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宇 馬莎
與傳統(tǒng)假借“高薪招工”為名實施詐騙的手段不同,如今受眾面更廣、話術隱蔽性更強的短視頻成為了“蛇頭”團伙新的詐騙手段
由于不法分子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與受害者進行私聊行騙的聊天內容涉及公民隱私,協(xié)調平臺調取犯罪證據要花費不少力氣,有時候還需要額外付費購買第三方的數據信息以方便取證,這讓案件偵破難度大大上升
近期,蘭州市公安局城關分局成功搗毀一個架設GOIP設備為境外詐騙分子提供通話服務的窩點。GOIP設備是一種虛擬撥號設備,它能將傳統(tǒng)電話信號轉化為網絡信號,具有部署簡單、人機分離、遠程操控、無需人員值守等特點,犯罪分子在境外能夠通過在國內的GOIP設備遠程控制國內的SIM卡實施詐騙。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短視頻平臺成詐騙高發(fā)區(qū),跨境電信詐騙呈現騙術隱蔽性強、鏈條化運作和涉案者年輕化等趨勢,讓案件偵破難度進一步提高。
專家建議要加強宣傳引導力度、提高技術反制能力、建立健全統(tǒng)籌監(jiān)管機制,維護民眾的安全利益。
近年來,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跨境電信網絡詐騙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短視頻成為了不法分子鎖定詐騙對象的新平臺,能夠熟練使用短視頻和各類社交媒體的年輕人成為電詐組織的重點關注對象,而一旦落入詐騙陷阱,詐騙團伙鏈條化的運作模式可能讓受害者及其家庭陷入二次詐騙的困境中。
短視頻平臺成詐騙高發(fā)區(qū)。與傳統(tǒng)假借“高薪招工”為名實施詐騙的手段不同,如今受眾面更廣、話術隱蔽性更強的短視頻成為新的詐騙手段。
詐騙團伙通過在短視頻平臺發(fā)布大量境外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享樂場景吸引受害者“上鉤”。這些短視頻內容的觀眾一旦信以為真并在評論或私信中留言“想發(fā)財”“想去玩”等內容,就會被不法分子盯上并以可以“免費帶人體驗”等話術展開誘騙。而所謂“免費帶人體驗”其實是由境外詐騙團伙墊付了高額費用,待受騙者被誘騙偷渡至境外,便會被詐騙團伙要求以“業(yè)績”抵換路費。
涉案人員呈低齡化趨勢。近年來,年輕人成為詐騙團伙重點關注的對象。記者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梳理了2021—2022年全國各地法院公開的128宗涉跨境電信網絡詐騙刑事一審案件結果發(fā)現,涉案的被告人中“90后”“00后”的年輕人合計占比達74.15%,涉案人員年輕化成為電信詐騙的新趨勢。
“年輕人對各類社交網絡軟件比較熟悉,使用程度高,加之社會經驗不足,更容易成為電詐組織者尋求的目標?!苯K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周光旭介紹道。
詐騙鏈條長,二次詐騙多發(fā)。記者了解到,如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已具規(guī)模并形成了鏈條化運作模式,由于詐騙產業(yè)鏈條長,二次詐騙現象多發(fā)。
在詐騙初期,不法分子通過短視頻、社交網絡等平臺鎖定詐騙對象并將其誘騙至邊境地區(qū),再由邊境地區(qū)的“蛇頭”協(xié)助從陸路或水路出境,通過“明碼標價”層層轉賣給當地的詐騙團伙。詐騙團伙利用受害者家屬急于尋親的心理,要求受害者家屬“重金贖人”并從中非法牟利形成販賣人口的產業(yè)鏈。
在此過程中,受害者可能會被限制人身自由、遭到虐待,嚴重時則可能危及生命。
“騙子花樣更新快,現階段打擊電詐是追著騙子‘跑。”蘭州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隊一大隊副大隊長李軍告訴記者,面對跨境電詐不斷變化的新形勢,案件的偵辦難度也在升級。
新型電詐案件的取證難度較高。李軍表示,由于不法分子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與受害者進行私聊行騙的聊天內容涉及公民隱私,協(xié)調平臺調取犯罪證據要花費不少力氣,有時候還需要額外付費購買第三方數據信息以方便取證,讓案件偵破難度大大上升。
與此同時,詐騙團伙人員變化多、位置更新快進一步阻礙了警方的調查取證速度,使調證速度很難“跑贏”作案速度。
海外“保護傘”致使跨境辦案難?!把郾牨牽粗麄冊诰惩飧汶娫p,沒辦法?!崩钴娬f,由于涉電詐的境外地區(qū)環(huán)境較為復雜、政府無法控制地方武裝協(xié)助辦案等因素,公安機關的跨境辦案難度較大。
例如,在一些境外被包裝成“工業(yè)園區(qū)”“科技園區(qū)”的賭詐園區(qū)背后,有海外勢力作“保護傘”并形成了完整的黑灰產業(yè)鏈條,給案件偵破帶來阻礙。
行政管理機構分割難以形成偵破合力。蘭州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隊有組織犯罪偵查隊四中隊中隊長李得志表示,偵辦電詐案件涉及的部門較多,如銀行、通信管理局、第三方監(jiān)管機構等,協(xié)同作戰(zhàn)難度較大。
針對上述問題,受訪專家從加強引導力度、提高技術反制能力和建立健全統(tǒng)籌機制等方面給出建議。
加強引導宣傳力度,提升公眾反詐意識。針對電詐案件屢禁不止且青年涉案人數增多,北京市恒都律師事務所律師薛穎琦建議,現階段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應扛起反詐宣傳的責任,積極傳播有價值的反詐視頻,以合理的呈現方式推送電詐案件,通過講述海外電詐參與者、受害者家破人亡的真實故事,進一步提高公眾反詐意識,有效提升防騙“免疫力”。
提高技術反制能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李軍建議,短視頻平臺應該從技術層面加大監(jiān)管力度,通過技術手段排查可能的線索,比如針對定位在東南亞地區(qū)的視頻發(fā)布者進行更多行為監(jiān)控,加強與公安機關的信息共享。此外,公安部門也應加大力度培養(yǎng)反制人才,盡快組建一支技術過硬的反電詐隊伍,讓“騙子的電話打不進來、公眾登不上非法網絡、詐騙團伙無從下手”。
建立健全統(tǒng)籌機制,合力打擊電信詐騙。多名長期參與偵破一線電詐案件的受訪民警表示,境外電詐的犯罪手段正在不斷升級,“立足境內打境外”更需要加強多部門協(xié)作,將關口前移。
開辟“信息鏈、技術鏈、資金鏈”綠色通道;網信部門要加強互聯(lián)網監(jiān)管,對問題突出互聯(lián)網企業(yè)開展“一案雙查”;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要摸清存量賬戶風險,切斷境外電詐資金流渠道?!爸挥羞赋扇拍芙M織集群攻堅,全面提升打擊質效。”業(yè)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2023年第34期。作者均為該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