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東
2023年9月10日,利比亞東部城市德爾納因颶風“丹尼爾”受災嚴重,大片地區(qū)被洪水淹沒。
9月10日,颶風“丹尼爾”在利比亞東部地中海沿岸登陸并引發(fā)洪水,德爾納、貝達、舍哈特等地人員傷亡慘重,財產(chǎn)損失巨大。其中,德爾納市受災最為嚴重,該市的1/4被洪水淹沒,遇難和失蹤人數(shù)超兩萬,而該市總人口僅約為九萬人。據(jù)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評估,整個災區(qū)70%的基礎設施都已被損毀。
颶風襲擊無疑是天災,但自2011年以來利比亞深陷國家機構分裂、政治內斗反復的惡性循環(huán)中,導致此次天災遇上了政府未能及時預警、大壩年久失修、災后救援缺乏協(xié)調等“人禍”,因而傷亡慘重。聯(lián)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認為,此次利比亞受災的大部分傷亡本可避免,但該國長期的政治不穩(wěn)定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梢哉f,權力斗爭對社會治理的忽視與對國家資源的爭奪對利比亞戰(zhàn)后重建進程而言,不啻為另一場更加嚴重的政治災難。
利比亞內部的權力斗爭在此次救災過程中若隱若現(xiàn)。一方面,該國自2014年起出現(xiàn)的東、西兩個政府之間仍互不信任。位于東部的國民代表大會要求國際組織在救援過程中不得與其政敵西部政府合作;西部政府則要求總統(tǒng)委員會和檢察機關徹查天災背后的人為因素,尤其是要追究艾布曼蘇爾和比拉迪這兩座大壩因年久失修崩潰導致德爾納被淹的責任方。另一方面,德爾納民眾開始表達對東部政府及控制東部地區(qū)的軍閥哈夫塔爾的不滿。9月18日,德爾納爆發(fā)針對市政府和東部政府的大規(guī)模抗議示威,憤怒的示威者甚至沖進市長住宅內縱火。有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的抗議浪潮有可能發(fā)展成為更大規(guī)模的反政府騷亂。
德爾納兩座大壩遇洪崩潰是導致該市受災如此嚴重的直接原因之一,這凸顯出當前利比亞社會治理的嚴重缺失。事實上,這兩座大壩早在1998年就被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裂縫。2007年,卡扎菲政府委托一家土耳其公司進行修復,但修復工程隨著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而陷入停滯。此后,雖然歷屆過渡中央政府每年都會撥出預算修復大壩,但一直沒有采取實際行動。利比亞工程師在2022年11月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曾發(fā)出警告,若當局再不主動維護這兩座大壩,德爾納恐將面臨災難。然而,盡管早有相關預警,政府仍未在此次颶風襲擊前采取行動修復大壩。
此次颶風災難所揭示的利比亞社會治理問題僅是冰山一角。2011年后,利比亞的國家政治和社會都陷入碎片化,該國政局發(fā)展的最突出特點是國家機構和領土的分裂,與在此基礎上各地勢力的排他性地方治理。從國家機構方面看,東西兩個政府雖都具有一定合法性,但卻不具有足夠合法性。目前西部由德貝巴領導的民族團結政府的合法性主要來自國際社會的承認,而東部的國家機構則是2014年由大選產(chǎn)生并被迫遷至東部辦公的國民代表大會。從領土方面看,東部政府占有包括東部、中部、南部甚至部分西部地區(qū)在內的廣大區(qū)域,西部政府占有的領土則集中在西北部。但是,利比亞政治和社會的碎片化程度在實際上遠超“東西二分”框架。各部落之間、各城鎮(zhèn)之間、阿拉伯人和少數(shù)族群之間,乃至武裝團體之間都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分歧與矛盾。同時,各城市和部落內部也因意識形態(tài)、政治取向等分歧分裂出眾多派系。
國家機構分裂導致的中央權威缺位,使利比亞難以推行有效社會治理。目前,該國有限的社會治理大多由地方行為體承擔,但這些行為體的首要考慮往往是從“戰(zhàn)時經(jīng)濟”中獲益,從而加強自身實力。同時,部落和城鎮(zhèn)等地方行為體提供的社會治理也不具有包容性,會加劇各地方勢力間的競爭,如不同勢力對走私線路與能夠進行非法交易的邊境管轄權的爭奪等,這些競爭往往以暴力形式進行,給當?shù)孛癖娦睦韼黼y以彌合的裂痕。
與此同時,此次颶風天災再一次激發(fā)利比亞民眾對國家財政預算使用情況的關注。9月18日,德爾納民眾在舉行抗議示威活動時明確要求市議會調查東部政府分配給該市的預算情況。實際上,財政預算在社會治理等方面缺失的本質原因在于利比亞眾多政治勢力對國家資源的爭奪,極大地干擾了預算資金的正常走向。而各方勢力在分享國家權力與資源方面的巨大分歧也是造成利比亞國內沖突長期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控制剩余經(jīng)濟機會對各方勢力的生存至關重要,這也意味著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將在最大程度上被壓縮,資金會被用以購買武器、擴充武裝人員,而不是維修大壩、新建公路。
在國家層面,各方政治勢力主要爭奪對石油收入的控制權。部分政治勢力對石油生產(chǎn)、運輸?shù)仍O施進行物理占有,將其政治化和武器化,以獲取金融和政治利益。利比亞大部分油田和出口港位于哈夫塔爾控制的東部,哈夫塔爾成立了平行的國家石油公司和央行,企圖直接從東部出口石油,但由于聯(lián)合國禁運令,利比亞石油只能從西部的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出售,石油收入也轉入利比亞中央銀行。因此,東西政府、國家石油公司、央行等國家機構在石油資源分配的問題上既尖銳對立,也相互依存。雙方都通過將石油收入分配給支持自己的武裝團體來維持自身權力基礎。
在地方層面,各方政治勢力爭奪的主要目標是能夠帶來收益的各類合法和非法貿易活動資源。2011年后,利比亞變成“民兵王國”,各類武裝團體在缺乏中央權威的真空環(huán)境中發(fā)展壯大,歷屆過渡中央政府都要花費巨額石油收入籠絡這些勢力,雙方形成了與卡扎菲時代并無本質區(qū)別的“庇護體系”。在缺乏投資且正規(guī)經(jīng)濟幾近崩潰的情況下,走私等利潤豐厚的非法貿易已成各方勢力維持在當?shù)睾戏ㄐ院驼斡绊懥Φ年P鍵。例如,在利比亞東南部內陸城市庫夫拉,長期被邊緣化的圖布人在2011年后迅速卷土重來,他們如今已成為從非洲之角偷渡移民到歐洲的產(chǎn)業(yè)鏈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
此次颶風災害再次凸顯利比亞亟需加快戰(zhàn)后重建和國家機構統(tǒng)一進程。但利比亞的國家權力如今已分散到有實力的武裝團體領導人、依托城市或部落資源支持的政治領導人,及掌握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等對國家經(jīng)濟命脈十分重要的資源的技術官僚領導人手中,該國的和平統(tǒng)一最終或許有賴于這些實權派的相互妥協(x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