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蕓
荷花又名蓮花、水芙蓉、菡萏(hàn dàn),一般在六至九月為盛花期。自古至今,表現(xiàn)荷花的畫作層出不窮。而中國人對荷花更是情有獨鐘,吳炳(bǐng)、朱耷(d?。?、張大千、齊白石等畫家筆下的荷花各具風(fēng)采。一起欣賞吧。
《出水芙蓉圖》是南宋畫家吳炳的作品,圖中描繪了出水荷花一朵,輕輕染上淡粉色,花下襯著綠葉,葉下荷梗三枝。這幅畫運用了沒骨法,設(shè)色柔美淡雅,布局大氣端莊,粉紅色的蓮花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新、艷麗。
“沒骨法”,是一種中國畫技法,指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彩色繪畫物體的方法。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他部分稱為“肉”。沒骨法要求畫家繪畫時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將墨、色、水、筆在紙上巧妙結(jié)合。
荷花小鳥是清初大畫家朱耷最擅長也最喜愛的題材。本幅《荷花小鳥圖》是一幅黑白水墨畫,圖中,荷葉即將枯黃,荷花也將凋謝,兩只小鳥鼓著一雙眼,四目相對。整個畫面,墨花、墨葉生動,各有姿態(tài)。仔細觀察,朱耷所畫的荷花,葉柄修長,具有君子之風(fēng),荷塘邊的兩組石頭相互對立,組合生動。
朱耷,號八大山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quán)的九世孫,明朝滅亡后削發(fā)為僧。他是清初著名書畫家,他的繪畫以水墨畫為主,尤以花鳥畫著稱。他在創(chuàng)作上取法自然,獨具新意,深為近代大畫家齊白石所推崇。
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張大千,其花卉畫中以荷花居多,因而有“大千荷”的雅稱。張大千的荷花其實是以“八大山人”朱耷為師。
我們來欣賞張大千的《荷花圖》,整幅畫構(gòu)圖飽滿,左疏右密,疏密有序,花朵和嫩葉居于視覺中心,具有一股蓬勃的向上之勢。兩片飄逸的巨大荷葉撐滿了畫面空間,它們在晨風(fēng)的吹拂下,隨風(fēng)舒展著筋骨,而墨綠的荷葉中一朵高雅潔白的荷花已悄然綻放;圓潤的花苞騰空而出,靈動鮮活。這種生機勃勃、天天向上的意味,令人過目不忘。尤其是畫家堅實的繪畫功底與老辣的繪畫技法,畫得葉柄修長堅挺,但又不失自然趣味,大荷葉姿態(tài)瀟灑、小荷葉柔美可人,使得整幅《荷花圖》看起來氣韻生動,讓人贊嘆。
“構(gòu)圖”,是指藝術(shù)家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空間內(nèi)安排自己要表現(xiàn)的物品位置,并組成一個整體。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也稱“布局”。
齊白石筆下的荷花大多擁有樂觀健朗的神氣,無論是秋荷、殘荷,還是綴以蟲鳥的荷趣圖,荷花的形象都是挺拔、厚重,蒼勁、有力。下圖中,花朵、花苞都是粉紅色,蓮蓬已結(jié)出,畫家將荷葉處理為墨綠色、黃綠色、紅褐色,荷花成熟的氣息撲面而來,正與《秋荷》題目呼應(yīng)。齊白石為什么能畫出如此優(yōu)美的繪畫呢,首先是與畫家小時候的生活有關(guān),他那時種蓮子、剝蓮蓬、挖蓮藕,每天都在觀察荷花;其次是與畫家認真學(xué)習(xí)傳統(tǒng)、勤奮作畫有關(guān),他強調(diào),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但也要高于生活,既要畫出創(chuàng)作對象的形狀,更要畫出創(chuàng)作對象的神氣。
荷花全身都是寶,花瓣、花葉、蓮子、蓮藕可以食用,具有較高的保健作用;花朵出淤泥而不染,花莖中通外直,提示我們要養(yǎng)成正直高尚的品格以及謙虛做人。
欣賞了這么多名家筆下的荷花圖,你是不是也按捺不住自己急切的心情了。時值九月,荷花仍在綻放,快快和你的父母、小伙伴們相約去荷塘邊,用你手中的畫筆把它們表現(xiàn)出來吧,記得認真觀察,抓住不同形態(tài)的荷花與荷葉,表現(xiàn)出它們的神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