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肺源性心臟病是由于患者肺組織、肺血管或胸腔慢性疾病, 引起患者肺組織功能異常, 導致患者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加、右心室擴張的疾病, 是我國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3]。根據近10 年的大量數(shù)據研究表明, 慢性支氣管炎和阻塞性肺氣腫是肺源性心臟病的常見病因, 占82.42%。目前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可以預期到我國肺源性心臟病的發(fā)病率將迅速增加。隨著我國近年對肺源性心臟病研究的深入, 促進了我國中西醫(yī)治療的進步, 提高了臨床療效。目前, 現(xiàn)代醫(yī)學對肺源性心臟病治療優(yōu)勢在于糾正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呼吸和心力衰竭, 抑制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其是控制疾病和緩解疾病癥狀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許多問題:①肺源性心臟病反復發(fā)作引發(fā)患者長期癥狀, 導致抗生素濫用, 使細菌產生耐藥性。②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是一個漫長過程, 部分患者因為副作用和藥物耐受性差而停止服藥, 從而逐漸加重病情, 最后往往發(fā)展為呼吸衰竭, 危及患者生命。肺源性心臟病的臨床表現(xiàn)為交替出現(xiàn)緩解和急性加重現(xiàn)象[4]。西醫(yī)缺乏病情緩解的有效方法。而中醫(yī)注重整體辨證論治, 根據肺源性心臟病患者整體發(fā)病情況重點調整用藥。本研究作者采用穴位貼敷聯(lián)合內關穴按壓進行干預, 分析臨床療效,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在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心內科救治的60 例肺源性心臟病患者進行研究,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5 例, 女15 例;年齡43.24~67.69 歲, 平均年齡(56.15±4.30)歲。試驗組男16 例, 女14 例;年齡43.18~67.91 歲, 平均年齡(56.13±4.32)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存在呼吸短促和進行性加重, 活動后更為明顯的患者;②存在慢性咳嗽、咳痰的患者[5];③心悸、氣喘、胸悶、疲勞和運動耐力下降的患者;④存在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大或右心衰竭癥狀的患者;⑤年齡40~80 歲, 且無溝通障礙的患者;⑥具備配合醫(yī)生完成肺功能等相關檢查能力的患者;⑦自愿接受臨床試驗, 同意配合實驗藥物治療和相關臨床檢查, 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或其他可能導致長期呼吸系統(tǒng)影響疾病的患者;②存在合并活動期肺結核、重癥肺炎等呼吸系統(tǒng)相關疾病的患者;③合并嚴重基礎疾病, 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影響患者肝、腎功能的患者;④對相關藥物耐受性差或對治療藥物過敏的患者;⑤存在精神障礙或其他因素,使得不能配合治療和檢查的患者;⑥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原因, 在治療過程結束前自動要求終止治療的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采用臨床傳統(tǒng)康復治療。如吸氧、抗血小板聚集、調脂、擴管等, 為改善呼吸功能, 可以輕拍患者背部, 幫助排出痰液, 及時稀釋痰液, 并在床邊配備吸痰裝置, 以加強吸痰。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加重, 導致肺動脈高壓, 根據上述心力衰竭機制, 對患者進行呼吸道感染有效控制, 改善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 并應用利尿劑以控制心力衰竭,對嚴重心力衰竭患者, 其呼吸道感染基本得到控制, 但單獨使用利尿劑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控制效果, 應聯(lián)合使用強心劑、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
1. 3. 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穴位貼敷聯(lián)合內關穴按壓治療。內關穴按壓:使用雙手示指按壓內關穴, 按壓持續(xù)1~2 min/次, 以患者感覺酸脹為度, 3次/d,7 d 為1 個療程, 治療3 個療程。穴位貼敷:選擇藥材包括丹參、車前子、黃芪、葶藶子各30 g, 將其研成粉末后加入醋汁調勻;取10 片直徑為2 cm 的敷貼, 在每個敷貼中間均勻涂抹10 g 調勻后的粉末。選擇一些與心臟和肺臟相關的穴位進行貼敷, 常用穴位包括心包經的井穴(如內關、神門)、肺經的井穴(如大椎、云門)等, 每次貼敷選取上述任意一穴進行貼敷, 持續(xù)15~30 min/次, 持續(xù)7 d。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4. 1 比較兩組運動耐力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14、28 d 后, 采用6 min 步行法測量患者的行走距離, 以此評估患者運動耐力。
1. 4. 2 比較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 治療28 d 后, 評估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颊咝墓δ苌仙? 級為顯著;患者心功能上升1 級為有效;患者心功能上升<1 級為無效, 總有效率=(顯著+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4. 3 比較兩組臨床滿意度 采用作者自制調查表對患者臨床滿意度進行評估, 滿意為80~100 分, 比較滿意為60~79 分, 不滿意為<60 分。臨床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shù)×100%。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取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運動耐力比較 治療前, 兩組6 min 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28 d, 試驗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運動耐力指標比較( ±s, m)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例數(shù)6 min 步行距離治療前治療14 d治療28 d試驗組30187.45±14.58 321.12±25.67a 358.76±26.47a對照組30186.16±13.38254.34±23.59267.46±24.64 t 0.35710.49213.828 P 0.7220.0000.000
2. 2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6.67%,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n(%)]
2. 3 兩組臨床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臨床滿意度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滿意度比較[n(%), %]
肺源性心臟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患者肺動脈壓升高和右心功能改變, 最終導致左心功能改變, 其中左心功能變化占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功能失代償?shù)?1.23%~32.32%, 是導致中老年人死亡的一種重要疾病, 且其并發(fā)癥多、危害大、發(fā)病率高, 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大多數(shù)肺源性心臟病是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中國常見的疾病之一, 患者長期缺氧和高二氧化碳會導致血管痙攣和收縮, 并增加肺動脈壓力, 同時患者反復感染導致炎癥累及鄰近肺小動脈, 引發(fā)血管炎癥, 進而導致管壁水腫、纖維化甚至閉塞, 并增加其壓力?;颊唛L期氣道炎癥導致平滑肌細胞增殖, 收縮和舒張功能下降, 導致肺中殘留更多氣體, 肺泡內的壓力增加, 壓縮肺泡血管, 肺動脈壓力增加。患者由于長期缺氧和炎癥刺激, 產生多種生長因子, 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生長和肺血管重塑, 同時缺氧還可收縮腎動脈, 減少腎血流量, 引起水和鈉潴留, 增加血容量, 并增加肺動脈壓力, 最終由于長期缺氧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和血液粘度升高, 容易引起血栓形成, 增加血管內壓力, 導致肺動脈高壓的形成[6-8]。該病根據癥狀可以歸于中醫(yī)“心悸”、“水腫”等范疇。作者通過多年臨床經驗, 采用中醫(yī)穴位貼敷與穴位按壓治療, 穴位貼敷歷史悠久, 根據患者病情辨證論治, 調配藥物, 貼敷于特定穴位上, 起到“內治之法同外治之法的效果”, 不僅對經絡有刺激作用,同時藥效通過經絡運行全身, 調理臟腑陰陽[9]。內關穴為治療心悸的經驗穴, 通過按壓內關穴可激活經絡,發(fā)揮調節(jié)陰陽、祛邪扶正之效。試驗組心功能改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中醫(yī)穴位貼敷聯(lián)合內關穴按壓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心功能, 改善臨床癥狀。心力衰竭在祖國醫(yī)學中的病機主要為本虛標實, 年老體弱之人, 精氣不足, 心氣不足, 氣虛血運不暢, 則為本虛, 在遇外邪之氣, 則為標實[10]。中醫(yī)治療以活血利水、益氣強心為主要原則,在益衛(wèi)固本的基礎上去除病邪。作者使用黃芪、丹參、車前子、葶藶子4 味中藥。方中黃芪可利尿消腫、益氣健脾;丹參可益氣活血通絡;車前子可利尿通淋;葶藶子可行水消腫, 以上幾味藥物, 具有活血祛瘀而不傷血、活血利水、益氣強心之效, 藥物被經絡腧穴吸收, 經轉運、利用后發(fā)揮作用。有研究對穴位貼敷聯(lián)合內關穴治療肺源性心臟病進行探索, 盡管科學證據仍然有限, 但一些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治療方法可能具有一定的益處。①改善心功能: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 穴位貼敷聯(lián)合內關穴治療可顯著改善心功能指標, 如心臟收縮功能和心輸出量, 這可能是通過促進心臟血液循環(huán)和調節(jié)自主神經功能實現(xiàn)的。②減輕癥狀:研究發(fā)現(xiàn), 該治療方法可減輕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的癥狀, 如呼吸困難、氣短、乏力等, 這可能與改善肺功能、促進氣體交換和減少肺部水腫有關。穴位貼敷是辨證論治與經絡學有機結合, 藥物可刺激人體特定穴位, 而穴位則能促進藥物吸收, 充分發(fā)揮藥物作用, 從而減輕患者疾病癥狀, 緩解氣短、胸悶, 改善心功能。從試驗中可以看出, 治療前, 兩組6 min 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4、28 d, 試驗組6 min 步行距離長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臨床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滿意度高, 接受度高。
綜上所述, 穴位貼敷聯(lián)合內關穴按壓對肺源性心臟病患者臨床效果顯著, 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患者滿意度高, 值得推廣。需要注意的是, 盡管存在一些積極的研究結果, 但這種治療方法仍然屬于中醫(yī)傳統(tǒng)療法范疇, 且缺乏大規(guī)模、嚴格的臨床試驗驗證其有效性。因此, 在選擇和使用該療法時應慎重, 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肺源性心臟病是一種嚴重的疾病, 需要綜合治療和規(guī)范的醫(yī)學護理。中醫(yī)療法作為一種輔助療法, 可以與西醫(yī)治療相結合, 但不能替代現(xiàn)有的標準治療方法?;颊咴诮邮苤委熐皯稍儗I(yè)醫(yī)生的建議, 并遵循醫(yī)生指導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