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李曄 云利華 張文慧
1.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園林綜合保障中心 2.內(nèi)蒙古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 3.內(nèi)蒙古北國繁辰景觀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4.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產(chǎn)品質(zhì)量檢驗研究院
青城公園的邊界空間景觀
近年來,隨著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園作為建成區(qū)的核心綠地空間受到了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為了進一步提升城市老舊公園的開放性,多采取“拆圍透綠”的方式,將原有的圍墻、圍欄拆除,對公園的邊界空間景觀提升改造,使公園邊界景觀與城市街景相融合,實現(xiàn)了公園與城市公共空間、城市綠地系統(tǒng)的一體化。
公園邊界空間是指公園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過渡區(qū)域,通常包括綠化帶、步行道、花壇、樹木、燈光等景觀要素。在早先的公園設計建設中,通常利用圍墻、圍欄、柵欄等形式將公園與外界隔開,公園邊界空間這部分區(qū)域并沒有實現(xiàn)較好的景觀效果和功能性拓展。隨著城市公園逐步向公眾開放,許多公園都進行了“拆圍透綠”,使得公園邊界空間的形式變得豐富起來,不僅增強了景觀功能,同時在公園邊界形成了人與人交流的互動空間,增強了邊界空間的功能性。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園“拆圍透綠”后的邊界空間景觀為例,探討開放式公園邊界空間景觀設計。
不同于封閉式公園,開放式公園不僅出入不受限,同時將原有與外界隔離的圍墻、圍欄等設施拆除,形成更大意義上的開放空間,使得公園與城市景觀相融合。因此,開放式的公園邊界空間擁有過渡性、邊緣性、公共性、模糊性和連續(xù)性的特點。
開放性原則。開放式公園在“拆圍透綠”后首先要滿足開放性原則,既要保證內(nèi)部景觀等要素向邊界空間滲透,也要滿足游客的出行需要。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游客進出公園的需求,提升公園的開放性。
連續(xù)性原則。由于開放式公園的邊界空間與城市景觀相融合,因此,邊界空間的景觀既是公園內(nèi)部景觀的向外延伸,也是城市景觀與公園景觀的相互銜接和過渡。在規(guī)劃設計時,首先要遵從連續(xù)性的原則,確保公園原有整體風貌的特點突出,也要與城市景觀風貌保持整體的一致性,避免形成景觀阻斷或銜接的突兀。其次在考慮功能性時,要做好與市政設施相銜接,即公園邊界空間在功能上與市政設施也要相適應。
以人為本原則。開放式公園邊界空間是公園部分景觀和設施功能向外的延伸,也是公園服務功能與市政服務功能重疊的區(qū)域。市民漫步在公園邊界時,不經(jīng)意間就會走進公園。因此,在規(guī)劃設計時,要從細節(jié)入手,在考慮景觀效果的同時,也要保證公園的服務功能,使在邊界空間活動的人享受到與公園內(nèi)部同等的游園體驗。例如,在邊界空間設置臺階、座椅、樹池等,更易于吸引路過的行人。在鄰近市政公交站牌的公園邊界處設置座椅,栽種花草、林蔭樹等,使行人原本等車的過程變成了欣賞公園景觀、樹下乘涼的休閑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市民在公園邊界空間活動的滿意度。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適宜使用的設施,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也使邊界空間成為市民活動的重要場所。
生態(tài)多樣性原則。在開放式公園邊界空間的景觀設計中,還需要考慮景觀生態(tài)多樣性原則,從功能、層次、形式、生態(tài)學等角度出發(fā),增強景觀層次的豐富度、形式的可變性及生態(tài)效益等。
青城公園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北臨中山西路,東臨公園東路,西臨石羊橋路,南臨大學西街,周圍有文化、娛樂、商業(yè)等公共建筑,是一座文化休閑的綜合型公園。2019 年初,為響應市政府提出的進一步開放城市綠地空間的號召,青城公園實施了“拆圍透綠”工程,使得公園的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
邊界空間地形設計有堆緩坡和下沉式處理兩種形式。堆緩坡可以增強邊界景觀趣味性,豐富路人的行走視覺體驗,屏蔽外部環(huán)境對開放的公園邊界空間的不良影響,在實現(xiàn)邊界開放和園景街景交界面自然過渡的同時,又能提醒游人和路人邊界的變化(圖1、圖2、圖3)。
圖1 改造前的公園邊界空間
圖2 緩坡式(地被+綠籬)邊界過渡空間
圖3 緩坡式(擋墻+綠籬)邊界過渡空間
公園邊界需要植物來分隔空間、圍合空間或提供陰涼,以便給游人提供不同的活動場所。
以植物來分隔空間,要特別注意植物種類的選擇,不能選擇有毒有刺的品種,因為游人與植物的距離可能非常接近;選擇人工綠籬時,盡量使綠籬的高度低于人的視線,以免使人感到局促不安。另外,分隔空間的植物應采用喬木、灌木、花卉搭配的方式。植物能夠提供陰涼也是綠化設計中應重點考慮的。邊界對于游人的吸引具有不確定性,如果邊界景觀優(yōu)美、綠蔭滿地,游人必然樂意徜徉其中;如果邊界黃土漫天、烈日當頭,游人很難逗留,甚至不愿靠近。植物在提供陰涼的同時,應考慮與鋪裝、休息設施相結合,既可以讓游人感受到公園的景觀特色,又為豐富公園邊界的活動提供更多可能性(圖4)。
圖4 改造后的邊界空間景觀全景
公園邊界開放必然導致公園出入口形式的變化和數(shù)量的增加。在主出入口設計中,將原有的牌樓式大門拆除,以開放式的平臺形式作為公園新的主出入口,大大地緩解了入園人流和交通壓力(圖5、圖6)。在公園次出入口設計中,則采用小尺度的形式,出入口直接與園內(nèi)的園路相連接,寬度為1.2 ~1.5米,主要強調(diào)實用性,使游人可以更加方便地就近出入公園(圖7、圖8)。
圖6 改造后的南門出入口
圖7 次出入口1
圖8 次出入口2
在邊界空間景觀設計時,要求有較好的視線通透性,人們可以隔著道路就能看到公園的景色。通過城市景觀與公園景觀的自然銜接,配合植物栽植的線性延伸、色彩變化、鋪裝變化、設施延續(xù)等,引導人們的視線向公園的方向匯聚(圖9、圖10)。
圖9 植物的色彩變化引導視線
圖10 植物的層次變化引導視線
景觀設施是城市公園邊界空間內(nèi)的硬件設備,游人使用率高,也極易影響人們對公園的第一印象。青城公園西南角設置有一處健身活動廣場,有大量的健身設施供游人使用。在“拆圍透綠”之前,市民只能從外圍看到公園內(nèi)有健身活動廣場,想要使用只能繞路從公園主入口進入,可達性較差?!安饑妇G”后,公園健身廣場的一側作為公園邊界與另一側的道路步行系統(tǒng)相融合,擴大了公園的開放度,使市民的可達性提高,健身設施使用率提升,同時市民還可以利用健身廣場的景觀設施休憩(圖11、圖12)。
圖11 與步行道結合的開放式健身廣場(外側)
圖12 與步行道結合的開放式健身廣場(內(nèi)側)
隨著“拆圍透綠”工程的逐步實施,越來越多老舊公園的邊界景觀將得到提升,公園開放度也隨之加大,市民能更好地通過邊界新增的出入口進出公園,可達性也有了提升。呼和浩特市青城公園邊界空間“拆圍透綠”的景觀設計探索,可為開放式公園的邊界景觀設計提供參考,設計者需認真考察公園自身的建設條件及周邊環(huán)境,觀察周圍的交通(包括車流、人流)情況,梳理周邊的交通組織,利用好公園的有利資源,規(guī)劃好公園邊界的地形、植物、建筑、設施等,使其成為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景觀豐富、適宜市民活動的城市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