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寶軍,湯樂,慶先偉,鐘慧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中醫(yī)院 安徽滁州 239500
缺血性卒中,又稱腦梗死,是指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大腦中動脈及其側支循環(huán)發(fā)生相應血管的閉塞,并由此產生腦部缺血、缺氧,致使供應區(qū)域腦功能和神經損害癥狀的臨床常見疾病[1],具有高致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病死率的特點[2]。臨床中,患者多會表現為頭暈、肢體麻木、步態(tài)不穩(wěn)以及大小便失禁等癥狀,若沒有及時給予診療干預,任由患者的病情發(fā)展,其機體的肌力會不斷減退,語言系統(tǒng)和運動功能系統(tǒng)都會受到極大影響,嚴重者會導致偏癱,甚至死亡[3-4]。因此,恢復期的康復治療需提早實施,積極有效恢復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可盡快提升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5]。目前,臨床可選擇的治療方式較多,但基于安全性、治療操作的便捷性以及有效性方面考慮,中醫(yī)藥作為祖國醫(yī)學的瑰寶,治療缺血性中風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療效肯定[6]。補陽還五湯是目前中醫(yī)臨床采用益氣活血法治療腦血管疾病的代表方,出自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廣泛用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恢復期等治療[7]。然而,現代醫(yī)家應用配伍劑量不一,筆者在原方的基礎上,著重在黃芪的用量上大大增加。本文主要開展了補陽還五湯黃芪不同配比組方對缺血性卒中恢復期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的臨床研究,尋求補陽還五湯中黃芪的最佳配比劑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入選2020 年2 月至2022 年2 月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中醫(yī)院內科住院部的96 例發(fā)病2 周~6 月以內的恢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為觀察對象并納入本組研究。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接受我院診斷治療的96 名患者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樣本數各48 例。其中,對照組中,男、女分別占29 例和19 例,年齡平均(58.92±3.36)歲;觀察組中,男、女分別占31 例和17 例,年齡平均(60.11±3.42)歲。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資料完整,且資料統(tǒng)計學結果顯示差異較?。≒>0.05)。經確認,已獲準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和支持。患者及家屬享有知情權,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yī)康復臨床實踐指南·腦卒中》中有關缺血性卒中臨床診斷標準[8],且疾病分期屬于恢復期;②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一側面部或肢體無力或麻木,語言障礙等),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③腦CT 或磁共振成像(MRI) 顯示有責任梗死病灶;④既往病史明確的患者;⑤患者或家屬知情并同意進入臨床觀察。
1.2 排除標準 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腔隙性腦梗死;②嚴重肝、腎、造血功能異常者;③精神狀態(tài)異常或有精神病史者;④臨床資料嚴重缺失者;⑤治療期間病情持續(xù)加重或出現嚴重并發(fā)癥致病情惡化者。
均給予基礎治療與康復治療,對照組患者使用補陽還五湯低劑量的黃芪配比,黃芪選擇常規(guī)劑量30g。觀察組則加大黃芪劑量至120g 進行治療,具體組成為:黃芪120g、葛根、赤芍、地龍、川芎各10g,當歸15g,牛膝20g,丹參30g。上述諸藥,1 劑/d,分早晚兩次,飯后服用。4 周為1 個療程,共服用3 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以治療前的狀態(tài)為對照,患者的NIHSS 評分降低幅度高于90% 以上;顯效:46%<NIHSS 評 分 降 低<90%,46%<FMA 評 分 提 高<90%;有效:18%<NIHSS 評分降低<45%,18%<FMA評分提高<45%;無效:以治療前的狀態(tài)為對照,無任何病情改變或進一步加重惡化。[9]
3.2 NIHSS 評分表、FMA 評定量表、BI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NIHSS)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定,量表分值為0 ~42 分。分值與傷情呈正比,即分值越高,損傷越嚴重[10]。采用肢體功能簡化Fugl-Meyer(FMA)評定量表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定,量表總分為100 分。分值與傷情呈反比,即分值越高,障礙越小[11]?;颊叩纳钯|量采用Barthel index(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進行評定,量表總分為100 分。量表中設計的評分項目主要包括食、穿、洗漱等多個方面。評定為低于40 分者,表示其生活不能自理;評定為41 ~60 分者,表示其對他人存在中度依賴;評定為61 ~99 分者,表示其對他人存在輕度依賴;滿分者,表示生活完全不依賴他人,可實現自理[12]。
3.3 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漿粘度)水平、炎癥指標 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學分析儀與酶聯(lián)免疫檢測方法分別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漿粘度)水平、炎癥指標包含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
3.4 中醫(yī)證候評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3]分別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中醫(yī)證候進行分型,并根據癥狀程度進行賦分,無癥狀0 分、輕度1 分、中度3 分、重度4 分進行賦分,癥狀越重則分值越高。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獨立樣本使用t、χ2檢驗,采用雙向95%有效區(qū)間檢驗作為檢測標準,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高于對照組的82.98%(χ2=8.716),數據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綜合療效比較
以對照組為參考組,在神經功能缺損方面,觀察組治療后的評分更低(t=6.181),肢體運動功能評分Fugl-Meyer(FMA)高于對照組(t=2.918),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和肢體功能障礙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和肢體功能障礙評分比較(±s)
注:同組治療前后的數據相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NIHSS FM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20.51±4.37 10.64±2.03a 66.91±5.14 95.24±8.84a對照組 48 19.83±5.02 13.78±2.86a 68.35±5.08 90.13±8.21a t - 0.705 6.181 1.373 2.918 P - 0.483 0.001 0.173 0.004
觀察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BI)高于對照組(t=2.792),數據對比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注:b 表示同組治療前后的數據相比較,其統(tǒng)計結果為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63.87±6.53 92.71±9.15b對照組 48 62.29±6.62 87.54±8.89b t - 1.171 2.792 P - 0.245 0.006
觀察組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炎癥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和對照組同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表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
注:c 表示同組治療前后的數據相比較,其統(tǒng)計結果為P<0.05
組別 例數 全血高切粘度/mPa·s-1 全血低切粘度/mPa·s-1 血漿粘度/mPa·s-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7.49±1.29c 5.64±1.54c 13.27±3.01c 9.43±1.76c 2.54±0.62c 1.62±0.12c對照組 48 7.64±1.12c 6.13±1.19c 13.38±2.91 10.45±2.09c 2.46±0.89c 1.94±0.29c t - 0.062 3.634 0.595 2.250 0.195 4.754 P - 0.574 0.000 0.631 0.041 0.139 0.000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注:d 表示同組治療前后的數據相比較,其統(tǒng)計結果為P<0.05
組別 例數 hs-CRP/mg·L-1 IL-6/n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16.96±3.01d 6.64±1.19d 167.54±7.62d 124.32±5.01d對照組 48 16.89±2.92 7.94±1.29d 166.78±7.89d 130.24±4.79d t-1.295 4.250 0.175 6.463 P-0.431 0.001 0.099 0.001
觀察組治療后,中醫(yī)癥候積分(半身不遂、語言晦澀、頭暈目眩、口舌歪斜及感覺減退)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期及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比較(±s)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比較(±s)
組別 例數 半身不遂 語言晦澀 頭暈目眩 口舌歪斜 感覺減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8 2.09±0.39 1.11±0.26 1.97±0.40 0.70±0.15 1.86±0.47 0.83±0.16 2.05±0.28 1.11±0.22 1.86±0.47 0.83±0.16對照組 48 2.17±0.36 1.33±0.38 1.93±0.37 1.01±0.36 1.91±0.54 1.23±0.21 2.12±0.31 1.61±0.33 1.91±0.54 1.23±0.21 t - 6.362 3.001 0.415 4.628 4.256 8.625 5.055 6.925 5.052 4.025 P - 0.528 0.003 0.568 0.000 0.985 0.000 0.925 0.000 0.685 0.000
缺血性卒中是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病,致病因素復雜,主要是由于局部腦組織區(qū)域出現血液供應障礙所致,在影像學檢查中的表現為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臨床上多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若病情未能及時得以控制,很容易導致偏癱[14-15]。祖國醫(yī)學認為,缺血性卒中卒中屬于“中風病”“薄厥”“偏枯”的范疇,其病位在腦,由于臟腑虛損、功能失調,病邪長久羈留,耗傷正氣,其后遺癥屬本虛標實,氣虛是本病之本,血瘀乃本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核心,也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變化之一[16]。益氣活血法則是防治缺血性腦卒中的根本途徑和重要方法,可通過補元氣、行血脈以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17]。有研究指出,發(fā)病后2 周至6 個月以內是神經功能恢復的最佳時間段,也就是說有效開展腦梗死恢復期的治療,使神經功能得到恢復,是當前及未來研究的重中之重。僅采取西醫(yī)治療雖能挽救生命,但機體臟腑失于調理,且由于近些年來對于中醫(yī)的重視,缺血性腦卒中在中醫(yī)學治療領域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8-19]。因此,對缺血性卒中的治療,在疏經通絡之外,還需對患者臟腑功能失調的癥狀進行調理,做到標本兼治,配合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康復訓練方式,可共同促進缺血性卒中偏癱患者的運動功能康復,從而提升生活質量。故本研究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加大黃芪用量,以使氣旺以血行無礙,使瘀血散、脈絡通而諸癥除[20]。方中黃芪可以益元氣、壯脾胃、補益五臟之虛;葛根專入陽明,通行經絡;赤芍、丹參益氣化瘀;川芎活血祛瘀、行氣開郁,改善腦組織缺血狀態(tài);當歸可活血化瘀,降低纖維蛋白原;牛膝、地龍通絡除痹,預防血管痙攣,保護血管內壁。方劑諸藥配比還可通過祛瘀通絡以治療標,達到補氣而不瘀滯,活血而不壓正。諸藥合用,相輔相成,可達到標本兼治之效?,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21],黃芪中的黃芪甲苷、黃芪多糖均能減輕神經元凋亡,減輕腦缺血后炎癥反應,同時減輕腦組織損傷,保護神經功能。同時,黃芪具有著雙向調節(jié)[22]的作用。臨床實踐中表明,大劑量應用黃芪,達到30g 以上則能降低血壓,而小劑量應用如10 ~15g 則可升高血壓。此外,高劑量黃芪還可興奮中樞神經系統(tǒng),增強全身營養(yǎng)狀態(tài)[23]。
根據本研究過程中的數據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的治療總有效率、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更高,血液流變學指標、炎癥指標水平較治療前和對照組同期明顯下降,中醫(yī)癥候積分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更低。補陽還五湯中高劑量黃芪的配比對神經功能缺損和肢體功能障礙的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有顯著的康復療效,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減輕障礙和改善功能,預防并發(fā)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該研究結論充分表明,在缺血性卒中恢復期的治療中,黃芪含量為120g 的補陽還五湯療效最為顯著,可為本方選擇最佳配比組方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