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雨紅,何小軍,劉洋,何佳
紹興市柯橋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肺病科,浙江 紹興 31203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持續(xù)和不可逆的氣流限制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多為進行性病變,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1]。COPD 患者通常出現(xiàn)胸悶、氣喘、咳嗽等癥狀,且在穩(wěn)定期可反復加重,從而對肺功能造成損傷[2]。臨床針對COPD 穩(wěn)定期患者常應用抗生素和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炎癥反應,但長期使用可導致菌群失衡,引發(fā)真菌感染[3],且以口腔念珠菌感染最為常見[4]??谇荒钪榫腥究蓪е驴谇火つげ∽儯踔琳T發(fā)癌變[5]。本研究應用自擬培本抗霉湯聯(lián)合碳酸氫鈉液(NaHCO3)治療COPD 并發(fā)口腔念珠菌感染,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對咽拭子轉陰率的影響。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COPD 診斷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6]中相關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存在危險因素接觸史;存在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胸部X 線顯示肺部過度充氣、肺紋理改變、支氣管壁硬化、膈肌改變等??谇荒钪榫腥驹\斷符合《口腔黏膜病診斷學》[7]和《中西醫(yī)結合口腔科學》[8]中相關診斷標準。臨床表現(xiàn)為口干、發(fā)黏、口腔疼痛、味覺減退,舌背乳頭萎縮、紅斑或偽膜、口角濕白潮紅、斑塊及結節(jié)狀增生;有長期使用抗生素史;口腔黏膜真菌培養(yǎng)為念珠菌陽性。
1.2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COPD 及口腔念珠菌感染診斷標準;咽拭子念珠菌檢測陽性;過去1 周未接受其他口腔藥物治療;對本研究治療方案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或其他口腔疾?。缓喜⑿?、肝、脾等臟器損傷;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1.4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紹興市柯橋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COPD 并發(fā)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共60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66.63±8.50)歲;平均病程(21.33±4.46)d;主要癥狀:口干26 例,疼痛27 例,紅斑或偽膜29 例。治療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65.37±8.50)歲;平均病程(22.57±4.77)d;主要癥狀:口干25 例,疼痛28 例,紅斑或偽膜30 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紹興市柯橋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編號:2018-倫審-11)。
2.1 對照組采用COPD 常規(guī)治療,包括支氣管舒張劑、化痰藥物、吸氧等。另給予2.5% NaHCO3漱口液(深圳南粵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20104)漱口,每次20 mL,每天4 次。
2.2 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培本抗霉湯治療。處方:黃芪30 g,黨參、陳皮、炒白術、茯苓各15 g,牡丹皮、甘草、山藥、姜半夏各10 g。隨癥加減:濕熱者加黃連、黃芩各15 g,黃柏10 g;陰虛者加北沙參、山茱萸各10 g,麥冬8 g。每天1 劑,水煎取藥汁300 mL,分早晚2 次溫服。
2 組療程均為7 d。
3.1 觀察指標①咽拭子轉陰率。治療7 d 后指導患者用淡鹽水漱口,將消毒棉簽擦拭的腭弓、咽和扁桃體上的分泌物置于無菌管中,然后將樣本接種于沙氏培養(yǎng)基,統(tǒng)計念珠菌轉陰率。②口腔感染情況。于治療前及治療3、7 d 進行用精密試紙檢測口腔酸堿度(pH),同時對上述沙氏培養(yǎng)基中的念珠菌菌落數(shù)進行計數(shù)。③癥狀嚴重程度。于治療前及治療3、7 d 采用COPD 患者自我評估測試(CAT)[9]評價患者癥狀的嚴重程度,包括咳嗽、咳痰、胸悶、爬坡或上一層樓梯的感覺、家務活動、離家外出信心程度、睡眠和精力等8 個項目,按照從輕到重分別計0~5 分,總分為0~40 分。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治療7 d 記錄口腔灼燒感、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口腔異味等發(fā)生情況。⑤臨床療效。于治療3、7 d 比較2 組總有效率。
3.2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考文獻[9]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擬定療效標準。顯效:口腔白斑面積明顯縮小或消失,癥狀基本消失;有效:口腔白斑面積有所縮小,癥狀有所改善;無效:口腔白斑面積及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3、7 d 后,治療組總有效率分別為80.00%、90.00%,對照組分別為53.33%、66.67%,2 組相同時間點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4.3 2 組咽拭子念珠菌轉陰率比較見表2。治療7 d,治療組念珠菌轉陰率為66.67%,對照組為40.00%,2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 組咽拭子念珠菌轉陰率比較例(%)
4.4 2 組治療前后口腔感染指標比較見表3。治療前,2 組口腔pH、念珠菌菌落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2 組口腔pH 均較治療前、治療3 d 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3、7 d的口腔pH 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7 d,2 組念珠菌菌低落數(shù)均較治療前、治療3 d 減少(P<0.05),且治療組治療3、7 d 時菌落數(shù)均少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口腔感染指標比較()
表3 2 組治療前后口腔感染指標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本組治療3 d 比較,P<0.05;③與對照組治療后相同時間點比較,P<0.05
?
4.5 2 組治療前后CAT 評分比較見表4。治療前,2 組CAT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2 組CAT 評分均較治療前及治療3 d 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3、7 d 時CAT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CAT 評分比較()分
表4 2 組治療前后CAT 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本組治療3 d 比較,P<0.05;③與對照組治療后相同時間點比較,P<0.05
?
4.6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治療組發(fā)生食欲不振1 例、惡心嘔吐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67%;對照組發(fā)生口腔灼燒感1 例、食欲不振2 例、惡心嘔吐2 例、口腔異味2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33%。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268,P=0.071)。
口腔念珠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導致的黏膜感染性疾病,是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或菌群失衡所導致,表現(xiàn)為口干、口腔疼痛、紅斑或偽膜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疾病可持續(xù)惡化,甚至引發(fā)癌變[11]。念珠菌可在酸性環(huán)境(pH 5.0~6.0)下繁殖,堿性環(huán)境則可抑制其生長。而2.5%NaHCO3漱口液為堿性溶液,可通過消除有機物,調節(jié)口腔內酸堿平衡達到抑菌的效果[12]。中醫(yī)學多將口腔念珠菌病歸屬于口糜、鵝口瘡等范疇。COPD 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多因COPD 患者久治不愈,肺、脾、腎三臟俱虛,化津、轉輸、蒸化功能失司;加之長期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易損傷脾胃,導致陰虛聚濕,郁久化熱,濕熱內蘊于心脾,濕熱之邪循經蒸于口舌,灼損口內黏膜發(fā)為本病。治療宜以健運脾胃、益氣養(yǎng)陰、清熱利濕為宜。筆者擬用培本抗霉湯治療,收到良好療效。方中黃芪補益中氣、健脾益肺;黨參健脾益氣、生津養(yǎng)血;陳皮健脾理氣、燥濕化痰;炒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茯苓健脾寧心、利水滲濕;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山藥健脾益胃、滋腎益精;姜半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再針對不同的癥狀輔以相應功效的藥物治療,使其清熱利濕、收斂止痛效果更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7 d,治療組總有效率、咽拭子念珠菌轉陰率均高于對照組,2 組念珠菌菌落數(shù)、pH、CAT 評分改善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培本抗霉湯聯(lián)合NaHCO3治療COPD 伴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療效較單用NaHCO3更佳,能夠顯著改善口腔黏膜感染情況,促進臨床癥狀緩解。治療后7 d,2 組上述各項觀察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治療3 d,提示提示治療時間適當延長,其療效更加顯著。此外,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稍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聯(lián)合用藥不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培本抗霉湯聯(lián)合NaHCO3治療COPD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療效顯著,可提高咽拭子念珠菌轉陰率,改善口腔感染情況及臨床癥狀,且安全性相對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