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廣東 湛江 524057
目前海上油田大部分油井采用電潛泵進行泵抽生產,比如南海西部油田共有采油井410口,其中電泵井占比超過90%。井下電泵機組主要由電機、保護器、油氣分離器(吸入口)、電泵、泵掛構成[1](見圖1),各部分之間通過螺栓連接,電泵機組總長度一般在20~30m,使用在海上7”和9-5/”生產套管內的電泵機組主要有387、456和540三個系列。隨著電泵井生產的進行,部分井在生產或井下作業(yè)過程中會出現電泵落井復雜情況,造成電泵落井的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①是井下油氣中含有硫化氫、二氧化碳等腐蝕性氣體,導致電泵機組腐蝕斷裂而落井;②是油井出砂,電泵在生產過程中,攜帶地層砂的井液沖蝕電泵內部,尤其泵掛位置,導致電泵機組結構和強度變化和落井;③是電泵機組各部分之間連接螺栓質量存在缺陷,或電泵在井下運轉過程中震動過大導致連接部位疲勞損傷,進而導致電泵落井。由于電泵機組沒有合適的打撈內腔,只能采用外撈方式,所以針對電泵機組落井,常規(guī)的打撈思路是采用鉆桿,下入可退式打撈筒進行打撈,當魚頂存在其他落物時,還需要先處理魚頂再進行打撈;當然,有時電泵從泵掛位置或電泵機組兩部分連接位置脫開落井,魚頂也比較干凈,滿足外撈條件,一般打撈都比較簡單,但是,如果現場沒有打撈工具和鉆具,需要從陸地動員到海上,耗時較長,而采用開窗套銑筒則可以實現快速高效打撈,節(jié)省作業(yè)工期和費用。
圖1 電潛泵示意圖
開窗套銑筒就是在套銑作業(yè)所使用的套銑筒筒體上切割開窗,每個窗口切割出3條梯形或矩形割縫(包括頂邊和兩腰),再用合適的工具敲擊梯形上半部,使窗舌向筒體內伸,依靠窗舌掛住落魚實現對落井機組的打撈,結構上主要由上接頭和筒體兩部分組成。上接頭上部用來連接鉆具,常用扣型為310或410,上接頭下部連接套銑筒,常用扣型為FJWP。常用的套銑筒主要有5-3/4”和8-1/8”兩種尺寸,5-3/4”套銑筒可在7”套管和9-5/8”套管內使用,而8-1/8”套銑筒則只能在9-5/8”及尺寸更大的套管內使用。
開窗套銑筒的選擇和設計加工,需要根據井下落魚的尺寸、質量、魚頂狀態(tài)等因素來定,一般遵循以下原則:
(1)7”套管內落井的387系列和456系列機組,可以采用5-3/4”開窗套銑筒進行打撈;
(2)9-5/8”套管內落井的387系列和456系列機組可以根據情況采用5-3/4”開窗套銑筒或8-1/8”套銑筒進行打撈,而9-5/8”套管內落井的540系列機組則采用8-1/8”套銑筒進行打撈;
若魚頂位置井斜較大,魚頂貼邊,為了方便落魚引入,可以在開窗套銑筒底部加工引鞋或內倒角。
一般情況下,根據落井電泵機組質量、落魚抓撈部位離魚頂的長度以及所選擇的套銑筒尺寸,可在套銑筒筒體上設計2~3組開窗,每組開窗可以設計2~4個窗舌,開窗越多,則越容易抓撈,但魚頂進入套銑筒內腔窗舌位置則越難,現場使用是根據落魚情況而定。
開窗套銑筒是根據電泵機組結構特點而設計的,其主要原理是依靠窗舌的彈性及強度,卡住電泵機組“脖子”位置,實現對落魚機組的打撈(如圖2所示),其操作步驟為:
圖2 開窗套銑筒打撈過程示意圖
(1)根據落魚的參數,選擇合適的套銑筒,并對套銑筒進行開窗加工;
(2)連接下入打撈管柱,下至魚頂前3~5m,測管柱上提及下放懸重;
(3)緩慢下放管柱至遇阻,根據深度判斷落魚是否進入開窗套銑筒,若落魚未引入,則嘗試上下活動或正轉鉆具,直至落魚引入;判斷落魚引入后,則逐級施加鉆壓,使落魚繼續(xù)進入套銑筒內腔,直至窗舌經過打撈部位;
(4)上提管柱,若懸重增加明顯,則判斷已撈住落魚;若懸重變化不明顯,則嘗試下放管柱至再次遇阻位置,若遇阻點明顯變深,則基本能判斷已撈住落魚;
(5)起鉆,檢查打撈情況。
WZ6-10-A6H井是一口采油井,生產層位為W3Ⅶ下油組,該井電泵機組故障無法正常生產,同時儲層存在污染導致產能低,需要修井檢泵。
10月11日,開始WZ6-10-A6H井檢泵作業(yè),起管柱發(fā)現井下電泵機組從上節(jié)電泵底部螺栓連接位置脫開,脫開位置以下電泵機組全部落井,電纜全部出井,沒有電泵手銬,分析魚頂比較干凈。
由于原計劃A6H井進行檢泵修井作業(yè),沒有準備鉆桿和打撈工具,從陸地動員鉆具和打撈工具到海上平臺,最快也需要3~4天;為了能夠盡快撈出落井電泵機組,現場只能協(xié)調周邊修井作業(yè)點資源進行作業(yè)。
由于落井電泵機組處于9-5/8”套管內,理論魚頂深度3450.56m,魚頂位置井斜為75°,落魚最上部分為387系列電泵,現場實際測量電泵泵體外徑為96mm,魚頂位置電泵防倒塊外徑為100mm,兩節(jié)電泵之間脖子位置內徑為60mm,落井機組總長為31.27m,空氣中質量約1.5t。根據落實到的數據,現場打撈過程如下:
(1)方案確定
由于周邊平臺沒有能馬上使用的鉆桿,只有5-3/4”套銑筒、配套上接頭以及上部可以連接3-1/2”油管的變扣,根據出井情況判斷落井機組為“活魚”且魚頂干凈的可能性較大,故現場決定使用油管下入開窗套銑筒進行打撈作業(yè)。
(2)工具加工
①5-3/4”套銑筒外徑146mm,內徑128mm,長度9m,由于落井機組長達31.27m,質量達1.5t,為了確保能夠抓撈落魚,在撈筒本體上設計3組開窗,每組開窗設計3個窗舌(在筒體上周向均勻分布,如圖3所示),相鄰2組開窗之間距離0.5m,開窗尺寸:頂邊長3cm、底邊長4cm、高5cm;最底部一組開窗距離套銑筒底0.5m。
圖3 開窗套銑筒加工
②將每組開窗窗舌向套銑筒內部敲擊,最底部一組開窗窗舌向內垂直內伸25mm,第2組開窗窗舌向內垂直內伸27mm,第3組開窗窗舌向內垂直內伸28mm;即最底下3個窗舌構成的內徑為82mm,中間3個窗舌構成的內徑為78mm,最上部3個窗舌構成的內徑為76mm。
③考慮到預定位置井斜很大,落井機組會貼低邊,在開窗套銑筒底部打磨加工內倒角,以便落魚引入。
(3)打撈過程
①組合下入打撈鉆具:5-3/4"開窗套銑筒+上接頭+變扣(311*3-1/2"EUE B)+3-1/2"EUE油管,下至3445m,管柱稱重↑42T↓32t。
②緩慢下放管柱至3450.52m遇阻,逐級施加鉆壓4t,懸重恢復正常;繼續(xù)下放管柱至3451m再次遇阻,逐級施加鉆壓至5.5t,懸重恢復正常;繼續(xù)下放管柱至3451.5m再次遇阻,逐級施加鉆壓至7.5t,懸重恢復正常,繼續(xù)下放管柱至3459.3m遇阻。
③緩慢上提管柱,42.5~43t,重新下放管柱,復探遇阻點變深,判斷撈住落魚。
④起出打撈管柱,檢查成功撈出落井電泵機組。
(4)小結
本次打撈作業(yè),由于現場沒有打撈工具和鉆桿,采用了3-1/2”油管+5-3/4”開窗套銑筒打撈的方式,從方案確定,到工具連接入井,耗時僅12h,且一次性將落井電泵機組全部撈出,相比臨時動員打撈工具和鉆桿,節(jié)約作業(yè)時間4天,節(jié)約作業(yè)費用約40萬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時也讓作業(yè)井能提前4天復產。
(1)對于落井電泵機組,若魚頂比較干凈,沒有過多的電纜,同時判斷落魚為“活魚”的情況下,采用開窗套銑筒,連接現場已有油管或鉆桿,可以實現快速、高效打撈。
(2)開窗套銑筒的選擇、設計和加工,要充分結合魚頂深度、落魚外徑、打撈位置、井斜、重量等相關參數;同時,為了方便落魚引入,可以在開窗套銑筒底部加工引鞋或內倒角。
(3)如果落井機組上部存在較多電纜或其他落物,則需要將魚頂處理干凈后再進行打撈。
(4)若落魚在井下有被卡的可能,則建議采用鉆桿+合適的可退式打撈筒進行打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