斥著各種民間思想、宗教運動,如白蓮教、無為教,包括幫會性質(zhì)的天罡會等。在近四百年后的今天,這類爭斗不僅未熄火,甚至可以說正式拉開了序幕,亨廷頓將其稱之為“文明的沖突”。無論是中西文明的相遇,還是一種文明內(nèi)部的多種宗教文化間的相遇,都亟待從它們的最初相遇開始認真考察,而考察《圣朝佐辟》上呈官方的背后的故事,也提醒著我們,在每一場文明之爭的背后,往往又隱藏著多番力量的共時角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