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白村
古登堡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率先使用了活字印刷術
如今,人人都盯著手機,吃飯看,上廁所看,上床還要看,一直看到手機砸在臉上。一天下來,太多人只顧著看手機,跟家里人都說不上幾句話。
其實,在500 多年前,書也是這樣,數(shù)量驟然增多,人人為之癡迷。印刷的書籍就像今天的手機,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讓人不知不覺地換了很多想法,也換了很多活法。因此,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印刷機是世界上最有用的機器,比蒸汽機還要了不起。
印刷機是歐洲人古登堡創(chuàng)造的,但也有人說,活字印刷是中國人發(fā)明的,那兩者是什么關系?歐洲人為什么具備印刷書籍的潛力?
在印刷術發(fā)明以前,也就是15 世紀以前,不會有閑人想著“紅袖添香夜讀書”,貴族的日常娛樂也就是講故事、猜謎語、玩游戲。然而,在印刷術發(fā)明后,貴族的夜間生活就變成了老爺、太太各自捧一本書看。
在印刷術發(fā)明以前,歐洲人9 成是文盲,貴族里文盲也很多。因為中世紀的書籍太貴了,一本《圣經(jīng)》要用1 000 張小羊皮制作。抄在書上的信息也都很嚴肅,宗教內(nèi)容居多,幾乎沒有娛樂信息或日常實用信息。
而古登堡在1450 年左右發(fā)明的印刷機,只用過去幾十分之一到幾百分之一的成本,就能印出一本書。因此,印刷技術迅速流傳開。隨之散播開的,還有五花八門的內(nèi)容,其中最多的就是騎士冒險文學,還有神仙怪物傳說。
那時候,印刷作坊就像今天的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一樣,印刷工也像今天的IT 精英人才般吃香,二者聯(lián)合把奇妙的信息散播到全世界。1500 年,大約250 個歐洲城市擁有印刷作坊,生產(chǎn)了3 萬種版本的書。讀者每拿到一本書,甭管什么內(nèi)容,都會津津有味地從頭讀到尾,再拿給好友讀。
在那段時期,有一位酷愛讀書的年輕人,他最愛的書就是當時最暢銷的一本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他在書的70多頁上都寫了筆記;他還喜歡讀新出版的地理學著作,幻想著繞過地球去探險。這個人就是哥倫布。
古登堡
古登堡印刷機模型
達伽馬、麥哲倫以及許多探險船長,還有他們率領的水手,也是在新出版的種種奇談怪論、英雄偉業(yè)、愛情傳說之類書籍的誘惑和啟發(fā)下,踏上了冒險的征程。如果沒有印刷機,他們可能還在貴夫人的客廳里做游戲呢。
采用活字印刷不是一個特別難想到的思路。5 000 年前,印度河文明中就有用不同凹凸字符組合在一起做印章的。
中國人發(fā)明了雕版印刷,后來又發(fā)明了活字印刷,但世界通用的金屬活字印刷與中國沒有關系。
19 世紀中葉,法國漢學家茹蓮將《夢溪筆談》講畢昇的一節(jié)譯成法文后,世界開始承認,中國是活字印刷的發(fā)明國。
清朝有人試著復制了《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泥活字,雖然成功了,但是花費了好多年的時間,做出來的質(zhì)量也不好。
中國所用最多的活字是木活字。從寧夏一座塔中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佛經(jīng),被許多學者認為是12 世紀的木活字印本。而發(fā)現(xiàn)于敦煌的近千枚回鶻文木活字,也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12、13 世紀之交制造的。從這些實物可以看出,中國率先使用了活字印刷術。到了明朝,木活字的使用還是蠻多的。
然而,由于中國匠人的木頭雕版技術成熟,速度很快,基本夠用,所以活字印刷并沒有流行開來,只有一些特殊用途。比如,修家譜的匠人會挑著已經(jīng)印好的套路家譜,配上木頭活字,下鄉(xiāng)給人印刷。
至于中國最早的金屬活字,一般認為是元代的王禎在《造活字印書法》(被認為成書于1298 年)中提到的錫活字。而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金屬活字印本,是華燧在1490 年印的《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這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漢字活字印本,這就比古登堡發(fā)明印刷機要晚了。
如今,大家用的印刷技術是古登堡傳下來的,亞洲的技術不再用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穩(wěn)定耐用、印刷精美的金屬活字印刷機,包括鉛銻合金活字、模具、螺旋桿壓印、油墨等,缺一不可。古登堡的貢獻,是首次把多個領域的發(fā)明結(jié)合在了一起。
先說鉛字。用鉛來制造活字特別合適,因為它不是太硬,不會損壞紙,又不太軟,不會被壓碎,并且很耐用。
那時候,歐洲人開采了很多銀礦,由于銀和鉛經(jīng)常共生,其比例往往達到1:1 000,所以作為副產(chǎn)品,鉛是過剩的。鉛有大量用途,歐洲金屬匠人很熟悉它,經(jīng)常批量制造鉛物件兒。銻在當時也算常見,用它來硬化鉛最合適。
在小小的金屬活字上打、沖、鉆,還需要高質(zhì)量的鋼鑿、鋼針。古登堡生活的德國是當時金屬加工的中心,他本人又是金匠,所以把制模、沖壓等技術融入了印刷機。
再說螺旋桿壓印,這是歐洲的獨門技術,最早用于榨橄欖油和葡萄汁,中世紀的時候又用于紙張脫水和呢絨熨燙。古登堡將螺旋桿壓印技術引入印刷機,使得印刷機勁兒大,壓得又平,更有利于印刷的自動化和高質(zhì)量。
而歐洲的油墨也不同于亞洲的水墨。它源自歐洲的油畫技術。比起水墨,油墨能更均勻地附著在金屬表面。
總之,古登堡綜合了一些歐洲特有的技術,發(fā)明了現(xiàn)代印刷術。后來,中國等國家接觸到這種機器,一下子還難以復制,只能從歐洲進口。
16 世紀,歐洲人一邊在海上探索世界,一邊在書上探索世界。16 世紀的英格蘭,男性識字率從10%增加到25%,女性識字率從不到1%增加到10%。科學、宗教、藝術……我們熟知的這個信息世界,都是拜印刷機所賜。 (責任編輯: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