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人怕四九,人生過半,年怕中秋,一年過半,歲序感極強。光陰抓住是流金,虛度則是流 水;書讀過是故紙,棄之猶如廢紙。
不虛度是種行為選擇,讀書人的首選,定在讀書,唯如此,方能使自己在自我之中,不致迷 失方向。公務(wù)纏身的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自述:“余少貧不能買書,然好之頗切。每過書肆, 垂涎翻閱,若價貴不能得,夜輒形諸夢寐……及做官后,購書萬卷,翻不暇讀矣?!饼垎⑷疳槍?此般狀況,論讀書心得:“人雖至促迫之時,亦必有一二刻之閑,可以安坐讀書?!弊硇氖茸x的 周作人在《閉戶讀書論》一文中曾言:“宜趁現(xiàn)在不甚適宜于說話做事的時候,關(guān)起門來努力讀 書,翻開故紙,與活人對照,死書就變成活書?!睙o事可做,如何養(yǎng)家糊口,有事可為,自會耽 誤讀書。只想在城市角落里安靜讀書的葉圣陶,不堪疲于應(yīng)付的社交之?dāng)_,公務(wù)之于他,主業(yè)不 主業(yè),副業(yè)不副業(yè),其在1957年5月18日的日記中無奈道:“余甚矛盾,一向欲求心之寧靜,最 好少所聞問,殆必有被邀座談之機會,如何表示,日徐徐思之?!鄙畛劣杏啵骺觳蛔?,由此及 彼,反求諸己,這段有著極深寂寞感的文字,輕描淡寫,卻觸目驚心。
晚清以降,報刊興起,遂滋長蔓延,大行其道。無暇讀書,退而求其次,讀報讀刊也可,我 比前賢路已寬。梁啟超創(chuàng)辦《新民叢報》時說:“人不可因事而廢學(xué),而事務(wù)繁忙之人,實無日 力讀書,則莫如讀本報,既有學(xué)理以助思想之進步,復(fù)知時局以為治事之應(yīng)用?!边@話似有廣告 之嫌,較之孤證不引的讀書,有聞必傳的讀報,更為吸引人。范煙橋回憶晚清讀報,社中一紙數(shù) 人聚閱的群然繼起,“百人集閱報室中,群首攢動,爭一紙,其苦萬狀,非強有力者,往往不能 得一讀”。此般狀態(tài),堪比今人的手機閱讀情形,昔時報紙是眼球經(jīng)濟,訂數(shù)關(guān)乎廣告,時下網(wǎng) 絡(luò)為注意力經(jīng)濟,直播即社交。空間狀態(tài)是知覺與被知覺者共有的現(xiàn)實,工具性讀書與非功利性 讀書,趣味自異,讀信息與讀知識對環(huán)境的要求,也有不同,其無須域所營造,處在熱鬧歡場也 無妨。
晚年季羨林,已然齒德俱尊,《八十抒懷》是他見過的人間,其中一則故事云:“我不甘心 成為行尸走肉,我必須干點事情。二百多萬字的印度大史詩《羅摩衍那》,就是在這時候譯完 的。‘雪夜閉門寫禁文’,自謂此樂不減羲皇上人?!笨瓷先ゲ豢桃?,不費力,無須四海之心、 壯游之志,日積月累、聚沙成塔而已。當(dāng)然,自運機杼與織錦為文,畢竟是兩類作品。天不變道 亦不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一代學(xué)人的操守。書畫是現(xiàn)實的寄托, 文章也是,好文章比寫好文章的人過得精彩,活得久長,悖理乎?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熬 來熬去,熬的不就是寂寞。衰颯之年,秋露如珠,人們各自背著沉重道義回家,文人的口袋里, 是一囊的碎文字。
對于紙媒一代而言,托腮凝思,懷念讀書,也是懷念化身為影的逝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