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
中船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3
高鐵軌道應注重重點地段的質量控制,針對軌道變形情況展開測量,降低誘發(fā)因素對軌道變形的影響,保證軌道變形情況的控制效果。軌道變形測量需要對誤差進行控制,合理對測量方法進行使用,降低測量過程中存在的阻礙因素,形成完善的軌道變形測量環(huán)境。軌道變形屬于軌道質量控制常見問題,需要注重相關檢測標準的應用,提高軌道變形的檢測水平。
高鐵重點地段存在軌道變形的風險,需要明確軌道變形的誘發(fā)因素,提高軌道變形測量的針對性,保證列車能夠在軌道上平穩(wěn)運行。軌道變形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地面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沉,使得軌道與地面存在縫隙,在高鐵重力作用下,軌道的損耗將會增加,并且會引起向下彎曲變形,導致高鐵行駛過程中存在顛簸感。地質結構是引起軌道變形的關鍵因素,將會影響到高鐵運行的穩(wěn)定性,需要明確地質結構的控制條件,降低軌道發(fā)生變形的風險。高鐵長期運行環(huán)境下,軌道的損耗情況將會增加,并且對地表承載力造成破壞,成為軌道變形的誘發(fā)因素。軌道變形將會增加高鐵運行的風險,需要對重點地段采取監(jiān)測措施,做好軌道變形的評估工作,避免軌道處理過程中發(fā)生問題,保障高鐵軌道建設能夠符合安全規(guī)定,提高變形檢測的測量評估水平[1]。
軌道變形測量需要對地面控制點進行選擇,根據施工放樣情況選擇控制點,對地面測量環(huán)境進行把控,確保地面控制點檢測的嚴格性。地面控制點選擇應在開闊的位置,地面高度角15°以內不能存在遮擋,否則將會影響到對控制點的識別,無法將控制點集中在有效區(qū)域。地面控制點測量運用到GPS技術,按照《高速鐵路工程測量規(guī)范》(TB10601-2009)標準展開測量,需要做好測量精度方面的控制,測量環(huán)境應遠離無線電,距離不能低于200m,形成良好的測量環(huán)境。地面控制點檢測需要注重基線邊的控制,一般不能低于300m,邊長過短不利于精度的把控,將會影響到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控制點測量需要設置加密編號,便于沿著軌道方向對地面點進行描述,通過連續(xù)編號采取分段測量的方式,有助于軌道地段局部變形的判斷。
軌道線形測量可確定軌道的變形情況,對軌道當前狀態(tài)進行評估,獲得軌道的質量信息。軌道線形測量采用車載全站儀、GNSS軌道測量儀等測量工具,對軌道的線形進行連續(xù)測量,具有較高的軌道測量效率,滿足高精度的測量條件。實際上,軌道線形測量注重多種設備的結合,全站儀與導軌測量聯(lián)合使用,使測量條件更加完善,確保導軌測量方法的有效性。軌道線形測量示意圖如圖1所示,軌道測量過程中選擇4對控制點,車載全站儀慣導型導軌測量儀完成線形測量,確定軌道的拱度和沉降情況,保證導軌測量工作能夠有序開展。軌道線形測量設站間距通常在60-100m之間,采取段距離分布的測量方式,提高軌道測量的規(guī)范性,并且需要對站點誤差進行控制,其中橫向、縱向、高程誤差不能超過1mm,方向角誤差不能超過2″,確保軌道具有良好的線形,提高對軌道精度的控制水平[2]。
軌道變形將會引起線路紅線的變化,通過中線偏差可判斷軌道的變形情況,為軌道偏差的調整提供依據。對于存在彎度的軌道,隨著高鐵行駛過程的累積,軌道將會向外側彎曲,導致線路中線向軌道外側偏移。線路中線是診斷軌道變形的有效措施之一,可結合中線情況對軌道進行調整,發(fā)揮出軌道測量的作用。線路中線偏移是軌道變形判斷的基準條件,需要注重基準線的選取,以軌道的設計中線位置為依據,確保軌道測量過程能夠發(fā)揮作用,實現對線路中線的合理運用。軌道實際中線的確定通常采用描點法,若軌道為直道,可在軌道一側作垂線尋找軌道的中心點,將多組對應點連接形成中線;若軌道為彎道,可在外側軌道作一條法線,通過法線及另一側軌道確定中心點,接著由多組對應點確定中線位置。
軌道變形可通過幾何狀態(tài)進行判斷,變形后將會影響到軌道的平順性,導致區(qū)段內軌道質量下降,需要做好軌道的處理工作,結合軌道幾何特征展開分析,確定軌道平順性所處條件。軌道平順性可采用質量指數進行衡量,確定不同區(qū)段軌道的特征情況。軌道質量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為200m區(qū)段內各項平順性指標;為單項幾何不平順性指標均值;σj為單項幾何不平順性指標標準差;i取值為1,2,…,n;j取值為1,2,…,7。通過這種方式,可對軌道的線形特征進行量化,提高軌道線形評估的精準性。軌道不平順性評估可確定軌道的變形情況,評測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通常每200m作為一個測量分段,圍繞軌道不平順性進行評估。其中,不平順性指標越大,說明軌道的變形情況越嚴重,易于對軌道變形特征進行判斷[3]。
測量精準評定是實現軌道精準測量的關鍵,需要借助三維空間坐標進行精度上的評估,滿足測量精度的評定要求。軌道變形測量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其中,采用檢測儀器得到的測量結果為直接測量,自動對軌道的測量數據進行記錄,減少軌道變形測量環(huán)節(jié)的中間過程;間接測量需要對軌道數據進行采集,采用數學方法得出測量結果,注重評估過程的具體實現,便于針對測量評估環(huán)節(jié)展開設計。無論采用何種軌道變形測量方式,均需要對測量精度進行控制,將偏差影響控制在較低水平,使測量精度控制能夠發(fā)揮作用。由于軌道變形測量基于空間坐標進行,需要注重水平與垂直方向的誤差分析,需要對誤差情況進行嚴格評定,如垂直沉降測量誤差不能超過1.0mm、水平位移測量誤差不能超過1.5mm,做好測量環(huán)節(jié)的偏差控制,提高變形測量評估的精度控制效果。
滬蓉快速鐵路通道六安~獨山區(qū)間,全長2065.74m。采用32m及跨度24m跨度雙線混凝土簡支梁,混凝土圓端實體橋墩,基礎為樁基礎。該工程采用車載全站儀、GNSS軌道測量儀對軌道變形情況進行評估,每200m作為一個測量路段,對軌道變形情況進行全面檢測,配出軌道工程中存在的變形風險,保障高鐵能夠在軌道上穩(wěn)定行駛,基于軌道變形隱患進行防范,使高鐵軌道質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軌道線形決定著列車的運行質量,需要對線形進行檢測和復驗,通過全站儀、GNSS對軌道線形進行檢測,明確軌道線形的控制條件。軌道線型檢測對重點地段進行了劃分,采取具有針對的檢測措施,提高對重點地段軌道變形的防范作用,對變形測量數據進行嚴格把關。軌道線形檢測需要把控數據的質量,結合測量數據進行集成評估,對軌道變形數據進行瀏覽,注重軌道變形檢測成果的展示,便于對軌道變形情況進行處理。軌道線形數據應輸入到監(jiān)測系統(tǒng)中,用于對軌道數據進行綜合處理,提高對軌道數據的處理效率,便于對軌道變形情況進行總結,實現軌道變形信息的匯總。軌道變形監(jiān)測系統(tǒng)結構如圖2所示,實現重點地段軌道數據采集、分析、監(jiān)控全過程,軌道變形數據匯總將更加集成化,將全站儀、GNSS與監(jiān)測系統(tǒng)建立連接,使軌道線形監(jiān)測更具有可靠性。軌道線型檢測注重多點預測,構建穩(wěn)定性較強的數據檢測條件,結合指標限定條件對軌道變形情況進行預警,便于對軌道變形情況進行監(jiān)測,實現軌道變形情況的整體把控[4]。軌道線形檢測能夠形成多方面的預警,將軌道信息錄入到監(jiān)測系統(tǒng)中,在檢測方法上將更具有全面性,提高軌道變形信息的處理效率,全面提高軌道變形的控制能力,基于軌道的整體情況進行考量,提高軌道線形檢測的智能化水平。
測量精度校驗在軌道變形分析中具有必要性,需要滿足軌道變形的精度控制條件,確保變形檢測誤差的可控性。軌道檢測應注重橫向偏差及縱向偏差的控制,關注軌道線形變化的累積情況,將偏差維持在1.0mm范圍內,防止產生較大的偏差變化量。測量精度校驗主要分為兩種方法:第一,對重點地段鐵軌變形情況進行多次測量,通過取平均值的方式降低誤差,直至精度控制到達1.0mm標準。第二,采用上下行測量方法,沿著相反方向對誤差進行校驗,將上下行誤差作用于相同地段,取上下行測量的均值提高變形測量精度。通過測量精度校驗能夠改善軌道的測量質量,提高軌道精度的控制效果,降低偶然因素對軌道測量結果的影響。精度校驗可明顯改善測量質量,確保測量結果接近于實際情況,為軌道線形調整提供數據支持,提高軌道偏差控制的標準化水平。
通過平順性分析可對軌道質量進行衡量,對軌道的質量指數進行判斷,滿足軌道質量分析的控制要求。軌道平順性指標受到高鐵時速的影響,本工程高鐵設計時速為160km/h,結合T200軌道不平順質量指標TQI管理值標準要求,軌道質量指數應控制在11mm以內,保障軌道具有良好的平順性。以某路段上下行軌道檢測為例,上行檢測TQI值為5.98mm<11mm,下行檢測TQI值為6.08mm<11mm,說明該段軌道的平順性滿足指標要求。軌道平順性分析在變形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改善軌道質量的控制條件,提供軌道質量控制的量化依據,可作為軌道線形改善的判斷依據,保障高鐵軌道具有良好的線形狀態(tài)。
本工程中,軌道平順性采用主動控制方法,針對軌道不平順情況進行防范,保證軌道能夠保持平順狀態(tài)。平順控制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材料自身的影響,確保材質潔凈、強度匹配,做好軌道鋼材的選擇工作,防止材料自身的出現問題。鋼軌尺寸精度采用水平、垂直復合校驗的方式,通過激光測量、計算機在線分析進行調整,采用具有先進性的檢測技術,使不平順性能夠得到精準識別。平順性良好的鋼軌可降低對輪軸的沖擊作用,保證軌道能夠與高鐵相契合,使平順性能夠得到充分考量,降低平順性指標的綜合影響。平順性控制需要注重核心要素的掌控,主要包含以下控制參數:
第一,軌距。對軌頂面下16mm點間距離進行檢測,判斷同一軌道橫截面內左右鋼軌之間的最短距離,確定軌距的變化率情況,使軌距控制能夠發(fā)揮顯著作用,對軌道平順性變化進行控制。第二,軌向。通常分為左右軌向兩種,需要控制好方形上的偏差,從正反兩個方向進行分析,確定空間方向上的范圍情況,實現從軌道方向上的誤差校正。第三,高低。軌道垂直方向上具有高低之分,在偏差較大的情況下,將會造成不平順性的增加,在空間上則表現出軌道的不連續(xù)性,導致偏差控制無法滿足要求。第四,水平。同一軌道橫截面需要處于同一水平面上,理論上不能產生高度差,保證軌道橫截面能夠穩(wěn)定銜接,基于橫截面控制對軌道平順性進行考量。第五,三角坑。三角坑是影響平順性的重要因素,檢測間隔5m的相鄰矢高差情況,若超過超過設計矢高差的2mm,則認為軌道處于不平順狀態(tài)。
綜上所述,軌道變形是實現高鐵安全營運的關鍵,需要對測量方法引起重視,合理對測量方法進行使用,實現全站儀、GNSS的有效運用,并且與軌道變形監(jiān)測系統(tǒng)結合起來,實現軌道變形數據的集成化處理。軌道變形測量注重對精度的控制,將測量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對軌道線形狀態(tài)進行檢驗,為高鐵的安全運營提供技術支持,進而促進鐵路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