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歷來解讀垓下之戰(zhàn)時,多注重于項羽之死的悲劇性,然而細讀《史記》原文,這種印象與其說是歷史真實,不如說是后代對項羽之死的歷史重構。
魔鬼藏在細節(jié)之中。仔細閱讀《史記》垓下之戰(zhàn)的文本,根據(jù)楚軍的突圍情況可知,項羽被諸侯軍包圍的夜晚即選擇了突圍,而突圍選擇的是“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原因是騎兵速度較快。令人深思的是,“平明,漢軍乃覺之”,即是說到了第二天,漢軍才知道項羽突圍了??梢娺@次包圍圈之松散,過了一夜才發(fā)現(xiàn)項羽突圍成功了;也可看出項羽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楚軍沒有發(fā)生騷亂,也就意味著楚軍的大部隊——步兵極有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被主帥給拋棄了。項羽拋棄自己的主力部隊,帶領小部分騎兵南下,這種行為與其說是突圍,不如說是逃跑。
垓下之戰(zhàn)中,有著歷史上著名的“霸王別姬”劇情。但跟后世想象中虞姬在楚營內(nèi)自刎的情節(jié)不同,《史記》中并沒有記述虞姬的結局。垓下之戰(zhàn)開始時,太史公說項羽最珍重的是“常幸從”的虞姬和“常騎之”的烏騅。而垓下之戰(zhàn)的結尾處,項羽對烏江亭長說他“不忍殺”烏騅馬,這里可以大膽推測,與烏騅馬并列的虞姬很有可能就是“忍而殺之”了?!妒酚洝穼钸z棄兒女的詳寫和對項羽拋棄虞姬的淡化,微妙之間影響了后世讀者的品讀和理解。
垓下之戰(zhàn)中第二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就是項羽逃跑時的穿著打扮。秦漢時,將軍與士兵的服飾有著嚴格的區(qū)別:將軍往往身穿鎧甲,而騎兵只穿短甲,他們的頭盔也不一樣。將軍的打扮在萬軍之中一目了然,便于指揮全軍作戰(zhàn)。而在垓下之戰(zhàn)中,項羽的穿著打扮卻跟普通士卒一般無二。據(jù)《史記》載:“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睗h軍在這二十幾個人中都找不到項羽的身影,那就意味著項羽放棄了自己特有的將軍戰(zhàn)袍,穿著普通士卒的衣服,這才讓漢軍不能分辨出他來。“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边@段話再次說明了項羽身上的衣著跟普通士卒無異,所以需要故人呂馬童的指認,漢軍才能確認項羽本人。
太史公在《史記》中將這些線索埋在暗地,如果不細細品讀審閱,很難察覺出個中三昧。
在垓下之戰(zhàn)中,太史公借項羽之口連續(xù)說了三次“天之亡我”。項羽前兩次說“天之亡我”是在遇到陰陵田父后,后一次則是在遇到烏江亭長后。陰陵田父和烏江亭長跟項羽之死有著密切的關系。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碧锔傅某霈F(xiàn)暗示項羽天時、地利不再,亭長的言語則蘊含著項羽失去了江東的人和。概言之,項羽之死,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不具備下的時勢發(fā)展的必然。
首先來看田父的象征意蘊。項羽突破漢軍包圍圈,抵達陰陵時,因不知方向而詢問路邊的田父。跟項羽素不相識的田父指出向左走,而左邊是一大澤地,陷于水澤的項羽被漢軍追及。陌路不識的田父為何要欺騙項羽,或者說司馬遷這樣敘述的背后暗示的是什么?或許可以借用漢武帝時期匈奴的“尉史天王”事跡為例來分析。
漢武帝因不忿漢廷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密謀發(fā)動馬邑伏擊戰(zhàn)。武帝令聶壹假裝投降匈奴,引誘匈奴單于前來攻打馬邑,與此同時漢帝國的三十萬大軍則埋伏在馬邑城周邊。單于行進至離馬邑城百余里地時,抓住了正在行檄的雁門尉史,而尉史恰巧知道漢朝大軍的動向,將漢廷的謀劃告訴了單于,讓單于避過了一次滅頂之災。單于得到尉史的情報后大為驚喜,封雁門尉史為“天王”,認為這是上天對匈奴的恩賜。尉史的出現(xiàn)證明了天命在匈奴。
項羽遇田父之事亦是如此,項羽迷路時恰巧遇到田父,從未謀面的田父又恰巧欺騙了他們,這種敘述表達的即是“天意如此”,暗示的是項羽不再得到天命的眷顧。故項羽在陰陵被漢軍追到后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表椨鹫J為被這個田父欺騙乃是天意如此,如之奈何?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烏江亭長。烏江亭長出現(xiàn)之前,項羽的計劃是東渡烏江。當他歷盡千辛萬苦,即將到達目的地時,卻放棄了自己的計劃,選擇了自刎,此中緣由不得不令人深思。
這個時間點的烏江,只有亭長的這一條船。“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這又暗示著亭長對江邊的船進行了一番清理,才能讓烏江邊只有他一條船。烏江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边@番話,表面看來似乎是來接項羽回江東去割據(jù)一方,稱王稱霸,實際卻讓項羽“愧于心”。
一是,項羽微末時起兵于江東會稽,落魄時想到的也是回江東,但在其人生最輝煌時,自封為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這些榮耀跟江東沒有多大的關系。而跟隨項羽出生入死的江東子弟,亦少有封賞。對江東父老來說,跟隨項羽的投入與回報并不成正比,這是他們對項羽不滿的第一處。反觀劉邦,他對家鄉(xiāng)父老說:“游子悲故鄉(xiāng)。吾雖都關中,萬歲之后吾魂魄猶思沛。”眷戀之情溢于言表,并且將沛縣定為自己的湯沐邑,世代不用納稅服徭役。
二是,亭長口中的“江東雖小”,對應的是漢軍之大,假設項羽在江東稱王,那么江東父老面臨的就是以江東之小之弱,抵抗?jié)h軍之大之強。項羽回到江東,只會將戰(zhàn)火引向江東,讓無辜的江東父老慘遭戰(zhàn)爭的凌虐。概言之,亭長的意思是,江東父老們過去的投入沒有回報,對未來也不抱有期待。
亭長的話深深刺激了項羽的自尊心,澆滅了他求生的欲望,所以他才改口說“我何渡為”。也就意味著項羽徹底放棄了突圍逃跑的念頭,心存必死之志了。
太史公的《史記》隱藏了太多的細節(jié),值得后世細細咀嚼。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新的冒險,帶來新的發(fā)現(xiàn)。
(摘自《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