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熱點聚焦
2023年9月起,北京順義國際人才社區(qū)辦、順義區(qū)空港街道開展“探尋歷史精髓,對話文物傳奇”博物館教育進學校、進社區(qū)系列活動,邀請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和學者講座、講課,讓更多學生、居民了解博物館文物背后的故事。此次推出博物館教育進社區(qū)、進學校,希望弘揚博物館文化,帶動人們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從而讓更多人關注、親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隔著千年光陰,探索文物承載的燦爛文明,尋找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苯詹コ龅奈幕?jié)目《閃耀吧!中華文明》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南海一號、殷墟、敦煌等考古現(xiàn)場,對話各大博物館館長、一線考古隊隊長、資深文博考古專家,帶領觀眾尋找民族文化的高光。
縱深剖析
1.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讀書,在典籍里了解“文物”,了解歷史,增長見識。但“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更要“行萬里路”。走進“博物館”,看看那一件件傾注著古人智慧和情感的文物,我們會穿越時空,對古人的生活、思想有更深的了解,能更深刻地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
2.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習近平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走進博物館,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人、古事……文物是古人留給我們后代人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將這些財富作為經(jīng)驗教訓,指導當下和未來。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我們青年人要牢記歷史,奮發(fā)圖強,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
3.采用不同的方法,發(fā)揮事物的最大價值。每個博物館里的資源都是各具特色的。廣大文博工作者應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方法,如開展“博物館之夜”“博物館里過大年”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發(fā)揮博物館最大的價值。
任務驅動
素材積累1:守正創(chuàng)新,構建“沉浸式”博物館參觀方式
浙江理工大學研學團隊利用假期來到湖州市南潯區(qū)輯里湖絲館,了解輯里湖絲,親身體驗了緙絲工序。在這個不大的館內,參觀者在了解當?shù)亟z綢文化的同時,還可實地體驗江南農(nóng)俗。“每年都會有超萬名游客過來,小朋友可以畫絲綢扇面。應季時節(jié),學生還能體驗養(yǎng)蠶、剝蠶繭?!别^長王一士說。今年,館內還搭配建設了南潯絲博家庭農(nóng)場,游客可以體驗南潯特色美食、民俗文化。
解讀: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融合,線下“沉浸式”的參觀體驗真正實現(xiàn)了“寓教于樂”“融學于趣”,讓受眾親身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安┪镳^熱”也打開了我們處理事情的新思路。
素材積累2:博物館熱,升溫更要“保溫”
由“網(wǎng)紅”變“長紅”,化“流量”為“留量”。博物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能停留于一時的升溫,更要寄望于持久的“保溫”。文物藏品是博物館長久發(fā)展的根基所在。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對應著各具特色的收藏、研究與展示方式。堅持保護第一,加強文物管理,合理開發(fā)利用,積極推動博物館與教育、科技等領域跨界融合,打造與自身相適應的“博物館+”傳播方式,助推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現(xiàn)代博物館體系的構建。
解讀:合理開發(fā)利用,是我們對“博物館最好的保護”,我們要轉變觀念,通過由新技術、新理念、新媒體支持下的多種形式的線上線下活動,來疏解客流壓力,并惠及偏遠山區(qū)的青少年。
多方觀點
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學生“行走的課堂”
王 琦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一件件文物記載著中華文明歷經(jīng)數(shù)千年風雨滄桑始終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傳奇,學生通過研學活動,可以把模糊的歷史變得具體生動。
充分挖掘館內資源,打好研學特色牌。每家博物館的館藏資源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小眾博物館,往往在講述某個年代、領域、主題的故事方面獨具特色,要讓這些展品、文物活起來,將特色轉變?yōu)閮?yōu)勢,在提升體驗感、沉浸感和吸引力上下更大功夫,讓學生感受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文化傳承,增加研學的廣度和厚度。
更加注重融入科技和時代元素,線上線下共同發(fā)力。暑期以來,不少熱門博物館紛紛采取推遲閉館時間、周一開館等方式盡力滿足供不應求的參觀需求,但超負荷運轉的博物館,不僅使文物保存環(huán)境受到一定影響,也嚴重降低了參觀學習的體驗感。博物館可通過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媒體,使文物內容可視化、情景化,讓更多的青少年享受免費的博物館資源,在家也可沉浸式體驗研學;還可以打造適合進校園、下基層的流動展覽和研學產(chǎn)品,送到校園里、放到平日里,除了可以疏解暑期客流壓力,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優(yōu)質的博物館資源惠及中小城市和農(nóng)村地區(qū)青少年。
博物館研學作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新窗口,其高質量發(fā)展的根本是要做好“教育+”的文章,不斷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和時代內涵,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學生“行走的課堂”。
(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8月22日,有刪改)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鄭海鷗
近年來,“為文物打CALL”“到博物館去”“博物館之夜”“博物館里過大年”逐漸成為社會新風尚,尤其成為年輕人的流行生活方式。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所大學校,我們能直觀地看到五千年文明的輝煌燦爛、獨樹一幟,也能看到屈辱和掙扎,看到奮起與開拓、奮斗和擔當。我國博物館在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的同時,也要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
中華文明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觀眾感到,博物館不再是“千館一面”,展出的內容愈加突出特色,展出的形式愈加靈動活潑,多類型的互動、高科技的運用更是豐富了觀展體驗,由此帶來的思考和感悟既生動又深刻。
從故宮博物院的“朝珠耳機”,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以“馬踏飛燕”為原型的文創(chuàng)玩偶……博物館文創(chuàng)開發(fā)熱度不減、創(chuàng)意迭出,有文化有特色的產(chǎn)品持續(xù)“圈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讓文物擺脫了展覽柜中的“死板”形象,與當下生活緊密融合,讓人倍感親切。參觀者紛紛購買并分享給好友,不少人則慕名而來“打卡”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與人們的親密互動,推動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人氣越來越旺、“博物館熱”不斷升溫。
廣大文博工作者應不斷深化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ōu)秀成果,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9月11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