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云,沈 紅
(湖口縣中醫(yī)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湖口 332500)
支氣管炎(bronchitis)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主要發(fā)病機制為支氣管及其周圍組織、支氣管黏膜發(fā)生非特異性炎癥,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1]。相關研究顯示[2],隨著病情的進展容易誘發(fā)肺部感染,嚴重時會造成肺動脈高血壓、肺心病等,影響患者健康安全。因此,及時有效治療支氣管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常規(guī)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但由于抗菌藥物應用廣泛,存在一定的耐藥性,臨床如何科學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是當前治療的關鍵[3,4]。而臨床科學治療的關鍵是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藥性的正確診斷[5]。本研究結合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我院診治的56 例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臨床資料,探究經(jīng)痰標本細菌培養(yǎng)在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檢測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湖口縣中醫(yī)醫(yī)院診治的56 例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 例,女19 例;年齡4~84 歲,平均年齡(69.29±1.39)歲;合并基礎疾?。汉喜⒎涡牟?2例,合并肺氣腫40 例,合并呼吸衰竭10 例;重癥12 例,非重癥54 例。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支氣管肺部感染診治標準[6];②均經(jīng)臨床實驗室檢測、X 線片診斷確診[7];③隨訪資料完善;④納入前均未給予抗菌藥物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感染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認知、精神異常者。
1.3 方法
1.3.1 痰標本采集 指導患者采用3%的雙氧水漱口2 次,然后使用無菌生理鹽水重復漱口,深呼吸后彎腰、拍背,盡量咳出深部氣管內(nèi)痰液,采集痰液后立即放入無菌瓶中送檢[8]。
1.3.2 標本處理 采集痰液標本立即使用無菌生理鹽水進行重復洗滌(3 次),然后使用革蘭染色并進行鏡檢,低倍顯微鏡下可見中性粒細胞≥25 個,鱗狀上皮細胞<10%則為痰液標本合格[9]。
1.3.3 細菌培養(yǎng)及分離測定 將痰液標本接種于血瓊脂平板,置于37 ℃恒溫箱中培養(yǎng)24 h,培養(yǎng)成功后對病原菌株進行分離[10]。采用珠海迪爾(DL-96II)微生物生化鑒定系統(tǒng)進行鑒定,試劑盒均有珠海迪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4 觀察指標 觀察痰標本細菌分布情況、不同病情(重癥、非重癥)患者細菌分布情況、主要革蘭陰性和陽性菌耐藥性以及抗菌藥物應用不良反應(頭暈、惡心嘔吐、皮疹)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2檢驗。以<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細菌分布情況 56 例患者共分離病原菌56 株,其中革蘭氏陽性10 例、革蘭氏陰性菌49 例,且革蘭氏陰性菌排名前4 位的分別是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及大腸埃希菌,見表1。
表1 細菌分布情況(,%)
表1 細菌分布情況(,%)
2.2 不同病情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檢出情況重癥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率高于非重癥患者(<0.05),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檢出率低于非重癥患者(<0.05),而不動桿菌、其他病原菌檢出率與非重癥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情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檢出情況[(%)]
表2 不同病情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檢出情況[(%)]
2.3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性情況 主要革蘭氏陰性菌株對利福平、四環(huán)素、萬古霉素、替加環(huán)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米諾環(huán)素、亞胺培南耐藥性較弱,克林霉素、紅霉素、青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頭孢西丁、左氧氟沙星耐藥性較強,見表3。
表3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性情況[(%)]
表3 主要革蘭陰性菌耐藥性情況[(%)]
2.4 抗菌藥物應用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依據(jù)細菌培養(yǎng)結果和耐藥性選擇合理抗菌藥物對56 例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僅有1 例出現(xiàn)頭暈,1 例惡心,合理用藥率高達96.43%。
臨床治療支氣管肺部感染的原則是針對性抗菌藥物治療,以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11,12]。但目前抗菌藥物作為臨床治療各類細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藥物,加之部分細菌會發(fā)生變異成為耐藥菌株,形成多重耐藥奇異變形菌,不僅增加臨床治療難度,而且會延誤患者治療時間、增加治療成本[13,14]。為了提高支氣管肺部感染治療療效,明確致病菌類型及耐藥性對臨床合理選擇抗菌藥物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56 例患者共分離病原菌56 株,其中革蘭氏陽性10 例,革蘭氏陰性菌49 例,而革蘭氏陰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其次依次為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等,可見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點,主要均為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且以肺炎克雷伯菌為主要感染誘因。肺部感染后會引起支氣管周圍炎癥加重,從而加劇氣道應激反應,從而增加肺炎克雷伯菌的檢出率[15,16]。因此,臨床對于支氣管肺部患者治療,可首選對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的藥物,以提高治療療效。同時研究顯示,重癥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率高于非重癥患者(<0.05),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檢出率低于非重癥患者(<0.05),而不動桿菌、其他病原菌檢出率與非重癥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表明不同病情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在病原菌方面存在差異,相對而言重癥患者主要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而非重癥患者多為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感染。故,臨床對于不同病情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應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并進行相關病原菌和耐藥性檢測,以提高臨床不同病情患者抗菌藥的應用合理性。同時,本研究中主要革蘭氏陰性菌株對利福平、四環(huán)素、萬古霉素、替加環(huán)素、莫西沙星、阿米卡星、米諾環(huán)素、亞胺培南耐藥性較弱,克林霉素、紅霉素、青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頭孢西丁、左氧氟沙星耐藥性較強,該結論進一步表明不同病原菌對于不同藥物具有不同的耐藥性,相對而言利福平、四環(huán)素、萬古霉素、替加環(huán)素、莫西沙星等藥物對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耐藥性較弱,臨床可針對患者病情選擇以上藥物治療,從而確保良好的治療療效[17]。此外,依據(jù)細菌培養(yǎng)結果和耐藥性選擇合理抗菌藥物,臨床治療合理用藥率高達96.43%,可見依據(jù)細菌培養(yǎng)和耐藥性結果選擇抗菌藥物治療支氣管肺部感染可提高治療科學性,確保治療安全性。
綜上所述,支氣管肺部感染患者經(jīng)痰標本細菌培養(yǎng)可明確主要病原菌類型,為臨床初始治療提供參考。同時,耐藥性結果可為臨床調(diào)整治療方案提供參考,從而選用耐藥性弱的抗菌藥物,一定程度降低耐藥菌產(chǎn)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