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云
1000多年前,西晉文學家潘岳在《家風詩》中寫的“義方既訓,家道穎穎”,是有關尊崇“家文化”、恪守祖訓、保持良好家風的名言。中國的“家文化”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家庭和家族的延續(xù),道德能夠傳承十代以上,耕讀次之,而因財富富貴不過三代而已。無論是《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還是《曾國藩家書》,都傳達出培養(yǎng)子孫后代的品德的重要性。簡言之,“良好的家教家風使人向上向善,終將使國家進步。
請閱讀下文,思考文后的問題。
近日讀一篇散文,其中有一段描寫耐人尋味。在幼兒園的綠地旁,稚嫩的孩子指著兩棵茂盛程度有別的桃樹,感到疑惑:“為什么兩棵樹長得不一樣呢?”老師略作思考,以“它們的根須長得不同”進行解答,繼而闡釋了“樹靠根長,根深葉茂”的植物學知識??此坪唵蔚墓适?,蘊含著深刻的育人哲理。
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培養(yǎng)與孩子成長之間,何嘗不是根與葉的關系。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端,關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家庭的幸福安寧,也關乎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進步、社會的穩(wěn)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p>
回溯歷史,中華民族的家教文化源遠流長??鬃油ビ枴安粚W禮,無以立”,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岳母”刺字激勵兒子精忠報國,朱子家訓“恒念物力維艱”……生動的家訓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印證著言傳身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承載著祖輩對后代的期望,豐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從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長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們更加認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孩子。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紀錄片《守望家風》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沙坡頭區(qū)南長灘村的拓氏家族,互幫互助,興教育才,詩書傳家,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整個家族培養(yǎng)出200多名大學生,更有勞動模范、三八紅旗手等。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事實證明,良好的家教、家風使人向上向善,是家業(yè)興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會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社會風氣才有好的基礎。事實上,家庭、家教、家風三者有機統(tǒng)一、緊密關聯(lián)。家庭和睦,社會才能和諧;家教良好,未來才有希望;家風純正,社風才會充滿正能量。“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眾^進新征程,秉持家國情懷的赤子之心,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每個家庭前進的腳步,終將使國家進步。
始終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時時處處給孩子做榜樣,用正確的行動、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方法教育引導孩子,就能更好地助力祖國的花朵向陽生長、絢麗綻放。
(選自人民網(wǎng),有刪改)
【讀后思考】
1.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2.文章開頭的小故事起到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