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嬋娟
“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xì)語人不聞,北風(fēng)吹裙帶。”“大歷十才子”之一的李端用無限溫柔的筆觸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個亭亭少女與美好月色的邂逅。
不期而至的新月,清輝如洗,銀光皎潔,少女走下臺階去虔誠祭拜,語聲低微。她向明月祝禱著什么呢?沒有人聽清楚她說了什么,只有清冷庭院里停了又起的北風(fēng),一遍遍吹動她盈盈纖柔的裙帶。
李端無需跟我們言明那拜月的女子生得如何,因為只要讀過他的詩,我們便都會知道她的純和真、美和愛。少女純潔的心事,在那北風(fēng)漸起的清冷庭院,在那脈脈的月光之中,美麗了一千多年。
在我國,拜月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xí)俗。
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代。這將秋季時令習(xí)俗綜合體現(xiàn)于一身的節(jié)日,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從祭月開始,在時間的長河里,漸漸演化為賞月、頌月等活動。在中秋節(jié)里,人們以月圓預(yù)兆人之團(tuán)圓,以此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也在明月里祈盼豐收和幸福。
自古以來,人們便有在中秋之夜拜祭月神的習(xí)俗,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然后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從古至今,那些在香案前拜月的女子,定是懷揣著貌似嫦娥、目如皓月的美好愿望。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蹦暧椎乃囟ㄔ谥星锕?jié)的宴席上疑惑地凝望過這個漂亮的“白玉盤子”。“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年幼時的中秋節(jié)是月餅的甜香,是花燈的絢爛,是玉兔搗藥和吳剛伐桂的傳說。
剛識字時候的中秋節(jié),家里的老祖母會教她讀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節(jié)日是闔家團(tuán)圓,是笑語喧嘩,是安寧,是溫馨,是成長,是故鄉(xiāng)。
后來,她長大了,年年中秋,年年拜月,裊裊青煙將她的少女心事傳遞給天上的明月。她想著此時彼時,她與某個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再后來,她學(xué)會牧之的詩句,如水晶一般的清和冷。詩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蹦菚r的中秋節(jié)是十里桂香的悠遠(yuǎn),是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相思,是無言的孤寂與幽怨。
她誦讀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時,陪她拜過月的老祖母已經(jīng)不在了,李白千里畫卷一般的句子徐徐展開,寫著:“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边@中秋節(jié)是追思,是感懷,是從長安遠(yuǎn)到邊關(guān)的千里霜色,是溫柔,是浩大,是她和所有心有所愛之人的滾燙熱淚。
東坡先生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边@輪明月寄托著她的所有,那白月光照耀她,撫慰她,陪伴她,也懂得她。
她善良,美麗,聰慧,五千年的東方文明涵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溫婉動人的中國女性,她們娟娟一如明月,隱忍包容如一輪明月。
后來,我們知道月亮上面沒有神明。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里,天地悠悠,如果沒有明月,誰能夠承載我們?nèi)绱硕嗟拿利惡蛺?、眼淚和悲哀。
越過千年的滄桑,撥散千年的塵埃,那盈盈拜月的女子,如同用靈魂和我們共鳴,說今晚月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