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和
袁老逝矣,余懷愴然,有感慨焉。
昔宣公十五年,宋人楚人兵戎相見,以致易子而食焉,析骸而爨焉。慘絕人寰,泯滅人道。然此非父母之不愛子,而為形勢之所迫焉。故有易子而食,此乃不忍食己骨肉也。
仰觀農(nóng)耕時代,俯察當(dāng)今社會。民以食為天!貫通古今,戰(zhàn)役不可謂不多矣,驍勇之士不可謂少矣,然戰(zhàn)役之梁椽者,必有糧草,而后可敘。古今文人墨客,今遺于世之嘆觀止文,若因饑而早逝幾年,恐今之絕唱將少多矣。故古人雖有如子瞻之豁達心胸,領(lǐng)略抱樸子恬愉淡泊,滌除嗜欲,行老子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但多因糧食匱乏,餓死之人不見少。齊桓公行善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終因多日無所食,桓公餓死。古時逐糧天子亦不在少數(shù),隋文帝遷朝至洛陽,唐朝天子逐糧引以為常。故人以食為天,所言非虛。
糧食危機,自古有之,且不論清代以前。請看丁戊奇荒,雖距今未足二百年,卻重現(xiàn)先秦之易子而食,令人聞之,而兩股戰(zhàn)戰(zhàn)。
袁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科研探索幾十年,至千禧年,植神稻。唯愿此神稻遍植全球,解全球之饑餓,希冀再無人因饑餓而枉死。哺國人,而后援于他國,億萬人皆得益于袁老。袁老之化小愛為大愛,他國皆語感恩?;菁爸袊?,又施及全球。袁先生之大觀,吾深而感動。
袁先生解中國之饑荒而不止于此。解中國之饑,使天下不必為飽腹而煩勞也。故而有心思于學(xué)習(xí)報國之懷,使中國崛起,培育莘莘學(xué)子,鉆研于各方。如此,中國將無懈可擊,于各行各業(yè),各方各向,不復(fù)匱乏矣。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吾雖不曾見袁老,今心中虔誠,深懷感謝。一贊袁老解中國之饑荒;二贊袁老惠我國及他國;三贊袁老促中國之進步;四愿袁老坐稻穗之下,乘涼以觀國家之日益繁榮……
已矣乎!袁老已駕鶴西去。唯愿日后獻身農(nóng)研者,圓袁老之未圓之夢:稻穗谷粒大若花生,雜交水稻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