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晨晨,劉強麗,丁子航,夏婷婷,施建蓮,韋 瑾
(1.云南新興職業(yè)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醫(yī)科大學海源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6;3.甘肅畜牧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6)
滇黃精(Polygonatum kingianumColl.et Hem sl.)隸屬于百合科黃精屬,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1],其干燥根莖是中藥黃精的重要來源之一。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滇黃精根莖較為粗大,有效成分含量高,是黃精藥材中質(zhì)量較好的品種之一[2]。根據(jù)其形態(tài)不同,又有“大黃精”“雞頭黃精”“姜形黃精”等不同習稱[3]。云南是滇黃精的主產(chǎn)區(qū),當?shù)鼐用駥ⅫS精入藥的歷史悠久?!兜崮媳静荨贰对颇现参镏尽返戎芯悬S精藥用的記載,因此黃精是一種重要的“云藥”品種[4]。
現(xiàn)代化學及藥理作用研究表明,黃精中含有多糖、甾體皂苷、三萜皂苷、黃酮類等多種重要成分,有補氣養(yǎng)陰、健脾、潤肺、益腎之功效,還有降血糖血脂、抗輻射、抗腫瘤、抗衰老以及提高記憶能力的作用,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中廣泛應用[5-8]。此外,黃精富含淀粉、多糖及其他營養(yǎng)成分,保健功能突出,且味甜爽口,是優(yōu)良的藥食同源植物,在保健食品開發(fā)領(lǐng)域顯示出了較高的價值[9-10]。滇黃精作為藥用黃精的主要品種,產(chǎn)量及市場份額大,在當?shù)氐慕?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滇黃精長期以野生資源供應市場,隨著人們對滇黃精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野生藥材被過度采挖,導致野生黃精類群大量減少,已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常常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局面[11]。董治程[12]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滇黃精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師宗和楚雄以及大理地區(qū),野外已很難發(fā)現(xiàn)其蹤跡。目前,人工栽培的滇黃精漸漸進入市場,在云南大理、紅河、普洱、臨滄等地種植面積已具備一定規(guī)模[13]。然而,人工種植的品種來源不一,加上本種形態(tài)變異相當大[2],易與其他種混淆,因此種植品種混亂的情況常有發(fā)生,導致藥材質(zhì)量無法精準控制,而傳統(tǒng)的鑒別方式有時難以區(qū)分,極易誤用,嚴重影響用藥效果和用藥安全[14]。
DNA 分子鑒定具有分子信息量大,且不受外界因素和生物體發(fā)育階段及器官組織差異的影響,準確性高、客觀性強,可快捷、準確地進行植物分類、系統(tǒng)發(fā)育和鑒定分析。中藥材DNA 條形碼已被納入《中國藥典》(2020),為中藥材建立了“基因身份證”,可從基因?qū)用娼鉀Q中草藥與混偽品的物種識別問題。Chen 等[15]建議將ITS2 作為藥用植物標準DNA 條形碼,同時建議將ITS2 作為新的通用條形碼用于鑒定更廣泛的植物類群。楊培等[16]在黃精屬藥用植物的DNA 條形碼鑒定研究中認為,葉綠體全序列或通過葉綠體全序列篩選合適的DNA 片段可能是該屬藥用植物分子鑒定的方向。叢悅等[17]采用葉綠體基因(cpDNA)非編碼區(qū)rpl20-rps12、trnL-trnF和psbAtrnH序列探索3 種黃精的基源分子鑒定方法,認為葉綠體rpl20-rps12 片段序列更適合黃精的基源鑒定。該研究在借鑒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采用核糖體RNA(rRNA)基因轉(zhuǎn)錄區(qū)ITS2序列及cpDNA 非編碼區(qū)rpl20-rps12、trnL-trnF和psbA-trnH序列對不同來源的滇黃精進行分子鑒定,以初步了解實際流通中黃精藥材的基源,探究在滇黃精藥材資源利用過程中是否存在品種混淆的問題。
該研究從云南省多個地區(qū)的黃精種植戶手中共收集22 份滇黃精樣品,大多為根狀莖,少數(shù)帶有莖和葉片,極個別為植物全株,全株樣品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各樣品信息見表1。
表1 22 份滇黃精樣品的基本信息
1.2.1 總DNA 提取 將樣品清洗干凈并干燥,根狀莖樣品取30~50 mg,葉類樣品取約20 mg,置于DNA 提取研磨機內(nèi)將樣品打碎至粉末。隨后利用植物組織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進行總DNA 提取。用滅菌雙蒸水溶解提取的DNA,保存于-20℃冰箱待用。
1.2.2 PCR 擴增及測序 PCR 擴增體系:在無菌PCR 管中分別加入10×擴增緩沖液(含MgCl2)2.5 μL、前后引物各1 μL、原濃度dNTP 1 μL、DNA 模板1 μL、TaqDNA 聚合酶0.2 μL(5 U/μL),再加入滅菌的雙蒸水調(diào)節(jié)體積至25 μL。試驗所用的PCR擴增引物見表2,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反應條件參考他人文獻[15,17]進行設(shè)置。擴增產(chǎn)物用加有核酸染料的1%瓊脂糖凝膠進行電泳,在紫外儀下檢測顯示單一明亮條帶。PCR 產(chǎn)物純化后送至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進行測序,測序引物與擴增引物一致,如果1/3 序列為重峰時,需再用正向引物測序。
表2 PCR 擴增引物序列
1.2.3 序列處理與數(shù)據(jù)分析 將測序色譜峰圖用Bioedit 打開,檢查測序質(zhì)量,確保堿基準確性。經(jīng)Bioedit 檢查后的序列在NCBI 上進行Blast 比對,確認其近緣種類,GenBank 中獲取的序列信息詳見表3。自測序列片段和GenBank 下載的序列全部轉(zhuǎn)換為 FASTA 格式,采用muscle 對序列進行自動比對,用Bioedit 進行人工校對和編輯,采用MEGA7.0.26構(gòu)建鄰接(NJ)系統(tǒng)聚類樹。
表3 GenBank 中獲取的序列及其信息
通過DNA 提取及擴增,除去少數(shù)樣品DNA 片段測序失敗或峰形重疊無法使用,共成功獲取rpl20-rps12 片段(700~900 bp)序列7 條,trnL-trnF片段(300~400 bp)序列13 條,psbA-trnH片段(400~600 bp)序列21 條,ITS2 片段(300~400 bp)序列22 條,測序結(jié)果及序列片段長度見表4。
表4 22 份滇黃精樣品的測序結(jié)果
由于rpl20-rps12 片段、trnL-trnF片段擴增成功率較低,且從GenBank 上能獲取的參考序列不足,因此未對上述2 個DNA 片段進行進一步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將各樣品的psbA-trnH片段序列、ITS2 片段序列和GenBank 下載的相關(guān)序列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分別得到psbA-trnH、ITS2 這2 個序列的NJ 樹(圖1 和圖2)。
圖1 基于葉綠體psbA-trnH 序列的NJ 樹
圖2 基于ITS2 序列的NJ 樹
由圖1 和圖2 可知,2 個基因片段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將不同種的黃精屬植株區(qū)分開來,具有一定的物種鑒別能力,但總體來說,分辨能力并不強,分支支持率不高,尤其是ITS2序列較psbAtrnH序列鑒別能力更弱,不能明顯地從ITS2序列的NJ 樹上看出同一物種的分布趨勢。而psbA-trnH序列基本能將大多數(shù)物種區(qū)分開來,除多花黃精(P.cyrtonema)、卷葉黃精(P.cirrhifolium)分散在多個分支中,其余物種聚類較明顯,參考序列與樣品序列在NJ 樹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可初步作為物種鑒定的依據(jù)。
由 圖1 可 以 看 出, 樣 品LQL01、LQL9、LQL10、LQL16、LQL19、LQL20、LQL21 顯 示 與多花黃精聚在一起形成多個分支,而在ITS2 序列的NJ 樹中,LQL01 更傾向于與滇黃精聚在一起,LQL09、LQL16、LQL19、LQL20、LQL21 與 多 花黃精聚在一起,而LQL10 與玉竹(P.odoratum)聚為一支,LQL21 則不能明確鑒定。結(jié)合樣品植物形態(tài)的觀察,LQL09、LQL16、LQL19、LQL20 和LQL21 同多花黃精相似,均為連珠狀或結(jié)節(jié)成塊根莖,葉互生,橢圓形、卵狀披針形至矩圓狀披針形,由此可初步將上述5 個樣品鑒定為多花黃精,而LQL10 與玉竹形態(tài)特征相似,因此初步鑒定為玉竹。
樣 品LQL03、LQL13、LQL22 在psbA-trnH序列NJ 樹中較好地與輪葉黃精(P.verticillatum)聚為一支,而在ITS2 序列的NJ 樹中,LQL13、LQL22與輪葉黃精聚在一起,但LQL03 獨自為一支。根據(jù)形態(tài)特征,LQL03、LQL13、LQL22 這3 個樣品形態(tài)與輪葉黃精比較一致,根狀莖一頭粗,一頭較細,粗的一頭有短分枝,葉多為3 葉輪生,條狀披針形,植株較高,因此可鑒定為輪葉黃精。
樣 品LQL12、LQL17 在psbA-trnH序 列NJ 樹中與卷葉黃精(P.cirrhifolium)聚為一支,而在ITS2 序列NJ 樹中這2 個樣品同樣與卷葉黃精聚在一起但形成2 個分支。結(jié)合形態(tài)特征,初步鑒定這2 個樣品為卷葉黃精,形態(tài)上均呈現(xiàn)出根狀莖連珠狀,葉4~6 枚輪生,細條形至條狀披針形,先端拳卷或彎曲成鉤狀,花序輪生。
樣品LQL04、LQL05、LQL06、LQL07 在2 種NJ 樹中均聚在一起,在psbA-trnH序列NJ 樹中位置與滇黃精靠近。結(jié)合樣品本身形態(tài),根狀莖近圓柱形或近連珠狀,多枚葉片輪生,條形、條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拳卷。綜合考慮將上述4 個樣品鑒定為滇黃精。
此外,樣品LQL02、LQL08、LQL11、LQL14、LQL15 在2 個NJ 樹中位置比較模糊,但總體來說比較接近滇黃精的位置,且形態(tài)特征上支持其為滇黃精或卷葉黃精。另外,LQL01 雖然在psbA-trnH序列NJ 樹中與多花黃精聚在一起,但形態(tài)上更接近于滇黃精,需要結(jié)合更多證據(jù)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得到初步鑒定結(jié)果如表5 所示,在收集的22 份樣品中,初步判定可能為滇黃精的有11份,可能為卷葉黃精的有7 份,其中暫無法確定為滇黃精或者卷葉黃精的有5 份,鑒定為輪葉黃精的有3 份,玉竹1 份,多花黃精5 份。
表5 DNA 分子初步鑒定結(jié)果
該研究對收集自云南省不同地區(qū)的22 份滇黃精樣品進行了DNA 序列的分析,從分子水平探究了實際流通中黃精藥材的基源。結(jié)果表明,收集的22 份樣品都屬于黃精屬植物,其中大部分基源是準確的,有11 份初步判斷或者推測可能是真正的滇黃精,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可能是與其形態(tài)較為相似的如多花黃精、輪葉黃精、卷葉黃精或玉竹等種類。由此可見,云南省目前各地種植的滇黃精存在一定量的混淆品,這些混淆品也可以作為黃精藥用,但藥效、成分都與滇黃精有所區(qū)別,如果混用將影響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這些混淆品藥用部位形態(tài)與滇黃精基本相似,均為不規(guī)則塊狀或連珠狀,但通過進一步觀察植株形態(tài)可發(fā)現(xiàn),它們的地上部分還是有所差別的。例如多花黃精,其根莖雖與黃精形似,但植物葉片生長方式為對生,而滇黃精的葉片為輪生,其次植株高度、花的形態(tài)、葉片形態(tài)也均有差別。因此,如果僅以根莖部位作為辨認藥材的依據(jù),很容易與其相似植物混淆。其次,有些混淆品與滇黃精在植株整體形態(tài)上確實很難區(qū)分,如卷葉黃精,無論葉的形態(tài)還是根莖均與滇黃精極為相似,從形態(tài)上很難辨別,這無疑增加了準確使用黃精藥材的難度。另外,根據(jù)筆者的調(diào)研采訪,發(fā)現(xiàn)大多種植戶對于自家種植的滇黃精的基源并不十分清楚,這是導致滇黃精種植基源模糊的重要原因。
《中國藥典》中標明,藥材黃精來自于黃精屬植物滇黃精、黃精或多花黃精的干燥根莖,按形狀不同,習稱“大黃精”“雞頭黃精”“姜形黃精”。但這些習稱分別代表何種黃精物種并沒有明確區(qū)分,可見黃精藥材包括滇黃精等植物,由于形態(tài)多變,依據(jù)傳統(tǒng)的方法無法準確鑒定。因此,有必要找尋更方便有效的基源鑒別方式,如DNA 分子鑒定。目前,基于ITS 序列的植物類藥材DNA 條形碼鑒定體系已經(jīng)初步建立,但該研究顯示,以ITS序列構(gòu)建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對于鑒定黃精屬植物依然存在困難,ITS2 序列無法高效地將不同種的黃精屬植物辨別開來,而葉綠體基因psbA-trnH序列分辨效果相對較好,可初步將其作為黃精屬藥材分子鑒定的片段使用。然而,對于根莖類藥材,市場上多見為干燥藥材或者中藥飲片及粉末,DNA 破壞嚴重,提取困難,加上葉綠體基因片段提取技術(shù)要求高,難以廣泛推廣使用。該研究嘗試用不同的引物序列(rpl20-rps12、trnLtrnF、psbA-trnH、ITS2)來擴增黃精的DNA,從而獲取不同的片段進行聚類分析,初步探索了分子鑒定在滇黃精基源鑒別上的應用效果。筆者認為DNA分子鑒定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作為黃精類藥材基源鑒定的依據(jù),但該技術(shù)仍需進一步完善和驗證。
因時間和條件限制,該研究所采集的樣品數(shù)量有限,只對云南省內(nèi)的滇黃精進行了取樣,樣品含量不夠充足;另外,該研究僅限于常用的幾個DNA片段的分析,未能綜合顯微結(jié)構(gòu)、化學成分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較為局限。但初步的結(jié)果表明,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對物種進行分子鑒定的確是一種較簡便、可靠的方法,在中藥鑒定、中藥材質(zhì)量控制上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