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永茂
(安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 安陽 455000)
短暫性腦缺血是腦、視網膜或脊髓等區(qū)域局部病灶缺血所誘發(fā)的短暫性神經功能方面缺損,其具體的缺損情況可在1 d改善[1]。短暫性的腦缺血病人大多會出現(xiàn)短暫性的失寫、失讀和失語,少數患者甚至可出現(xiàn)視野缺損和單側肢體偏癱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進展為腦卒中,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上對于短暫性腦缺血多采用對癥治療,雙重的抗血小板治療是較為常用的治療方式,能一定程度改善腦缺血狀態(tài),但臨床尚需更有效的治療方案[2]。研究發(fā)現(xiàn),機體或者組織出現(xiàn)短暫性缺血時會激活代償機制,進而抑制缺血的進展和缺血所造成的損傷。缺血預適應是人體自身的內源性保護機制激活而對腦缺血發(fā)揮預防的手段,可促進患者的缺血耐受程度,進而減輕嚴重缺血時所引起的損傷程度[3]。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缺血預適應能夠一定程度上將短暫性腦缺血病人血管彈性改善[4]。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雙重抗血小板聯(lián)合缺血預適應訓練在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從而為提高短暫性腦缺血臨床療效提供參考。
選取我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治療的短暫性腦缺血患者10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5]中短暫性腦缺血診斷標準;患者年齡>18歲;患者于我院初次接受治療。排除的標準:患者存在肝腎功能異常;患者對試驗藥物存在禁忌癥;患者為妊娠期孕婦。
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51例。對照組中男30例,女性21例,年齡54-78(69.51±3.39)歲。實驗組中男性31,女性20例,年齡52-78(69.36±3.43)歲。兩組一般資料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均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拜阿司匹林腸溶片(201901254,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100 mg·d-1,早晚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201812405,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75 mg·d-1,口服,治療3 w后改為單抗血小板。
1.2.2 實驗組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缺血預適應相關的訓練治療。采用重慶普施康科技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氣囊式體外反博裝置(型號為P-ECP/TI),對上臂前端進行氣囊加壓,保持3 min,隨后去除氣囊壓力并休息5 min,以上為一個循環(huán),每次治療重復5個循環(huán),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治療1 m為一個療程,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2個療程。
1.3.1 臨床療效
顯效:治療后,患者腦缺血發(fā)生率明顯降低≥75%;有效:腦缺血發(fā)生率明顯降低≥45%且<75%;無效:腦缺血發(fā)生率明顯降低<45%或者已經出現(xiàn)腦卒中癥狀。臨床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3.2 凝血功能
抽取患者的空腹靜脈血5 mL送待檢,凝血功能采用Behnk Elektronik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對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進行檢測。
1.3.3 血栓彈力圖
反應時間(γ)、凝固時間(κ)、α角(凝固角)以及血栓最大幅度(ma)通過血栓彈力圖儀(型號為DRNX-lll,購自重慶鼎潤醫(yī)療器械有限責任公司)實施檢測。
1.3.4 不良反應
統(tǒng)計治療時患者所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包括牙齦和消化道出血以及惡心嘔吐,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概率=牙齦出血概率+消化道出血概率+惡心嘔吐概率。
1.3.5 復發(fā)率
病人出院后實施時間為1年的隨訪,每3 m進行一次,以電話或門診復查的形式,記錄兩組復發(fā)情況。
實驗組顯效34例、有效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8.03%(50/51),對照組顯效27例、有效1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23%(45/51),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 SD)
表2 兩組凝血功能對比(± SD)
組別 PT(s) t P Fib(g·L-1)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51) 11.35±1.16 16.16±1.26 12.20.056 <0.001 4.23±1.03 1.98±0.41 14.494 <0.001對照組(n=51) 11.27±1.27 14.78±1.38 13.365 <0.001 4.19±1.14 2.42±0.43 10.374 <0.001 t 0.332 5.273 0.185 5.288 P 0.740 <0.001 0.852
治療前,兩組的PT和Fib水平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Fib均降低顯著,PT均升高顯著,且實驗組Fib較對照組患者低,PT較對照組患者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栓彈力圖指標比較(± SD)
表3 兩組血栓彈力圖指標比較(± SD)
組別 R(min) t P K(min)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n=51) 5.65±0.58 7.18.±0.67 12.330 <0.001 1.57±0.20 1.98±0.34 7.423 <0.001對照組(n=51) 5.72±0.62 6.79±0.62 8.715 <0.001 1.62±0.24 1.79±0.33 6.178 <0.001 t 0.589 3.051 1.143 2.864 P 0.557 <0.001 0.256 0.005 α角(o) t P MA(mm) t P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71.35±3.45 64.35±3.02 10.923 <0.001 72.28±4.58 60.02±3.33 15.462 <0.001 71.76±3.50 67.76±3.11 6.084 <0.001 72.49±4.64 63.17±3.59 11.345 <0.001 0.596 5.599 0.230 4.594 0.553 <0.001 0.819 <0.001
治療前,兩組血栓彈力圖指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栓彈力圖指標均改善明顯,且實驗組較對照組改善得更為顯著(P<0.05)。見表4。
實驗組患者惡心嘔吐1例,牙齦出血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88%;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1例,牙齦出血3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84,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53,P=0.695);實驗組患者出現(xiàn)2例復發(fā),復發(fā)率3.92%(2/51)對照組復發(fā)8例,復發(fā)率15.68%(8/51),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91,P<0.05)。
短暫性的腦缺血病人大多會出現(xiàn)短暫性的失寫、失讀和失語,少數患者甚至可出現(xiàn)視野缺損和單側肢體偏癱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進展為腦卒中,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上大多予以雙重抗血小板藥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次試驗旨在為此類病人的臨床治療方面提供相應的依據。機體或者組織出現(xiàn)短暫性缺血時會激活代償機制,進而抑制缺血的進展和缺血所造成的損傷。在動物實驗中,李曉鷗等[7]人研究發(fā)現(xiàn),遠隔缺血后適應能夠有效降低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大鼠的腦組織細胞凋亡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改善腦梗死面積。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總有效率方面,實驗組病人較對照組病人高。證實了在雙重的抗血小板治療前提下聯(lián)合缺血預適應能夠有效提高治療短暫性腦缺血臨床療效。何敏等[8]人研究發(fā)現(xiàn)肢體遠隔缺血的預適應可以很好地改善腦小血管病病人的認知功能評分。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Fib均降低顯著,PT均升高顯著,且實驗組患者Fib較對照組患者低,PT較對照組患者高??梢娙毖A適應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栓彈力圖為近 10 年內發(fā)展起來的凝血功能檢測相關技術,其主要以細胞學作為基礎,可通過物理手段很好地模擬人體的內環(huán)境下凝血-纖溶過程,可以更好地體現(xiàn)人體真實的凝血情況[9-10]。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栓彈力圖指標改善明顯,且實驗組患者較對照組更優(yōu)。提示缺血預適應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真實的凝血狀態(tài)。
進一步對不良反應和復發(fā)率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可見對于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在雙重抗血小板的基礎上給予缺血預適應治療,可有效降低復發(fā)率,且安全性高。本次研究將缺血預適應與雙重抗血小板聯(lián)合運用于短暫性腦缺血患者中,并發(fā)現(xiàn)治療的效果比較高,值得臨床上的推廣使用。但本次研究可能病例收集不足的因素,導致結果存在部分偏差。
綜上所述,在雙重抗血小板的基礎上聯(lián)合缺血預適應訓練,對于短暫性腦缺血的臨床療效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和凝血功能,并且降低患者短暫性腦缺血復發(fā)率和腦梗死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