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麗芳 林馬明 王元 蔣為
老年癡呆是老年人群高發(fā)疾病,患者存在認知障礙、記憶力下降等癥狀,且生活質量會受到較大影響[1]。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老年癡呆已成為老年人第三大致死病因[2]。目前臨床對此類疾病尚無特效治療措施,治療目標以提升患者認知能力、改善生活質量為主[3-4]。蒙臺梭利教育理論最早在19 世紀意大利教育家提出,最初是針對智障患兒,促進患兒手部精細動作及綜合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將蒙臺梭利教育理論應用于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的臨床護理中,探討對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效果[5],現報告如下。
選擇2021 年1 月—2022 年8 月我院收治的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96 例,納入條件:年齡60~85 歲;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關于阿爾茲海默癥的診斷標準;依從性良好;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重度癡呆;合并惡性腫瘤;存在視聽功能障礙;臥床不起;既往精神病史;近1 個月服用精神類藥物。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8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25 例;年齡60~85 歲,平均71.29±5.77 歲;病程3~15 年,平均8.59±1.08 年;疾病程度:輕度23 例,中度25 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6 例;年齡62~85 歲,平均70.85±5.82 歲;病程4~13 年,平均8.71±1.14 年;疾病程度:輕度19 例,中度29 例。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給予患者洗漱、進食等生活指導,并嚴格監(jiān)督患者用藥,看服下肚。此外指導患者進行適當有氧運動及日常手工活動等,協助患者建立科學睡眠習慣。同時給予患者充分心理支持和幫助。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引入蒙臺梭利教育理論,方法如下。
(1)建立干預小組:小組由護士長、科室副主任醫(yī)師、主管護師及??谱o士組成。所有成員均具有3 年以上老年科工作經驗。護士長擔任組長,與副主任醫(yī)師共同制訂具體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干預措施,并對組員實施培訓,所有成員考核通過后由主管護師及??谱o士完成具體干預的實施。
(2)環(huán)境準備:干預活動地點設于醫(yī)院康復治療中心。準備好實施干預時的活動環(huán)境,確保提供日常生活中能夠用到的相關物品、設施等,讓患者能夠充分表現自我,重新認識到自身的能力。
(3)活動材料準備:活動材料包括患者日常生活用品,包括碗筷、衣物等,并盡可能為患者創(chuàng)造真實環(huán)境。同時使用蒙臺梭利教具:幾何立體組、二項式、圓柱體插座、棕色梯、彩色串珠等,每件教具均配備使用說明。此外,各活動材料在使用前均經清潔消毒。
(4)活動內容:干預人員從最簡單的活動任務開始,然后逐漸增加難度,并遵循由具體至抽象思維的原則,同時根據患者適應情況,加快或減慢活動調整的進度?;顒右砸粚σ弧⒔M間活動的形式開展,前者活動時間為15~30 min,后者活動時間為30~45 min,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活動時間均為10:00-10:45,每天1 次,共干預6 個月?;颊呒彝フ疹櫿呖梢煌瑓⑴c其中。具體內容如下:①周一。感官活動訓練。干預形式以干預人員演示與模擬,患者重復操作為主,對患者進行感官教育。包括命名、辨別及發(fā)音三個部分,包括視覺、味覺、聽覺、溫度等多方面鍛煉,如讓患者主動說出相關物品的名稱;使用嗅覺辨別酒精、水等;描述色板的名稱;蒙眼判斷聲音的來源。②周二。生活活動訓練。包括自我照顧、自我行為控制、照顧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行業(yè)發(fā)展四個方面。其中自我照顧活動內容包括日常穿衣、洗漱、吃飯等;自我行為控制包括餐具拿取、使用杯子將水轉移至指定器皿內等;照顧環(huán)境包括洗碗、打掃衛(wèi)生等;社會環(huán)境行業(yè)發(fā)展包括購物、人際交流等。③周三。語言活動鍛煉。包括書面和口頭語言訓練,通過小組案例分析及交流討論的形式,進行詩詞朗誦、回憶及分享過往有趣的經驗及經歷等。此外,干預人員協助其完成相關圖片及詞語卡片的分類等。④周四。數字教育。干預人員通過角色扮演、現場演示等形式訓練患者日?;顒又谐3霈F的設計算術的場景,包括數錢、買菜等。⑤周五??平涛幕逃?。干預人員組織小組活動、演示等形式,包括繪畫展、書法比賽、排練話劇等。
(1)認知功能: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評價干預前、干預6 個月后認知功能,共6 個維度,30 個條目,每個條目0~1 分,總分0~30 分,評分越高則認知功能越高[6]。
(2)社會功能:采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評價干預前、干預6 個月后社會功能,包含積極因素、消極因素2 個方面,共7 個因子,30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積極因素評分越高則社會功能越高;消極因素評分越低則社會功能越高[7]。
(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價干預前、干預6 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包含軀體性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2 項內容,共14 個條目,每個條目1~4 分,總分14~56 分,評分越低則日常生活能力越高[8]。
(4)生命質量:采用老年癡呆生命質量量表(QOL-AD)評價干預前、干預6 個月后生命質量,共4 個維度,13 個條目,每個條目1~4 分,總分13~52 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9]。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方法,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干預前MMSE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MMSE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社會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NOSIE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NOSIE 積極因素各項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消極因素各項評分及總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干預前軀體性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軀體性日常生活能力、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QOL-AD 各項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6 個月后,觀察組患者QOL-AD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命質量評分比較
老年癡呆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患者在病情不斷進展下可出現社交及邏輯思維能力、認知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顯降低等,且通常難以與其他正常交流,部分患者可出現躁動、攻擊等激惹癥狀。所以需給予患者有效干預以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首選藥物的治療方式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而國內外大量研究顯示,對老年癡呆患者實施非藥物治療對于鞏固臨床療效、延緩病情、改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0-11]。如何有效提升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基于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干預是一種感官教育法,通過針對性、階段性的反復練習以充分提升干預對象的感知能力[12-13]。目前蒙臺梭利教育理論主要應用于認知功能障礙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對腦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實施蒙臺梭利感官教育法,患者生存質量及認知功能得到明顯改善[14]。本研究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臨床護理中引入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取得了較好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干預6 個月后MMSE 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對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護理中引入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可有效提升其認知度。老年癡呆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力受損、生活技能衰退及社交能力下降等。觀察組通過引入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可針對患者不同病情程度實施針對性干預,分階段重復進行訓練,以使患者改善癥狀,控制病情進展。對輕度癡呆患者重點鍛煉其日常生活技巧及社交能力,通過實施語言教育、算術教育等使其逐漸改善認知功能[15-16];對中度癡呆患者以最基本感官訓練開始,使用蒙氏教具及患者自己的生活用品接觸周圍環(huán)境,最終有效改善患者認知能力[17]。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可有效提升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社會功能。蒙臺梭利教育理論中感官作為人類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其對于人類的判斷力、感知力均產生影響,且亦為人類所有活動的基礎?;诿膳_梭利教育理論的干預通過視覺等感官、聽覺教育,提升其辨別物體顏色、形狀等信息,提升其融入社會時對于相關事物的基礎認知力,促進提高其短暫記憶力、理解力及復述能力[18];通過生活活動訓練、科教文化教育可充分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技能,并更利于其融入社會生活。同時干預人員對患者訓練時充分遵循個性化原則,且訓練難度由易至難,確?;颊邉谝萁Y合,最終幫助其有效提升日常生活能力[19]。
生活質量作為評估老年癡呆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標,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其生活挫敗感會明顯增加,致使其精力明顯不足,喪失了各社會活動的興趣,生活質量明顯降低。本研究通過基于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的干預,為患者建立利于患者安全社交的平臺與空間,患者在活動訓練期間可全身性投入其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醫(yī)護人員、病友及照顧者互動與交流,從而打破其過往長期孤獨、單一的生活氛圍,形成積極心理情緒,患者能夠積極挖掘自我潛能,并重塑自尊,使其盡可能得到正性情緒體驗,并最終重獲對生活的熱情,幫助其有效改善生活質量[20]。
綜上所述,輕中度老年癡呆患者干預中引入蒙臺梭利教育理論可改善其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社會功能、生活質量。但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所選樣本量較少,且并未追蹤長期預后,今后應擴大樣本量作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