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anus
“末日地堡”
戰(zhàn)爭時代數(shù)萬枚核彈頭造成的核威懾導致了全球范圍內的“深挖洞”熱潮,并引發(fā)了一大群酷愛地堡的“末日生存狂”。
由于文化層面上的潛移默化,對現(xiàn)代人而言,“生活在地下”并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在《終結者》《十二猴子》,又或者《地鐵》系列、《美鐵之戰(zhàn)》系列等作品中,人類到地下生活,是因為地表世界已經(jīng)被徹底毀滅。
另外,生理特性也決定了生存空間。且不論身體必需的維生素D 需要陽光照射皮膚合成,作為一種高度依賴視覺的生物,人類本就不適合居住在遠離陽光的地底。除此之外,許多人天生懼怕狹小、封閉的空間,甚至患有幽閉空間恐懼癥,自然也不太方便長期在地下生活。
換個思路,異星居住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未來在地下進行建設是沒有前提的……事實上,人類完全可能在不斷進行探索和擴展的同時建立起復雜的地下城系統(tǒng)——畢竟,沒有人規(guī)定,地下城只能建在地球。
假如人類打算在太陽系內的其它天體上建立據(jù)點和前哨站的話,將它們建在地下要遠比建在地表有優(yōu)勢。在那些缺乏大氣層保護的天體上(如月球或者小行星帶里的某些天體),地下建筑不容易遭受流星體的沖撞,也能更好地防護來自宇宙空間的輻射。而在氣候嚴寒的地方(如遠日行星的衛(wèi)星),地下更便于保暖,也可以躲避星球表面的極端天氣。
現(xiàn)成的地下空間
更重要的是,在許多天體上,住在地下其實并不需要額外費多少功夫。這多虧了那些現(xiàn)成的天然地下空間。舉一個典型的例子,離我們最近的月球——科學家通過對月震的分析和月球地質史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月面之下,很可能存在著數(shù)量眾多、規(guī)模不小的熔巖通道。它們是月球形成之初較為頻繁的地質活動留下的“遺產”。而在火星上,也很可能殘留有類似的熔巖通道,甚至是地下水活動形成的空穴。
當然,最有可能成為人類掘穴而居的對象,還是小行星帶內的小行星。由于表面過于破碎且不規(guī)則,這些小天體本不適合落腳,但一顆從內部被整個兒挖空、改造的小行星,卻完全可以成為相當合適的礦業(yè)基地和航天港,甚至完全可以被裝上推進器變成某種變相的“飛船”。比如,尺度足夠小的鐵- 鎳小行星完全可以這么做。
只不過,屆時到底何謂“地下”,大概又得重新定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