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龍,張 鑫,陳羅西,劉 巖,任 玲,梁俊豪
(1. 四川省骨科醫(yī)院康復科,成都 610041;2. 四川省骨科醫(yī)院醫(yī)務部,成都 610041;3. 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康復科,成都 610041)
不完全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的創(chuàng)傷性疾病,可導致患者發(fā)生感覺障礙、二便障礙、運動功能障礙及多種類型的營養(yǎng)代謝異常,嚴重影響患者預后,增加了家庭及社會負擔。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案包括手術、營養(yǎng)神經藥物、康復運動后,仍有部分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治療效果較差,遺留多種后遺癥[1]。中醫(yī)學認為,不完全脊髓損傷的病因病機為督脈虛損、血脈推動無力,最終血瘀痰阻、肢體萎軟無力,治療應以祛瘀散結、扶正祛邪為主[2-3]。電針療法可疏通經絡、通暢氣血,在多種神經疾病中均有應用,電針穴位及參數的選擇是影響針刺療效的重要因素[4]。目前,連續(xù)波電針針刺傳統(tǒng)普通針灸取穴、疏密波電針針刺下肢關鍵肌及神經干穴位在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的應用效果對比報道較少?;诖?,本研究選取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56 例納入研究,分析疏密波電針針刺下肢關鍵肌及神經干穴位對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及血清學指標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擇2021 年9 月-2022 年10 月四川省骨科醫(yī)院收治的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56 例,取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2 例;年齡18 ~71 歲,平均(48.13±6.12)歲。損傷程度[5]:B 級7 例,C級16 例,D 級5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9 例;年齡19 ~78 歲,平均(46.290±7.23)歲。損傷程度:B 級9 例,C 級15 例,D 級4 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脊髓損傷神經學分類國際標準》[6]中不完全脊髓損傷的診斷標準,為B、C、D 級不完全脊髓損傷者;2)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的萎證診斷標準,肢體弛緩或強直、活動受限,肌肉萎縮,舌質紫暗、邊有瘀斑,脈沉細而澀者;3)成功完成脊髓減壓、脊柱內固定等手術治者;4)造血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者等。排除標準:1)暈針或針灸部位存在皮膚疾病,不耐受治療者;2)合并精神疾病、藥物成癮史者;3)合并四肢骨折者;4)肝腎功能不全者;5)安裝心臟起搏器者;6)合并嚴重骨質疏松、骨腫瘤等影響運動功能疾病者;7)合并艾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等。脫落與剔除標準:1)同期接受其他研究者;2)切口不愈合者;3)未完成全程治療者。本研究獲四川省骨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KY2020-042-01)。
2 組均給予神經營養(yǎng)藥物及康復治療,在同一組康復治療師指導下根據患者自身恢復情況進行良肢體位的擺放、肌力訓練、轉移訓練、站立和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
對照組,電針選擇連續(xù)波,主穴取督脈循經穴及夾脊穴,根據病情選擇,腰椎夾脊穴、下肢后方、前方循陽明經取穴;患者先后選擇仰臥或者俯臥,局部穴位消毒后,采用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治療,規(guī)格0.25 mm×40 mm,采用KWD-808Ⅱ型脈沖電療儀(常州市武進長城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壓峰值設置為6 V,使用頻率15 Hz、連續(xù)波模式,電流刺激強度范圍為0 ~10 mA,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密切觀察反應,留針20 min。觀察組,采用關鍵肌及神經干選穴方式,利用疏密波進行電針治療,根據腰部及下肢神經解剖結構,選擇胸腰部、臀部關鍵肌、神經叢走形區(qū)穴位大腸俞、陽陵泉、沖門、環(huán)跳,腎俞、氣海俞、委中,穴位針刺后需要產生下肢神經走行區(qū)串麻感。先后選擇仰臥和俯臥,局部穴位消毒后,采用華倫牌一次性針灸針及KWD-808Ⅱ型脈沖電療儀,壓峰值設置為6 V,使用頻率15 Hz、疏密波模式,電流刺激強度范圍為0 ~10 mA,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密切觀察反應,留針20 min。2 組均每天治療1 次,每周5 次,均治療4 周。
1.3.1 下肢運動功能 治療前、治療4 周后,根據美國脊髓損傷協(xié)會(ASIA)下肢運動評分[8]、Berg平衡量表[9]、改良Ashworth 分級[10]評分評價2 組下肢運動功能,ASIA 下肢運動評分評定依據為患者雙下肢5 對關鍵肌肌力總和,總分為0 ~50 分,得分越高患者下肢運動功能越好;改良Ashworth 分級包括大腿內收、屈膝及踝背伸肌張力評價,每部位0 ~5 分,雙側總分0 ~30 分,得分越高肌肉痙攣緊張越嚴重;Berg 平衡量表通過14 個動作項目來評價患者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平衡,總分為0 ~56 分,得分越高機體平衡能力越強。
1.3.2 生活質量及心理應激 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11]、焦慮自評量表(SAS)[12]、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13]評價2組生活質量及心理應激,MBI 得分0 ~10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SAS、SDS 均包含20 條目,總分0 ~100 分,得分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1.3.3 血清學指標 治療前、治療4 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處理(3 500 r·min-1,15 min)后,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湖南華曦醫(yī)藥有限公司),采用磁微?;瘜W發(fā)光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降鈣素原(PCT)水平(湖南明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25-羥基維生素D(25-OH-D3)水平(美國羅氏公司)。
1.3.4 肌電圖指標 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Keypoint 9033A07 型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內特斯制造有限公司)對患者進行下肢運動誘發(fā)電位檢測,表面記錄、參考電極、地極分別置于脛前肌肌腹、肌腱處、腳踝部位,刺激部位為皮質腿區(qū)、腰骶部,刺激強度為120%的運動閾值,記錄Cortical 波和Lsp 波潛伏期、波幅,分析雙側髂腰肌在最大收縮力下的均方根值(RMS)。
1.3.5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分析2 組治療期間皮膚潰破感染、皮膚過敏、暈針、內固定松動以及跌倒發(fā)生情況。
治療4 周后,根據患者治療后ASIA 損傷分級改善程度判定臨床療效。顯效,ASIA 損傷分級提高2 級及以上,或恢復至E 級;有效,ASIA 損傷分級提高1 級;無效,ASIA 損傷分級未改善甚至加重??傆行剩?)=(1-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 2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例(%)表示,χ2檢驗、校正χ2檢驗進行比較。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 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n= 28)例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肌電圖指標比較(±s ,n= 28)
表2 2 組治療前后肌電圖指標比較(±s ,n= 28)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時間Cortical 波Lsp 波RMS/(μV)潛伏期/(ms)波幅/(mV)潛伏期/(ms)波幅/(mV)對照組治療前36.03±3.420.50±0.1223.33±5.221.03±0.32 84.12±9.59治療后29.54±3.33#1.11±0.46#18.14±4.43#1.91±0.66#106.83±15.23#觀察組治療前35.86±3.460.48±0.1524.27±6.240.96±0.35 82.68±8.45治療后24.03±3.36#△1.68±0.50#△11.43±2.36#△3.48±1.20#△128.87±14.41#△
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比較(±s ,n= 28)分
表3 2 組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比較(±s ,n= 28)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時間ASIA 下肢運動評分Berg 平衡量表改良Ashworth 分級對照組治療前 18.93±4.5922.80±4.420.29±0.11治療后 22.36±6.59# 32.91±3.36#0.68±0.20#觀察組治療前 18.57±3.7623.76±4.350.28±0.10治療后 28.75±7.01#△37.18±3.58#△ 0.43±0.12#△
見表4。
表4 2 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心理應激比較(±s ,n= 28)分
表4 2 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及心理應激比較(±s ,n= 28)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時間MBISASSDS對照組治療前 29.68±6.9536.78±8.1735.87±6.46治療后 39.47±8.28# 25.89±5.68# 26.57±3.68#觀察組 治療前 31.25±7.6434.23±7.2836.92±7.57治療后 58.04±9.21#△ 19.05±4.32#△ 19.23±4.36#△
見表5。
表5 2 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s ,n= 28)
表5 2 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s ,n= 28)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時間CRP/(mg·L-1)PCT/(μg·L-1)25-OH-D3/(ng·mL-1)對照組治療前 34.80±4.550.81±0.3819.14±2.75治療后 25.64±6.67#0.41±0.12#19.43±2.44觀察組 治療前 35.56±4.800.79±0.3218.47±2.76治療后 15.69±4.73#△ 0.09±0.03#△ 18.96±2.57
見表6。
表6 2 組治療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28)例
不完全脊髓損傷屬中醫(yī)“痿證”范疇,患者脊總督一身陽氣,督脈受損,可導致瘀血阻滯,筋脈肌肉失于氣血濡養(yǎng);“腎主骨生髓”,腎經受損引起經絡不通,可致瘀血內留,腑氣不暢,導致肢體萎軟無力、麻木等,而成痿證,治療應以疏通經氣、祛瘀行血為主[14]。連續(xù)波電針針刺傳統(tǒng)普通針灸取穴根據傳統(tǒng)理論主穴取督脈循經穴及夾脊穴,可調補肝腎、補中益氣、活血通絡,減少氣機受阻,再根據病情選擇,腰椎夾脊穴、下肢后方、前方循陽明經取穴,可發(fā)揮鎮(zhèn)痛鎮(zhèn)靜之效,但連續(xù)波波形單一,刺激容易麻木,且未針對下肢肌肉及神經進行干預,對運動功能恢復有限。疏密波電針針刺下肢關鍵肌及神經干穴位在取督脈循經穴及夾脊穴的基礎上,選擇胸腰部、臀部神經叢及坐骨神經干走形區(qū)穴位,可疏通下肢氣血經絡,益氣固本、通經活絡,發(fā)揮通經絡、止疼痛、提高肢體功能的效果,減輕疾病對患者的影響[15];疏密波更接近于人體生物電,對感覺和運動神經可分別引起即刻以及延遲的抑制效應,相當于“補法”,可強化穴位調和氣血、疏經通絡之效,改善患者對疾病的不適感受,改善心理狀況[16]。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下肢ASIA 功能、Berg 平衡量表、MBI 評分高于對照組,改良Ashworth 量表升高幅度、SAS、SDS 得分評分更低,提示疏密波電針針刺下肢關鍵肌及神經干穴位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心理應激,療效確切。
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脊髓組織受損嚴重,加之手術操作存在損傷,可刺激血清CRP、PCT 等促炎因子表達增加,加重脊髓神經元的凋亡,導致神經信號傳導通路中斷,使得脊髓到達脛前的肌電位Cortical 和Lsp 延遲、強度降低,降低運動單位的募集和興奮節(jié)律的肌電信號RMS,使得下肢運動無法髓受創(chuàng),損傷的病位與督脈、腎經聯系緊密,督脈同步化[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觀察組血清CRP、PCT 水平,Cortical 波、Lsp 波的潛伏期更低,Cortical 波、Lsp 波的波幅,RMS 均更高,提示疏密波電針針刺下肢關鍵肌及神經干穴位治療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療效確切,可能機制為調節(jié)血清學及肌電圖指標。關鍵肌及神經干周圍穴位針刺可增強大腦皮層運動區(qū)的興奮性,通過神經反射的途徑,改善損傷部位神經細胞的再生活性,促進神經信號傳導的恢復,調節(jié)肌電圖指標;還可增強穴位的能量代謝,可減少炎癥因子釋放,促進CRP、PCT 等炎性因子代謝,消除水腫,提高患者疼痛閾值;疏密波刺激,還可增加動脈的彈性及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促進患肢血液循環(huán),最大程度促進肌肉收縮,減輕肌肉及血管痙攣,提高機體能量及新陳代謝,改善運動功能,促進脊髓損傷的修復[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期間,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接近,提示疏密波電針針刺下肢關鍵肌及神經干穴位治療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疏密波電針針刺下肢關鍵肌及神經干穴位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損傷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心理應激,分析機制為調節(jié)血清學及肌電圖指標,療效確切。本研究選取患者均來自我院,未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樣本量也有限,疏密波電針針刺下肢關鍵肌及神經干穴位治療不完全脊髓損傷的效果及機制,仍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