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芳 賈亞麗 馬含笑 牛躍龍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河北 滄州 0610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2020年乳腺癌新發(fā)病例數高達226萬例,成為世界上發(fā)生最多的癌癥〔1,2〕。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人群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正在增加〔3〕。新輔助化療就是臨床中運用抗腫瘤藥品減少腫瘤總體積,殺滅轉移病灶,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是治療乳腺癌患者的關鍵方法〔4〕。在臨床上,紫杉醇類藥物聯(lián)合蒽環(huán)類藥物是乳腺癌化療時最常用的方案。新輔助化療作為一種全身性的治療方式,與手術和放化療相結合可顯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5〕。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在新輔助化療的病理完全緩解率低〔6〕。新輔助治療的最初臨床經驗是將其用于局部晚期不能手術的腫瘤,表現(xiàn)出良好的腫瘤反應和局部控制改善。新輔助化療目前仍處于不斷發(fā)展階段,隨著各類臨床試驗和新的治療理念的不斷涌現(xiàn),其治療模式也是不斷更新發(fā)展的〔7〕。臨床上,超過2/3的乳腺癌是雌激素受體陽性和(或)孕激素受體陽性,這提醒激素依賴性乳腺癌患者對內分泌治療藥物的反應十分敏感〔8〕。在完成化療、放療或手術等基礎治療后,輔助內分泌治療可使乳腺癌復發(fā)率和死亡率均顯著降低〔9,10〕。雖然內分泌治療可以降低復發(fā)率和死亡率,但是很多患者往往因激素水平變化導致身體不適,從而不能完全堅持用藥,甚至在早期停止治療〔11,12〕。研究表明化療和內分泌治療的聯(lián)合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13〕,但是依舊具有很多的問題。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分析新輔助化療結合內分泌治療對老年乳腺癌患者血脂水平、血液腫瘤、炎癥指標及生活質量等影響,為提高老年乳腺癌的療效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乳腺外科接受治療的乳腺癌患者。納入標準:(1)經病理組織確認為乳腺癌;(2)病理分期為Ⅰ~ⅢA期;(3)雌激素受體和(或)孕激素受體(ER/PR)陽性;(4)患者放化療;(5)60歲以上女性;(6)能夠正常溝通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有其他惡性腫瘤病史者;(2)乳腺癌復發(fā)或復發(fā)治療期間;(3)患者存在化療或其他禁忌證?;颊呔炇鹬橥鈺@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干預方法 將102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1例,兩組治療分為2個周期,1個周期28 d。兩組年齡、體質量指數(BMI)、臨床分期、淋巴結狀態(tài)、組織學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對照組治療方案:基于患者情況及意愿,進行術后新輔助放化療及常規(guī)護理;研究組治療方案:基于患者情況及意愿,進行新輔助化療及常規(guī)護理,隨后服用ER調節(jié)劑(如他莫昔芬等)進行輔助治療,每天1次,用藥期間密切監(jiān)控肝臟腎臟功能。
1.3血清指標檢測 治療前后清晨空腹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脂水平,包括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分離患者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水平。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檢測血清中血清糖類抗原(CA)125和CA153的含量。
1.4生活質量評估 根據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EORTC QLQ-C30)的標準〔14〕評估兩組治療后的情緒、認知、疼痛、疲勞和呼吸狀況。
1.5不良反應評估 不良反應按照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NCI)不良反應分級標準(CTCAE5.0)進行評價。主要包括治療后患者出現(xiàn)的Ⅲ級/Ⅳ級不良反應,即中性粒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減少、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口腔黏膜炎、肝功能異常、疲乏等。
1.6療效指標檢測 根據實體腫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標準)〔15〕評價患者治療周期結束后的近期療效,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等影像學檢測方法評估患者治療效果。完全緩解(CR):患者腫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患者可測腫瘤病灶直徑較治療前降低30%以上;穩(wěn)定(SD):患者腫瘤病灶直徑減少程度未及PR,增長程度未及疾病進展(PD);PD:患者腫瘤病灶直徑較治療前增加20%以上。其中臨床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
1.7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2.1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TG、TC、LDL-C、HDL-C沒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TG、TC、LDL-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而HDL-C顯著升高(P<0.05);研究組TG、TC、LDL-C顯著低于對照組,HDL-C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2.2兩組治療前后血清中免疫因子和腫瘤標志物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中IL-6、TNF-α、CA153、CA125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研究組IL-6、TNF-α、CA153和CA125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中免疫因子和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
2.3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情緒、認知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疼痛、呼吸困難、疲勞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2.4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中性粒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減少,惡心嘔吐、疲乏、肝功能異常、口腔黏膜發(fā)炎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的比較〔n(%),n=51〕
2.5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70.59%,其中CR 21例、PR 15例、SD 7例、PD 8例)顯著高于對照組(45.1%,其中CR 10例、PR 13例、SD 15例、PD 13例;χ2=8.146,P<0.05)。
研究已經證實,臨床上的化療對乳腺患者的血脂水平有影響。本研究結果證實,乳腺癌患者化療后血脂水平TC、TG、LDL-C降低,而HDL-C升高,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6〕;有報道顯示,長期服用內分泌藥物會影響到機體血脂代謝,通常表現(xiàn)為TC、TG、LDL-C水平升高,而HDL-C水平下降,久而久之嚴重者甚至引發(fā)心血管疾病〔17〕,而我們的研究尚未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可能是因為化療和內分泌藥物使用的時間較短。
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多數處于低下狀態(tài),尤其是細胞免疫。研究顯示,IL-6 是一種多效細胞因子,與細胞生長、凋亡和增殖等關系密切;TNF-α由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產生,生理情況下對免疫監(jiān)測和腫瘤抑制具有積極作用,病理增多狀態(tài)有促進腫瘤發(fā)生和轉移的作用〔18〕。本研究結果顯示,新輔助化療結合內分泌治療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炎癥反應,進而改善免疫功能紊亂。本研究血清腫瘤標志物CA153、CA125結果與陳曉英〔19〕和馬林等〔20〕研究結果一致。
因老年患者生理變化,且常伴有其他疾病,其治療后不良反應引起的生活質量改變引起更多的關注〔21〕??紤]到患者恢復時間較長,具體恢復情況受到身體功能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因此在恢復過程中應該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22〕。既往研究表明,單純新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的臨床緩解率為56%,以蒽環(huán)類藥物為主的新輔助化療聯(lián)合紫杉醇可使臨床緩解率提高6%~16%〔23〕。綜上,新輔助化療聯(lián)合內分泌治療可明顯改善老年乳腺癌患者的血脂水平、免疫指標、腫瘤微環(huán)境、不良反應及生活質量,對于其治療及預后具有積極作用。但因本研究樣本量偏小、缺乏長期后期隨訪,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移。未來臨床工作中,應增加研究樣本數量、延長隨訪時間,為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更有意義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