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本以為孩子只是叛逆,沒想到她是在向我發(fā)出求救信號
一周前我們還一起嘻嘻哈哈地拍親子照,現(xiàn)在卻因為一件小事爆發(fā)了激烈沖突
今年暑假的后半段我是崩潰的,原因是原本乖巧懂事的女兒突然變得愛頂撞、愛發(fā)怒,而且對我態(tài)度冷漠,與以前判若兩人—一周前我們還一起嘻嘻哈哈地拍親子照,摟摟抱抱,如今卻因為一件小事爆發(fā)了激烈沖突。那是8月7日下午6點多,我敲門提醒女兒吃水果,讓她放下平板電腦下樓活動一下,她卻對我不理不睬。她對我冷漠不是第一次,在她眼里似乎只有平板電腦,把我的話只當耳旁風,我控制不住情緒命令她:“馬上照做!”她卻站起身反鎖了房門,隔著門對我大聲叫囂:“不要你管,我恨你!再逼我我就死給你看!我早就不想活了!”聽了她最后這句話,我心驚膽戰(zhàn),厲聲問她:“死有多可怕你知道嗎?”她聲嘶力竭地喊:“從陽臺跳下去,痛也就那一下,以后就再也不用寫作業(yè),再也不用被你盯著管著了!”我氣極無語,腦海里瞬間冒出網(wǎng)傳的孩子跳樓的各種消息。
聽到爭吵的老公趕忙輕聲細語地勸慰女兒,好不容易才叫開了她的房門。女兒抽泣著對她爸說:“我太累了,早上我還在網(wǎng)上搜索過怎么死才可以不痛苦。”“哎喲寶貝,這啥情況呀?這樣,下午爸帶你去游戲廳玩,把你一直想要的粉紅兔贏回來!媽媽太粗暴,咱們不帶她!”說著,老公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
整個晚上我都沉浸在挫敗感中,女兒的學習、生活一直由我一手抓,我的絕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她身上,結果換來的卻是一句“我恨你”。女兒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是別人眼中妥妥的學霸,為何突然變成了這樣?是提前進入了叛逆期?畢竟才五年級呀!而且還叛逆得如此驚心動魄,實在讓我摸不著頭腦,用“傷心、失望”都無法表達我的心情。
之后幾天,女兒都躲在自己的房間里,除了寫作業(yè)就是上網(wǎng),對其他事都了無興趣。與我照面,她要么眼神冷冰冰的,要么直接無視我的存在,而我也因為一種被辜負感,收起了對她的溫柔。冷戰(zhàn)的氣氛在家里蔓延,好在一向不太管孩子的老公充當了傳聲筒,勉強維持著家庭的平靜。
我悄悄和老公討論:“每次想好好和她聊的時候,她都表情冷漠甚至關上房門,我默默給她放下飯菜和水果時她都繃著臉,讓我有話說不出口,真不明白怎么會這樣!”老公問:“上周你限制了她看平板的時間?”“是,看她整天關在房間里我有點兒擔心才限制她,也沒有收回平板,就是提醒她不要看?!蔽艺f?!八阅忝看芜M她的房間,她都以為你是去盯著她,控制她上網(wǎng)!”老公提醒。我聲音哽咽了:“有可能??墒撬f恨我,我太難受了!”“我們得保持情緒穩(wěn)定啊,冷靜冷靜。”老公安慰我,“要不,送她去奶奶家玩幾天?鄉(xiāng)下空氣清新又有動物花草,孩子們也都在外面瘋玩,說不定她情緒就正常了。正好還有20多天假期,可以安排一下。”
放暑假的第一天早晨女兒就嘟囔:“唉,放假也不能睡懶覺,那么多作業(yè),下午還得去學琴。”我反問:“都睡到九點半了還不是懶覺???刷兩套題你只需要一個半小時,作業(yè)哪里多了?”其實孩子內(nèi)心的聲音是:長年累月刷題,放假了也不能放松,我不快樂!
女兒最喜歡去她奶奶家,但因為學習緊張,假期也有寫不完的作業(yè)、上不完的培優(yōu)課,之前沒時間去長住,老公的提議得到了女兒的首肯,但她堅持要帶上平板電腦,我們同意了。
很快,婆婆就給我們發(fā)來了很多女兒捉魚、逗狗和在田野里瘋跑的視頻。那個一大笑就會露出甜甜酒窩的女兒又回來了,我接近抑郁的心也緩了過來。
我開始認真反思:孩子到底為什么會這樣?很多畫面閃現(xiàn)在腦海里—
期末全區(qū)調(diào)考出成績時,女兒的班主任給我打電話,說如果不是數(shù)學少考了2分,我女兒就是全年級第一名。老師甚至懷疑她的數(shù)學成績弄錯了,因為這個分數(shù)不是她的正常水平。我就對女兒說:“如果你再認真點兒,不犯那個抄錯答題卡的低級錯誤,就完美了!”女兒卻擔心地說:“我真有點怕考試,怕成績掉下來?!蔽艺f:“那就更努力呀,別辜負老師的期望。”女兒默默地沒接話,我也沒有意識到她的壓力。
放暑假的第一天,起床時女兒煩躁地嘟囔:“唉,放假也不能睡懶覺,那么多作業(yè),下午還得去學琴?!蔽曳磫枺骸岸妓骄劈c半了還不是懶覺啊?刷兩套題你只需要一個半小時,作業(yè)哪里多了?”我沒有理解她內(nèi)心的聲音:長年累月地刷題,放假了也不能放松,我不快樂!
寫暑假的第一篇作文《我的心愛之物》時,女兒目光空洞,久久無法下筆:“媽媽,我不知道寫什么,又不想瞎編!”我很不理解:“這有什么難的呀?你喜歡的貓玩偶、最愛看的書、畫過的最滿意的畫,不都可以寫嗎?”直到現(xiàn)在我才明白,那個時候她因為學習的壓力已經(jīng)放棄仰望星辰,內(nèi)心失去了對美好世界的渴望,以致看不到一件閃光的東西,也懶于想象。
早在幾個月前,女兒已經(jīng)有些反常,總要求我睡前給她講個奇異美好的童話,瞎編的也行,而我總是敷衍她或粗暴地拒絕:“你又不是小寶寶,干嗎要聽那么低幼的童話呀?”女兒便撒嬌:“就要就要!”我不講她就發(fā)脾氣。原來,她是想讓我陪她一起用美妙奇幻的想象來抵擋人生的無趣和空虛。
所有這些讓我漸漸冷靜下來,梳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女兒在一所相當“卷”的名校,為了保持第一名,內(nèi)心壓力巨大,我不但沒有想辦法幫她減壓,還繼續(xù)“雞娃”,她只能在網(wǎng)絡上尋求短暫的放松,而又被我當成網(wǎng)癮來苛責。我們的關系陷入死循環(huán),這讓女兒無力承受,以至于了無生趣。
我以為她只是叛逆,卻不知道她是在用叛逆向我發(fā)出求救信號
每件事的發(fā)生都是積累已久的爆發(fā),女兒的變化自然也不例外,只不過我以為她只是叛逆,卻不知道她是在用叛逆向我發(fā)出求救信號。得出這一結論,是我在查閱了很多心理學資料,從一本書中看到了一句話才頓悟的。這句話是:“孩子突然性情大變,原因或許超乎你的想象?!?/p>
反思后我總結出自己犯的兩個致命錯誤:一個是當女兒發(fā)出輕生吶喊時,我沒有與她共情,反而一味地表達自己的憤怒與委屈;另一個是責問她為什么這樣,而不是關心她因為什么才這么悲觀。我一直從居高臨下的角度想問題,沒有設身處地考慮她的感受。想通了這些,我立即調(diào)整了自己的狀態(tài)和對待女兒的態(tài)度。
做好自身心理建設。首先,冷靜看待孩子的反常情緒,重視但不焦慮。若實在焦慮,自己先去看心理醫(yī)生,把情緒理順。其次,舉重若輕,對孩子不說教、不批判,避免加劇焦慮、升級沖突。即使擔憂得睡不著,也要面帶笑容、輕松地和孩子接觸,而不是激化矛盾、陷入冷戰(zhàn)。最后,不再盯著孩子。不問學習,不談成績——女兒如此自覺、努力,不但不應再給她壓力,有機會還應鼓勵她看淡成績,放平心態(tài)。
全力修復親子關系。愛與信任是親子溝通的前提。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對孩子就缺乏影響力,甚至會對孩子產(chǎn)生負面影響。即使你全心全意對孩子好,孩子也會故意對著干。多數(shù)沉迷于網(wǎng)絡的孩子,親子關系都不佳,以至于他們只能在虛擬世界尋求理解與安慰。我要想辦法讓女兒重新成為愛黏著我、信任我的那個“小棉襖”。
走出房間盡情地玩。帶孩子換個環(huán)境生活,發(fā)現(xiàn)世間一切可見的美好,讓她運動起來。只要能把孩子從關閉的房間里領出來,就是成功,因為閉門不出拒絕交流是深陷網(wǎng)絡的開始。年幼的她因分辨力不足,很容易被網(wǎng)絡上的“死亡解壓”言論蠱惑,導致可怕后果。既然我們愛孩子,就要用愛來拯救孩子,想盡辦法帶孩子走出房間,到大自然中去,到人群中去,打開房門就是打開心門。孩子只有愿意與人接觸、愿意與父母好好說話,才能回歸正常生活。
提高溝通技巧。孩子進入非正常狀態(tài),更愛通過挑戰(zhàn)家長的權威獲得獨立感,此時家長只有放下權威、多些幽默、與孩子平等溝通,孩子才會接受。但僅靠說話語氣溫柔并不能換來同樣的回報,相反,當孩子懟你時,你還會產(chǎn)生深深的被辜負感。我決定,學著以孩子喜歡的方式與女兒交流。
女兒去奶奶家好幾天了,我決定主動打破僵局。以前我和女兒微信聊天都會問得很詳細:早飯吃的啥,作業(yè)做了沒,寄去的零食好不好吃,等等。這些話放在冷戰(zhàn)期,只會讓她覺得我在管束她,真正關心的是她是否寫了作業(yè),她肯定不愿理我。于是我換了一種方式,仿佛從未生過氣:“呼叫兜寶呼叫兜寶,你喜歡的貓貓已到,請到驛站領取!”很快我收到女兒的回復:“兜寶收到!”我寄去的是她向往已久的端坐貓玩偶。這是一種貓造型的盲盒游戲。女兒最喜歡貓,以前我很反對盲盒這種燒錢又無意義的游戲,這次主動買給她,原因很簡單,我想通了一個道理:我們成年人在失戀或事業(yè)遭遇挫折時,都會允許自己放縱一下,比如喝酒買衣服吃甜食,哪怕是看起來不那么健康的事,只要能緩解情緒也會做,孩子為什么就不行呢?因此,不管是玩電游、取消培優(yōu)課、買玩具,還是去瘋鬧,我都會答應她,只想告訴她我愛她,希望她忘掉壓力,快樂起來。果然,她一收到貓玩偶,就拍了視頻發(fā)給我,分析玩偶的可愛之處。這是沖突之后我們第一次深聊,她又開始“媽媽、媽媽”地喚我。
融入孩子的興趣中。一天,女兒給我分享了一首歌《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屋檐角下?排著烏鴉?密密麻麻/被壓抑的情緒不知如何表達/無論我?在這里?在那里/仿佛失魂的蟲鳴/想過離開?是因為?那些姿態(tài)?那些傷害/不想離開?當你說還有你在/忽然我開始莫名?期待/此刻應該做些努力/想過離開?當陽光敗給陰霾/沒想到你會拼命為我撥開/曾想過離開?卻又堅持到現(xiàn)在/當你的笑容綻開/這世界突然填滿色彩。這首歌我聽了一遍又一遍,不禁淚流滿面,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內(nèi)心掙扎的自己,一瞬間所有的憤怒、失望都消失了,我真正理解了女兒的反常—作為父母只看到孩子的成績,只強調(diào)馬不停蹄地前進,卻忽略了她內(nèi)心的無助感;女兒表面的優(yōu)秀和光環(huán)蒙蔽了我的雙眼,我變得只喜歡她的努力和上進,從未正視她的煩惱。我真的錯了!
我趕忙回復女兒:“太好聽了!以后有好聽的歌一定分享給媽媽呀!”配上一個親親的表情發(fā)過去。女兒立即回復了十幾個親親,那個黏著我的“小棉襖”似乎已經(jīng)回來了。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