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 陳三君 高曉飛 李凡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廣東 深圳 518000
老油田進入開發(fā)后期,剩余油分布預測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挖潛效果,剩余油分布研究手段一般包括:動態(tài)分析法、測試法、沉積相法、數(shù)值模擬法等[1-2],其中數(shù)值模擬法由于考慮了復雜的地質油藏情況、預測精度較高且成本較低,成為最常用的手段,本文在常規(guī)歷史擬合基礎上提出了同時考慮PLT產出剖面、時移飽和度擬合的多維擬合技術,為精準定位剩余油富集區(qū)提供了思路。
XX油田位于南海東部,為三角洲前緣沉積,縱向上共46個油藏,疊合度高,為披覆背斜構造,幅度較緩傾角小于2°,平均孔隙度20.7%,平均滲透率409.3mD,屬于中~高孔、中~特高滲儲集層,天然能量充足。原油具有中粘、高凝、低氣油比和低飽和壓力的特點,地層原油粘度為3.97mPa.s~17.1mPa.s,凝固點為35℃~43℃,原始溶解氣油比為0.5m3/m3~3.2m3/m3,原油體積系數(shù)為1.037~1.056,飽和壓力為0.52Mpa~1.62Mpa,且屬于正常溫壓系統(tǒng)。油田開發(fā)早期遵循少井高產,分層系開發(fā)的開發(fā)策略[3],采用定向井多層合采。由于多層合采時受物性差異等因素影響,層間干擾嚴重,開發(fā)中后期以水平井挖潛為主。經過2輪加密井網開發(fā),目前主力油藏采出程度已超60%。在非規(guī)則井網下如何精準定位剩余油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圖1 B1油藏邊部(原生底水區(qū)域)剩余油飽和度分布圖(剖面)
多維擬合技術是在常規(guī)單井生產歷史擬合的基礎上加入合采井PLT產出剖面擬合,輔助早期合采井產量劈分,由于PLT測試時間不連續(xù),且次數(shù)有限,會導致分層劈產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于是再結合時移測井飽和度擬合技術[4-5],擬合不同時間過路井測井解釋飽和度和模型中相應時間點井點上的飽和度是否匹配,循環(huán)校正模型及合采井產量劈分,最后讓模型趨近于實際的擬合技術。
多維擬合技術的技術流程如圖2所示,通過合采井PLT產出剖面擬合初步確定早期合采井在各個油藏的產量劈分;通過對過路井進行時移測井飽和度及對生產井進行歷史擬合校正模型與實際情況匹配度,如擬合效果好則進行下一口井擬合,如擬合效果不好則通過優(yōu)化地質油藏模型或合采井劈產來達到較好單井擬合效果,如此循環(huán)往復,直至合采井產出剖面、過路井測井飽和度及生產井歷史擬合均達到較好效果,則擬合完畢,可依據該模型進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圖2 多維擬合技術路線圖
XX油田主力油藏B1是受構造控制的邊水油藏,含油面積4.40km2,有效厚度13.1m,有效孔隙度26.3%,含油飽和度73.7%,原油體積系數(shù)1.048,溶解氣油比2.0m3/m3,地層原油粘度17.1mPa.s,平均滲透率945.1mD。共有16口水平井、12口定向井開采過該層,至2022年底綜合含水98.1%,采出程度62.9%。采用多維擬合技術,擬合效果較好(見圖3-5),證明模型符合實際情況,可以用于剩余油潛力分析,剩余油主要呈孤島狀分布于構造邊部井間(見圖6)。
圖3 B1油藏東部合采井、過路井鉆遇位置
圖5 B1油藏過路井S13、S18飽和度擬合圖
圖6 B1油藏剩余油豐度圖
2023年在B1油藏構造邊部井間剩余油富集區(qū)陸續(xù)實施2口調整井S17、S22進行挖潛,井距由150-200m降至100m,兩井合計初產超200m3/d,生產2個月累產油已達1.3×104m3,取得良好效果。預計將提高B1油藏采收率2.1%。
多維擬合技術為高采出程度油藏精準定位剩余油富集區(qū)提供了思路,保障了挖潛效果,近兩年來,XX油田依據該方法尋找并實施了7口調整井,均取得良好效果,7口調整井截止目前累產油已達13.5×104m3,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多維擬合技術有效解決了非規(guī)則井網下強水驅海相砂巖油田開發(fā)后期剩余油分布預測難度大的問題,為XX油田開發(fā)后期潛力井位優(yōu)選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并得到了實際驗證,成為XX油田開發(fā)后期重要的穩(wěn)產增產技術手段。為強水驅海相砂巖油田開發(fā)后期的高效開發(fā)提供了方法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