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根植紅色革命基因,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吨袊锩鼈鹘y(tǒng)作品專題研討》的第三單元“延河澎湃”,重點講述延安精神。翻閱單元文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或娓娓道來,或激情澎湃的文學作品中流淌著百年來支持我們前行的紅色基因,它們以熱情奔放的姿態(tài)向我們走來,滋養(yǎng)我們的精神世界。本課時希望學生通過對不同文本的多角度鑒賞,提升鑒賞能力;希望學生在深讀作品的過程中,感受火熱的革命情懷,并用文字書寫的方式傳承革命文化。
1.課標依據。本單元對應“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討”學習任務群。本任務群在“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的基礎上,選擇反映中國革命傳統(tǒng)的經典作品,設置相關研究專題,旨在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加深對中國革命傳統(tǒng)的認識和理解,激發(f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進一步提升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該學習任務群有三個目標指向:一是通過研討革命傳統(tǒng)作品,深入體會不同時期的革命精神;二是進一步提升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三是陶冶情操,賡續(xù)紅色基因,形成正確的三觀。
2.教材依據。準確把握教材的文本價值是合理設計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一。文本價值包括文體、語言、情感、文化等方面。本單元由《風景談》《我歌唱延安》《延河散歌(選四)》《王貴與李香香(節(jié)選)》《白毛女(節(jié)選)》五篇文章組成。從文體來看,有散文、抒情詩、敘事詩和歌劇。從單元主題和內容看,這些作品孕育于根據地獨特的革命文化氛圍中,以歌頌延安精神為主題,體現(xiàn)了革命文藝崇高的戰(zhàn)斗品格。
本單元的文本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養(yǎng)成價值。二是以散文、詩歌、歌劇為主體的文體辨析價值和作品的美學價值?;谏鲜鰞r值,筆者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概括為“不同文體的文學鑒賞”和“革命作品的情感體驗”。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圍繞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筆者將本單元教學設計為三個專題:①解碼經典作品,感悟革命情懷;②聚焦典型人物,回溯崢嶸歲月;③賡續(xù)延安精神,揚帆復興征程。共計九個課時。
3.學情依據。學生對中國革命傳統(tǒng)文學作品并不陌生,在必修上、下冊已學習過一部分。作為高二的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閱讀體驗和經驗。但是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大多有一定的歷史情境性,與當代學生的情感、思維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閡。如何使學生在文本學習過程中同時獲得精神的滋養(yǎng)是教學設計的難點。由此,筆者設計了以下任務情境。
為了使青少年全面、深刻地理解延安精神,更好地傳承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這一寶貴精神財富,校團委擬布置“文墨生香心向黨”延安紅色文化展廳。展廳擬以“感悟革命情懷”“聚焦人物特寫”“賡續(xù)紅色記憶”為主題,用富有特色的表達方式帶領同學們回望延安歲月。
根據三個課段的教學流程,筆者又將情境任務進行分解。
課段1:解碼經典作品,感悟革命情懷。在品鑒作品的美學價值的同時感悟革命情懷。閱讀延安時期的經典文學作品,于閱讀中撰寫文學評論。
課段2:聚焦典型人物,回溯崢嶸歲月。深讀文本,整體認識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選擇延安時期創(chuàng)作的感人故事,將其改編為舞臺短劇并表演。
課段3:賡續(xù)延安精神,揚帆復興征程。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訪問革命前輩、英雄模范人物,收集身邊的紅色記憶,捕捉鏡頭下的美好,撰寫短視頻腳本,拍攝《溫暖的紅色》系列短視頻。
1.教學目標:“不同文體的文學鑒賞”和“革命作品的情感體驗”。具體來說,學生要從選材、構思、形象、語言、手法等多個角度進行文學鑒賞,努力探索作者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提升思維品質與鑒賞能力;深入體會延安文學追求樸素與崇高相結合的特點,加深對文學的時代使命、責任擔當?shù)睦斫狻?/p>
2.情境任務:校團委“文墨生香心向黨”延安紅色文化展廳活動策劃與展示。
1.課時定位。本課時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建立在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的群文閱讀。作為第一課段“解碼革命作品,感悟革命情懷”的第三課時,要讓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對三篇不同文體的作品進行多角度的對比、鑒賞,引導學生探究革命情懷產生的原因,深入解讀延安精神,并指導學生在課后閱讀該時期文學作品的同時,以撰寫文學評論的方式讓延安精神內化于心。
2.目標定位。(1)通過篩選、整合關鍵信息,從選材、構思、情感、抒情方式、語言表達等多角度比較、鑒賞三篇作品;(2)挖掘、理解延安精神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做延安精神的賡續(xù)者;(3)選擇閱讀課內外延安時期的文學作品,整合素材,結合所學,撰寫一篇文學評論。
3.情境定位。為校團委布置“文墨生香心向黨”延安紅色文化展廳的活動推薦延安時期的經典文學作品并撰寫文學評論。
本節(jié)課教學用四個步驟完成:情境導入—學習活動—課堂總結—作業(yè)布置。其中,學習活動又分三個環(huán)節(jié)完成:經典作品我深讀—革命情懷我感悟—延安精神我書寫。
1.播放。紀錄片《我們,從延安走來》片段,導入新課。
2.設置學習任務情境:
為了使青少年全面、深刻地理解延安精神,更好地傳承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這一寶貴精神財富,校團委擬布置“文墨生香心向黨”延安紅色文化展廳。展廳擬以“感悟革命情懷”“聚焦人物特寫”“賡續(xù)紅色記憶”為主題,用富有特色的表達方式帶領同學們回望延安歲月。
請同學們認真研讀第三單元“延河澎湃”中的第5 課,課后再選擇閱讀延安時期其他優(yōu)秀文學作品,融入個人思考,在推薦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撰寫文學評論,向校團委踴躍投稿。
任務一:經典作品我深讀
(課前下發(fā)相關學習資料和預習任務清單,隨堂檢查預習效果)
活動1:分組閱讀三篇文章,感悟作品中洋溢的革命情懷。
(1)跳讀文本,篩選關鍵信息,小組合作探究,完成預習清單一。(見表1)
表1 預習清單一
(2)抓讀具體語句,探究革命情懷產生的原因。
(3)分組賞析三篇文章在謀篇布局、抒情方式及語言表達上的特色。(見表2)
表2 預習清單二
任務二:革命情懷我感悟
活動2:解讀延安精神,聯(lián)系實際,探究延安精神對于當下的現(xiàn)實意義。
(1)解讀延安精神。
(2)意義探究。
任務三:延安精神我書寫
活動3: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更多延安時期的經典文學作品,并結合所學,撰寫一篇文學評論。
★教師推薦閱讀作品(略)
★文學評論的寫作要點(寫法指導)
(1)文學評論指運用文學理論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
(2)文學評論VS 讀后感
文學評論是對作品本身好壞與優(yōu)劣進行客觀分析、評價,一般不觸及現(xiàn)實生活;讀后感則要求作者直接抒發(fā)自己對材料的認識、體會、感想,需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
(3)文學評論的寫作思路和角度
思路:作品說了什么?作品意味著什么?作品是如何表達的?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角度:賞析作品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xiàn);分析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藝術手法;鑒賞作品的語言。
(4)撰寫需把握的基本要點:評論的科學性;見解的獨創(chuàng)性;敘議結合、評析結合;語言的生動性。
★示例賞析(略)
3.課堂小結
4.作業(yè)布置
總結本課所學,根據校團委布置“文墨生香心向黨”延安紅色文化展廳的活動要求,閱讀、推薦自己喜愛的作品并撰寫一篇文學評論。下周班級內部評選后,擇優(yōu)報送校團委。
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有一定的歷史情境性,有著豐富的內涵,學生對相關作品的專題研討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歷史文化知識的學習,更需要情感和心理層面的體認與理解。為了打破單純知識學習、識記的壁壘,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對文本進行梳理與探究。
情景任務下的學習活動需要緊密關聯(lián)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做到活動環(huán)節(jié)有效銜接,需要在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提供合理、有效的學習支架。教學設計在導引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的同時,要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與提升,使學生獲得情感的認知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