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奇欣 帥芃蓮 周宜慧(中山大學)
18歲那年,小藥收到了一所二本大學發(fā)來的錄取通知書,就讀“好像被稱為大數(shù)據(jù)科學”的專業(yè)。入學30天后,她辦理了退學手續(xù)。復讀一年,小藥進入另一所二本大學的軟件工程專業(yè)。這一次,她還是沒能實現(xiàn)逆襲,卻實現(xiàn)了對自己的“重組”。以下,是小藥的自述:
辦理退學手續(xù)那天,我和學校的財務大吵了一架。起因是她并未征詢我的意愿,就擅自決定用現(xiàn)金的形式進行學雜費的退款。我至今還清楚記得她傲慢的態(tài)度,和她將一沓厚厚的紙鈔甩到桌上時發(fā)出的沉悶響聲。爭執(zhí)不下時,財務給我的輔導員打了電話,想倒打一耙說是我的錯。
要是平常,我大概率會選擇忍氣吞聲,不愿過多糾纏,但那時的我莫名地很想據(jù)理力爭到底。于是,我很大聲地說:“請開免提!這是你工作的失職!”最后這場鬧劇以輔導員將退款轉(zhuǎn)到我的支付寶而收尾。
離開辦公室前,我碰見了一個陌生的學長,他對我說:“干得好!”
真的好嗎?我要離開這兒嗎?我沒有答案。
那時的我只覺得自己像個逃兵。
2021年7月,我第一次的高考成績出爐,分數(shù)比平常高了整整10分,當時的我可高興了。不過那時我對院校、專業(yè)并沒有深刻了解,只模糊地認為自己比較想要往生物和計算機方向發(fā)展。前者是因為有點興趣,而后者是基于現(xiàn)實考慮——畢竟計算機算是熱門專業(yè),就業(yè)總歸不會太差。沒有想到我最后竟會被錄到第七志愿——一所二本大學的大數(shù)據(jù)科學專業(yè)。
在漫長的暑假里,我和其他畢業(yè)生一樣去旅游,去玩耍,同時天然地對“大學”這一模糊的意象充滿期待。
意象的坍塌發(fā)生在踏入校門之后。這所二本大學給我的感覺實在太糟糕,狹窄的道路、渾濁的人工湖水質(zhì)、男女混住的宿舍樓,巨大的落差感擊碎了我的期待。
我扛著沉重的行李箱爬上宿舍樓,默默將箱子里的生活必需品拿出來擺放整齊,躺在床上,我被一種突如其來的強烈的孤獨感擊中了。
我跑到走廊上,哭著給家里人打電話。聽到我的哭聲,電話那邊的父親有些生氣,他問道:“今天才剛剛離開家,為什么就這樣呢?”
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我忘記那通電話是如何結(jié)束的,只記得打完電話后,我睡了一覺,醒來還是很難受。
入學第一周,我就萌生了逃跑的想法。專業(yè)學習并不順利,但也勉強能學。我喜歡生物,因為生物是鮮活的、跳動的、有生命力的存在;可現(xiàn)實中,我只能面對一串串冰冷的、嚴苛的代碼文字。我的舍友和同學都是很好的人,但我始終沒能融入他們,又或者說,我在刻意拒絕融入他們。我不知道該怎么走出自己封閉的內(nèi)心,去和每一個熱情可愛的人相處。于是,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婉拒他們的善意邀約。高中的我很喜歡辯論,可是在大學里我卻再沒有動力去參加辯論社了。
對現(xiàn)有環(huán)境的不滿意,讓我內(nèi)心生出一種很強的游離感,抗拒和這個學校里的一切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
我嘗試說服自己打消逃跑的念頭,安慰自己大學宿舍里上床下桌的布局比高中時的標準8人間要好得多。我還買了膠槍和別的材料,想著做一些手工來改造宿舍??蔁o論怎么做,“逃”的想法都像一株生了根的藤蔓,無法根除。游離感依舊時刻纏繞著我。
我的狀態(tài)越來越差,我活在大學之中,又游離在大學之外。
入學第三周,我走進了心理咨詢室。
彼時的我心中充滿對當下的迷茫以及對家庭的愧疚,急切地想給自己找一個出口。我不停地問醫(yī)生,我是不是太矯情了?你能勸我打消逃跑的念頭嗎?
醫(yī)生沒有直接回答我的問題,他沒有鼓勵我,也沒有勸說我,只是默默地從我略顯混亂的講述中組織出事件的前因后果,隨后又對我的性格和感受做了細致分析,然后說:“你可能天生就不適合強迫自己,也許自然科學或是與想象、創(chuàng)造有關的專業(yè)更適合你?!甭犕甏嗽?,我眼淚嘩嘩地往外流。
咨詢接近尾聲時,醫(yī)生又說,你得想清楚很多東西。
從咨詢室出來,我腫著眼睛去上了近代史。那天課上,老師播放了一個名為“北大星空夢”的視頻,視頻里一位家境困難的學生為了更好就業(yè),選擇報考了會計專業(yè),但他始終難以割舍心中的天文夢。視頻的結(jié)尾,堅持每天去旁聽天文學系課程的他,受到天文學教授的邀請,成功踏上了追夢的旅途。
雖然情境完全不同,但我執(zhí)拗地認為這是命運給我的提示。我也可以離開這里,去追尋什么并不重要,要緊的是先從這里離開。
那段時間,我瀏覽了很多有關退學復讀的帖子,又一個人跑去復讀機構參觀了一番,才終于鼓起勇氣,在第三周的周末跟父母坦白了自己的決定。
“女兒,你別嚇我!”這是媽媽說的第一句話。在我爸媽的觀念里,考上大學就相當于游戲打完一半,剩下的不過就是按部就班讀完大學,為什么要復讀呢?可我認為,一直待在一個并不喜歡的環(huán)境里,麻木地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就算闖關完成了嗎?
爸媽很震驚,也有些生氣,可最終還是選擇尊重我的決定。
由于一直游離在人群之外,與同學告別對我而言并沒有太大的負擔,時刻離開的準備終于可以落地。但我對舍友有些愧疚——闖入別人的生活,又一下子消失,這似乎也是一種“打擾”。離開學校那天,舍友和輔導員幫我把行李搬到了校門口。我跟他們一一說再見,然后建了個微信群,給群里每個人發(fā)了個小紅包。最后,只有一個人領了紅包,又退了回來。
9月30日,入學恰滿30天,我正式退學。我的心中沒有太多的迷茫,只知道5天之后我又將重啟高三,踏上未知的道路。
10月5日,退學第五天,我重啟的第一天。
另外,食用火鍋前,可以嗅聞一下鍋底,若是太香太濃的鍋底要注意?;疱伆局频南阄抖际亲匀簧l(fā)的,由淡香逐漸變?yōu)樵街笤较?,一端上就香氣沖的火鍋,絕大部分可能是加了增香劑。還有各種打著營養(yǎng)牌的高湯鍋底、骨湯底、菌湯底也要留意,它的營養(yǎng)價值遠沒有宣傳的那么多。
復讀機構坐落在一棟寫字樓中,辦公室被改造成了教室。白板、課桌椅和儲物柜,這里的設施與高中時相差無幾。
推開教室的門,映入眼簾的是眾多低著腦袋正奮筆疾書的同學。雖然是熟悉的場景,但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還是讓我有些不安。我真的要重新開始再一次的高三生活了。
在一位熱心同學的幫助下,我順利地融入集體,并很快適應了復讀的生活節(jié)奏。大部分時間里,我都在走讀。復讀班的早讀時間是7點半,我每天5點50分起床,騎單車到地鐵站,再搭乘地鐵從廣州白云區(qū)輾轉(zhuǎn)到海珠區(qū)。晚上8點,我再獨自乘地鐵返回家中,然后吃一碗媽媽做的面條,洗澡、復習、呼呼大睡。這樣的日程雖然緊湊,但給予了我更加生動的生命體驗。
有一小段時間,我住進了機構安排的宿舍里。舍友是幾個中考復讀的小女孩,很可愛,總是嘰嘰喳喳說著八卦。我偶爾無聊,就悄悄豎起耳朵聽兩句,倒還挺有意思的。
日子就這么平淡地重復著,當我驚覺時間的流逝時,也猛然發(fā)現(xiàn)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游離感在悄然褪去。
重啟這一年,我最大的心理壓力來源于金錢。
對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乖孩子來說,復讀是很出格的決定。從小學到高中,我就讀的都是公辦學校,在學習上既沒讓父母操太多的心,也沒讓父母花太多的錢。而復讀學費是6萬多,伙食費一個月400元,加上各種雜費,一年下來起碼要7萬,這對我們家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爸爸媽媽很愛我,很少過問我的學業(yè),也從未有過怨言,只是默默地在背后給我提供物質(zhì)和心理的雙重支撐??伤麄儗ξ以胶茫揖驮嚼⒕?,越怕辜負。
時至今日,我的游離感和想要逃跑的沖動并未完全銷聲匿跡,但我不再把逃跑列為優(yōu)先項。
重來一回,我并未考上理想的一本院校,也沒有選擇最感興趣的生物專業(yè)。我被錄取到了另一所二本大學的軟件工程專業(yè),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我似乎又回到了跟當初相似的境地。這的確是一次“不完美”的經(jīng)歷,但很多事情也許并非“完美”才有其意義,所以我私心地賦予了它“逆襲”的稱謂,好讓它看起來在我的人生中不那么平凡一點。
填寫志愿時,我吸取前一年的教訓,慎之又慎地了解了所報考的學校、專業(yè)。志愿表格上,哪怕排位墊底的學校也是我所能接受的。而我最終選擇了軟件工程專業(yè),一方面是考慮二本大學的生物學專業(yè)難以與更高層次的學校競爭,另一方面,計算機方向似乎更好就業(yè)。
新的大學生活如約而至。也許正是因為不抱期待,我反而覺得這里的一切都還行。
我仍不擅長主動交友,大一下學期都快結(jié)束了,我也沒能認全同班同學的面孔。但我開始嘗試和舍友們一起吃飯,前段時間下大雨,我們躲進路邊的711便利店,順帶吐槽那咸過頭的車仔面。
在學習Python、Java、C++三門計算機語言之余,我正式加入了辯論隊。第一次上大學時,我只敢?guī)娃q論社寫寫稿子,連比賽都沒打過。但如今,至少我能夠坦然地以正式隊員的身份站在辯論場上講述自己的觀點。
我還選修了一門與生物相關的課程。我有一個小小的愿望:等本科畢業(yè),我順利就業(yè)當上程序員,并通過幾年的奮斗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不用依賴父母時,也許我會再次回到校園,跨專業(yè)考取生物學相關學位。
前段時間我得了一場大病,對學業(yè)、人生產(chǎn)生了諸多惶恐。我想,如果沒有復讀,現(xiàn)在我應該要準備升大三了。這是繼高考前夜后,我第二次為退學復讀的決定感到一絲后悔。但我堅信,至少對那時的我來說,復讀是再正確不過的決定,滯留的一年時光賦予了我重塑認知以及重新面對生活的機會。
時至今日,我的游離感和想要逃跑的沖動并未完全銷聲匿跡,但我不再把逃跑列為優(yōu)先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