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生輝
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為了有效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五育”融合,小學教師紛紛開始轉變教學觀念,并深入思考教學方法,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五育”融合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理念,推動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建高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并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模式得以優(yōu)化,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夠得到顯著提升,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與發(fā)展。本文主要就“五育”的內涵、現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五育”融合視域下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五育”的內涵
在新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五育”融合的理念被提出,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階段,“五育”融合理念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具體來說,“五育”主要是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育五個方面,教師需要遵從五個方向的教育要求,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在德育方面,教師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力主,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品德思想。在智育方面,教師需要認真?zhèn)魇诳茖W文化知識,通過系統(tǒng)性地教學,使學生具備豐富的知識與技能,掌握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一方面主要以文化課為主,經過不同階段的學習,方可提高文學修養(yǎng),促進智力的提升。在體育教學方面,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yǎng)其身體素質,滿足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需要。在美育方面,主要方式為美術、舞蹈以及其他藝術創(chuàng)作等,通過美育可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進而豐富其內心世界,促進藝術水平的提升。在勞動教育方面,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養(yǎng)成熱愛勞動、拒絕偷懶的良好品質。“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及應用,有助于從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改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不良現象,為社會培養(yǎng)高能力、高素質的全面型人才。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五育”理念的融合
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下,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重視文化課的成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只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照本宣科,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文化知識,沒有充分融合“五育”理念。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去挖掘“五育”中的教育內容,難以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甚至最為基礎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意識也無法使學生吸收與理解。
(二)教學模式僵化
在當前的小學課堂中,一些教師在講述道德與法治知識時,沒有認清學生的主體地位,一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處于極為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對于小學生來說,道德法治課程的理論性較強,若教師沒有采用合理的教學模式,將會大大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造成學生學習效率的下降,影響到學習成績。
(三)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
在當前的小學階段,部分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只重點關注教材內容,并沒有將其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導致學生的課外實踐機會較少,沒有能夠將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理念付諸實踐。文化知識若沒有在生活實踐中得到落實,將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知識無法得到鞏固與加深印象,也不利于小學生“五育”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三、“五育”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一)重視德育,發(fā)揮價值引領的作用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道德觀念正在初步養(yǎng)成,教師應當充分融合“五育”理念,在課堂中找到良好的切入點,重視德育,促進學生德育素質的提升。在德育教學中,涉及的內容較為寬泛,一個人的德育精神表現在多個方面,因此,教師應當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提取其中的德育內容,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德育教學,并注重教學實踐,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化德為行,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在講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系列內容時,應當積極挖掘其中的德育知識,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樂于助人以及善于為家人分擔家務的良好品德,并在親自完成自己的事情后獲得一定的滿足感,這樣一來,通過勞動也可以培養(yǎng)與他人的關系,促進溝通能力的提升。一般來說,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孩子備受父母的寵愛,這樣的情況也導致孩子認為父母都應該為自己服務的,因此自身的團結友愛意識以及樂于助人意識較為淡薄。教師可以從這一方面出發(fā),探尋德育教學方法,解決小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適當地啟發(fā)與引導。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回憶父母的辛苦付出,體會父母對自己無私的關愛,并提出問題要求學生思考:“父母對我們的愛如此無私,難道我們只是每天接受他們的呵護,而不為他們做些什么嗎?”此外,教師還應當列舉更多的實例,體現父母的辛勞,使學生意識到父母不僅需要在白天工作賺錢,回家還要做家務,為孩子輔導功課,自己應該為父母做一些事情,分擔他們的負擔,成為一個負責、有擔當的好孩子,獲得父母的稱贊與夸獎。在經過德育講解后,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家務技能的比賽,像是疊衣服、打掃衛(wèi)生等,使學生在比賽中掌握更多的家務技能,可以在回家后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課堂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留下家庭作業(yè),要求學生回家至少要幫助父母完成一項家務,體會家長的辛苦,并用文字記錄下來。經過這樣的德育教學,小學生能夠初步具備關心他人的意識,從而加強對父母的關愛以及對他人的幫助,增進親情與友情的,促進道德認知的提高。
(二)融合智育,促進學習熱情提升
在小學階段,智力的開發(fā)極為重要,智育也是“五育”中最為關鍵的教育任務。相較于德育而言,智育的教學方向比較明確,教師可以從教材、學科以及具體化的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并形成系統(tǒng)性的教育體系,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取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智力的發(fā)育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養(yǎng)成。在智育視角下,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應當充分結合教材內容,并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積極性,有效達成智育的階段性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技能,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選定教材內容,對其中的案例進行分析,并結合學生提出的疑慮,設置符合智育教學的形式。像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引入游戲的方式,要求學生進行分組,針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正反面辯論,小組成員在提出自己的觀點后進行詮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記錄與打分,給予辯論觀點與話術最清晰的小組適當的獎勵。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詮釋自身的觀點,這有助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將其作為一項工具,有助于技能的增長。經過辯論,學生的眼界開闊了,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一項事物,從而認識到知識的力量,加深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興趣。對于辯論成功的小組,教師可以讓他們分享辯論以及學習的經驗,將學習方法分享給班級同學,這對于促進學生智力的提升也具有一定的幫助。
(三)強化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也應當關注學生的身體狀況,通過融合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的精氣神,更好地促進文化知識的吸收。但在大部分教師眼中,體育教學是體育教師的事情,這樣的看法過于狹隘。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強學生體質,達到高效率學習的效果。在完成文化教學后,教師應當積極調整教學方向,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鍛煉,促進其正確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從教材中提取有關體育健康的內容,并利用常見的游戲類型開展教育。教師可以舉出一系列的游戲方式,像是網絡游戲、手機游戲、下棋、蕩秋千等,詢問學生這些是否都是健康的游戲,從而引發(fā)學生對健康游戲的討論。最后可以總結出網絡游戲與手機游戲不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應當正確認識體育游戲,圍繞良好的體育游戲開展運動,促進身體素質的提高以及身心健康發(fā)展。另外,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關于煙酒與毒品的知識應當及早教授給學生,使其對煙酒和毒品具有清晰的認識,避免染上壞習慣,損害身體健康。教師還可以定期觀察學生的體育鍛煉情況,并成立評比小組,對學生的體育鍛煉進行打分,選出先進個人與小組,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與積極性。
(四)融合美育,增強學生審美能力
美育并不是美術教師獨有的教學任務,在其他課程中,不同的教師依然能夠傳導美育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其審美能力。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階段的美育教學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審美能力以及鑒賞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作水平,通過對事物的觀察與創(chuàng)作,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從而熱愛生活,培養(yǎng)美好的心靈。為了有效融合美育理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從傳統(tǒng)文化、藝術作品、生活角度出發(fā),使學會感受到真實的美以及不同的美,打破對于美的傳統(tǒng)刻板印象,逐步提高審美能力。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習到有關民間藝術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育資源搜尋更多的民間藝術作品,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與欣賞,發(fā)現其中的藝術魅力,在獲得享受體驗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審美水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并不只是使學生了解到狹義上的美,教師更應該在廣義上融合美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辨別是非與美丑的能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不良的生活行為,并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教師可以組織關于學生亂扔垃圾的研討會,要求學生對自覺放入垃圾箱以及垃圾亂扔兩種行為進行評價,判斷哪一種行為更具美感,從而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養(yǎng)成不亂扔垃圾的習慣,保護校園的美麗環(huán)境。
(五)融入勞動教育,發(fā)揮勞動價值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勞育”不可被忽視,是培養(yǎng)學生勞動意識、增強勞動技能以及促進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關鍵途徑。在當前的小學教育階段,勞動教育已經成為一項必修課程,旨在從小學抓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快樂與價值。“勞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融合也離不開德育、體育以及智育的教學理念,一個成功的人不僅應具備良好的品德、高超的智慧以及健康的身體,在勞動方面也會具有正確的意識。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結合教材內容,挖掘其中的勞動知識,通過運用有效的道德事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在學習到衣食的來源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田野,體會到農民的辛勤勞作。在了解植物的種植過程后,感悟到農民的辛苦,養(yǎng)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入食品加工廠以及衣物制造廠,了解每一種產品的制作過程,感受食物的來之不易,體會勞動的價值,樹立勞動光榮的意識。此外,在植樹節(jié)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積極植樹,在勞動中感受快樂,將“勞育”融合在教育中,充分發(fā)揮出勞動的教學價值。
綜上所述,在當前小學教育階段,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將“五育”融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助于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發(fā)揮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教學價值,帶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其今后的成長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