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言小說在英語世界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葛浩文作為莫言小說英譯的翻譯大家,無疑是當之無愧的代表。他以追求忠實、關注讀者和創(chuàng)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譯觀為基礎,采用了一系列策略來確保莫言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效果。本文以文化翻譯視角下莫言小說英譯分析為主題,旨在探討葛浩文對莫言作品的英譯,并從文化翻譯理論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研究葛浩文的翻譯策略,包括尊重讀者、嚴謹翻譯和考慮差異性等方面,探索如何在英譯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莫言小說的文化內(nèi)涵。
【關鍵詞】文化翻譯視角下;莫言小說;英譯分析
【中圖分類號】H15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36-011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35
基金項目:2018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課題“莫言小說翻譯中的文化適應與文化認同研究”(編號:18YBA241);2020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副文本視域下葛浩文英譯莫言小說研究”(編號:社科聯(lián)課題2020[558號])。
莫言作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說深受國內(nèi)外讀者的喜愛。然而,將莫言的小說譯成英文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需要翻譯者在跨文化傳播中處理好文化差異。以下將以文化翻譯視角出發(fā),通過分析葛浩文對莫言小說的英譯,探討在翻譯過程中如何準確傳達莫言小說的文化內(nèi)涵。
一、葛浩文與莫言作品英譯
莫言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春夜雨霏霏》一書成名以來,憑著不屈不撓的創(chuàng)作天賦和不屈不撓的毅力,先后創(chuàng)作了《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國》《生死疲勞》等一系列知名小說,被公認為是當今最負盛名的一位作家[1]。莫言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其知名度進一步提高,成為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舉世聞名的一位。由于莫言在國際上的影響,他的著作已被譯為數(shù)十種文字,并得到了廣泛的出版發(fā)行。
莫言作品的翻譯中,以英語為最,從1988年開始,他的很多著作都已被譯為英語。但是,在“莫言熱”持續(xù)升溫的背景下,莫言作品的英譯界也有不少人參與其中,但大多只限于語言層次的翻譯,過分強調(diào)“對等”的翻譯,而忽略了文化因素的傳達,也就造成了莫言在英語世界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接受。換言之,雖然莫言的作品在國際上廣受關注和翻譯出版,但由于翻譯工作更多地側(cè)重于語言層面,未能充分傳遞其中的文化要素,因此在英語世界并沒有取得很好的反響。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眾多莫言作品英譯者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譽為深諳“文化翻譯”之道的大翻譯家,自從1993年開始翻譯《紅高粱家族》以來,葛浩文翻譯了莫言的許多作品,如《天堂蒜薹之歌》《酒國》《檀香刑》《四十一炮》等[2]。葛浩文在莫言作品的英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被學術界稱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推手’”“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開花結(jié)果的‘接生婆’”等[3]。葛浩文對莫言的譯著最大的成就就是他能夠?qū)⒃鞯奶卣鞅M可能地展現(xiàn)給英語國家的讀者,同時又保持了強烈的本土文化特色。在葛浩文對莫言作品的翻譯過程中,他十分重視對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并對其進行了精辟的譯解,把中國獨特的文化觀念與思想方法帶到了“英語世界”。
總的來說,葛浩文的翻譯工作為莫言作品在國際上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并為中國文學的“走出去”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思考。他的翻譯成就不僅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也贏得了莫言本人的贊賞,為中西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橋梁。
二、文化翻譯理論概析
文化翻譯是一種重要的翻譯理論和實踐,旨在通過傳遞源語言文化特征和意義,使目標語讀者能夠理解并感受到原作品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在莫言小說的英譯中,應用文化翻譯理論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和傳遞原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一)對等性與不對等性
文化翻譯理論認為,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著對等性與不對等性的關系。對于有些文化元素,可以在目標語言中找到相似的對應,從而達到對等的效果;而對于其他文化元素,則可能無法完全對等,需要通過其他翻譯策略進行轉(zhuǎn)譯。
文化翻譯理論包括功能對等理論、再現(xiàn)理論和文化轉(zhuǎn)換理論等。功能對等理論強調(diào)在翻譯過程中要保持與原文相同的功能效果,即目標語文本(TT)要達到與源語文本(ST)相似的目的和效果。在莫言小說的英譯中,翻譯者需要通過準確的語言表達恰當?shù)奈幕忉?,使目標讀者能夠體驗到與原文相似的情感和思想[4]。
(二)文化契約
文化翻譯理論提出了“文化契約”的概念,指翻譯作品所依據(jù)的共享文化認知和理解。通過建立文化契約,翻譯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傳達原作品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翻譯者應盡可能忠實于原文,以再現(xiàn)原作的風格和特點。
在莫言小說的英譯中,翻譯者葛浩文注重保留原作的語言特色和風格,同時適應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需求,使譯文能夠忠實地再現(xiàn)原作的魅力。
(三)同化與異化
文化翻譯的兩種基本策略分別是同化和異化。同化指翻譯將源語文化元素調(diào)整為目標語文化的方式,以更好地適應目標語讀者。異化則是保留源語文化元素的方式,使目標語讀者能夠感受到原作品所具有的獨特文化內(nèi)涵。
(四)文化概念與意義傳遞
文化翻譯強調(diào)文化概念和意義的傳遞,而非單純的詞語轉(zhuǎn)換。這需要依靠翻譯者對兩種文化的深入了解,并具備跨文化溝通的能力。通過適當運用文化翻譯策略,翻譯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傳達原作品中的文化內(nèi)涵。文化轉(zhuǎn)換理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的過程,翻譯者需要將源語文化轉(zhuǎn)化為目標語文化,使讀者能夠理解和接受文化差異。在莫言小說的英譯中,葛浩文注重傳達莫言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通過適當?shù)慕忉尯妥⑨專瑢⒅袊赜械奈幕拍詈退季S方式傳遞給英語讀者[5]。
綜上,文化翻譯理論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框架和方法,可應用于莫言小說的英譯中。通過適當運用文化翻譯理論,翻譯者可以更好地傳達原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提高莫言作品在英語世界的接受度,并使作品更加受國際讀者喜愛。
三、葛浩文翻譯莫言小說的文化策略
葛浩文是翻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代宗師,他雖不?!捌珢邸币环N翻譯理論或理念,但在其翻譯實踐中,卻始終堅持著“文化翻譯”這一理念。他在《華盛頓郵報》上寫道:“翻譯是一種背叛,是一種重寫,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但最重要的是‘忠實’?!备鸷莆膹倪@一角度出發(fā),在很大程度上同意了蘇珊·巴斯內(nèi)特和其他一些學者關于文化翻譯的觀點。他所說的“背叛”與“重寫”,其實都是建立在文化移位與融合基礎上的“改寫”,并強調(diào)譯文應以“忠實”為原則,盡可能地再現(xiàn)語言、情感與語調(diào),其文化功能在內(nèi)涵和外延上都是等效的。
(一)尊重讀者,彰顯主體性
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來看,莫言小說的翻譯都體現(xiàn)了葛浩文作為一個譯者的主體地位。
葛浩文在讀書的時候,就已經(jīng)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在研究后“選擇”了風格和影響力都很強的莫言,這是一種“明智之舉”。葛浩文在中國文化、漢語、中國文學、莫言等方面的見解,使他可以長期地堅持進行莫言作品的譯著,而長期的譯著正是譯者自己的意志表現(xiàn)。
在微觀層面上,葛浩文在其翻譯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對中國和英語世界文化的深入了解,使得譯本煥發(fā)出獨特的人格光輝,而他的譯本則是他的一次嘗試。
葛浩文在《檀香刑》中對一些帶有中國本土文化色彩的詞語如“爹爹”和“公爹”的翻譯時,并沒有遵循英語文化思維,將這些詞語譯成“dieh”和“gongdieh”,而是將它們譯成了“father”和“father-in-law”?!都t高粱家族》中高密東北鄉(xiāng)特色物品“炕”的譯文,用“kang”代替“bed”。他將《酒國》中的“李一斗”一詞改成了“Li Yidou——One Pint Li”,這一點可謂妙到極點。這個“畫龍點睛”的譯法,既有與其他“正統(tǒng)”英文語言不同的美感,又有中國文化的特點,對中國文化在國外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葛浩文做得很周到,在每一本書的末尾,都會附帶一份英文名字的對照表格,以免被讀者“誤讀”或者使讀者“難懂”。
(二)嚴謹翻譯,化解“悖論”
葛浩文作為莫言小說的翻譯家,采用了一系列嚴謹?shù)姆g策略來應對文化傳遞的悖論。他致力于讓莫言的作品在英語世界得到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常常會產(chǎn)生“可譯性”和“不可譯性”的沖突,我們稱之為“翻譯悖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必須尋找出一種能夠使文化信息正確傳達的方法。在對莫言的翻譯過程中,葛浩文運用了他的文化智慧,對其進行了精辟的解構(gòu),從而達到了一個“悖論”的目的。
《紅高粱》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給葛浩文的翻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像“三寸金蓮”“黃泉”這樣的詞語,中國人聽得懂,但英語國家的人聽不懂,因為他們不懂中國文化。
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葛浩文注重準確傳達原作品的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他通過深入研究莫言的背景、歷史語境以及作品所承載的文化元素,確保翻譯的準確性。他關注細節(jié),努力避免偏差或模糊的譯文,并盡可能找到最合適的詞語和表達方式。
其次,葛浩文避免刻意追求對等翻譯而忽視文化因素的傳遞。他明白在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著不可完全對等的情況。因此,他靈活運用同化與異化的策略,根據(jù)具體語境和需要,在與目標語讀者相似的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轉(zhuǎn)譯,同時強調(diào)原作品的獨特性和文化氛圍。
此外,葛浩文盡量避免過度解釋和簡化。他尊重原作品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盡可能保留原著中的隱喻、象征和文化隱含。他在翻譯過程中注重平衡,既要滿足英語讀者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需求,又要不失去譯作的藝術性和張力。
最后,葛浩文深入了解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并將其納入翻譯考慮范圍。他意識到文化交流是雙向的,需要翻譯作品能夠在目標語讀者中產(chǎn)生共鳴和理解。因此,他注重傾聽目標語讀者的反饋和意見,并在翻譯中注入適應目標文化的元素,以增加接受度。
在翻譯的時候,如果把“tiny shoes”或者“hell”翻譯成沒有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話,那么,原文就會失去意義。葛浩文是個嚴格的翻譯家,他將其翻譯為“Yellow Springs”或“three-inch golden lotuses”。這樣既能保證原文在形式上的對等,又能引起英語國家的讀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當然,許多矛盾都是建立在對原著有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例如葛浩文在了解到《紅高粱》中的羅漢是如何“被剝了皮”的悲慘遭遇后,并沒有用“Luohan”這個詞來翻譯“羅漢”這個詞,而是用“Arhat”這個詞來翻譯,這樣就很好地將這個詞的意義傳達給了譯文的讀者。
不難看出,葛浩文通過嚴謹翻譯和文化策略的運用,成功地化解了文化傳遞的悖論。他努力將莫言小說準確而又精彩地呈現(xiàn)給英語讀者,使莫言作品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贊譽和認可。他的翻譯工作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并展示了文化翻譯的重要性和價值。
(三)考慮差異性,積極改寫
對于葛浩文的“改寫”,學界曾有過不少探討,但是,對于“改寫”,我們應當有一個合理的認識。葛浩文在譯《莫言》時,按莫言本人的意愿、讀者的需求及出版社的需求,對原作做了恰當?shù)恼{(diào)整。就拿西方來說,在西方文化中認為“食狗肉”是一種被人唾棄的行為,因為“它”是一種非常殘酷的行為,因此葛浩文在翻譯《紅高粱》時,沒有直接將其翻譯出來,以免引起中外文化之間的沖突。對于翻譯作品的適度改寫,能夠更方便讀者的理解,尋求一種基于文化視域下的共通點,確保文化的有效傳遞。莫言小說《生死疲勞》譯本也積極“改寫”,對于一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nèi)容的改寫,以替代翻譯法、省譯法等多種方法,拋棄一些文化層面的矛盾點,避免閱讀過程受到影響。例如:將人物黃互助的漢語名字改寫為Cooperation,黃合作的名字譯為Hezuo—Collaboration,此處進行改寫體現(xiàn)了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總之,在翻譯莫言作品的過程中,葛浩文注重保留原作的風格和語言特色,同時也注重適應英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需求,使得莫言作品在英語世界中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四、總結(jié)
總之,葛浩文在莫言小說英譯中展現(xiàn)了出色的翻譯才華和深入思考的翻譯理念。他的努力和貢獻為莫言小說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樹立了良好的典范,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和理解中國文學的瑰寶。
本文以文化翻譯視角下莫言小說英譯分析為切入點,研究了葛浩文對莫言作品的翻譯策略。通過尊重讀者、嚴謹翻譯和考慮差異性等方面的文化策略,葛浩文成功地將莫言小說的文化內(nèi)涵傳達給英語讀者。這不僅展示了翻譯者的主體性與專業(yè)素養(yǎng),也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案例。然而,我們也要意識到翻譯工作永遠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探索過程,需要翻譯者在跨文化傳播中繼續(xù)努力,以更好地傳達原作的精神和風格[6]。希望本研究能夠為文學翻譯領域的學者和從業(yè)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翟曉麗,張文君.中華文化自信視角下莫言小說中的人名翻譯——以《生死疲勞》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9(11):161-163.
[2]王金貴,呂世生.敘事沖突視角下葛浩文英譯莫言小說敘事流變[J].山東外語教學,2021,42(4):127-135.
[3]王厚平.基于翻譯美學視角的莫言《生死疲勞》譯本解讀[J].名家名作,2023,(11):85-87.
[4]吳樹新.莫言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成就的文化解讀[J]. 江淮論壇,2012,(6):32-36+189.
[5]Goldblatt Howard.The Writing Life[N].The Washington Post,2002-03-28(10).
[6]弓慧雯.文化翻譯視角下莫言小說英譯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5):151-152+162.
[7]于翠紅.圖式理論觀照的民俗文化負載表達認知翻譯——以莫言《生死疲勞》及葛譯本為例[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6(03):117-124.
作者簡介:
黃敏,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譯傳播學、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