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霜 杜美玲
友誼縣人民檢察院,黑龍江 雙鴨山 155800
2020 年4 月23 日,居住于黑龍江省建三江墾區(qū)某某農(nóng)場的4 歲女童于某茜,因在隨身穿的紙尿褲中排便,引起繼母曲某某的不滿,曲某某先后多次使用右手拽著于某茜的衣領將其頭部使勁撞擊洗手間的門框及門板,以致于某茜倒地受傷,之后曲某某因害怕給上夜班的于某茜生父于某某打電話叫其回家,于某某到家后將于某茜送到醫(yī)院救治。經(jīng)法醫(yī)初步鑒定,于某茜因機械性外力作用損傷屬重傷二級。
重組家庭是指父母中至少有一方的孩子與另一方或伴侶沒有血緣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的家庭。
虐待兒童是對兒童身體安全、健康成長等權利的侵犯或者剝奪,主要包括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和疏忽照顧[1]。其中身體虐待是重組家庭中最為常見的虐待方式,主要包括打、罵、踢、踹、打耳光、扯頭發(fā)、抽打、捆綁、煙燙、針扎、凍餓、過度的體罰等。
于某茜被繼母曲某某殘忍虐待毆打致重傷二級案件一經(jīng)在網(wǎng)上發(fā)布,激發(fā)起廣大網(wǎng)友群眾的強烈憤慨,現(xiàn)如今身邊頻發(fā)的虐童事件,讓人不寒而栗。我們從小就聽著“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長大。然而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是全心保護孩子的天使。全國婦聯(lián)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我國,有74.1%的兒童曾遭受不同程度的虐待,而其中,父母是最主要的施暴者。
上海一新聞記者依據(jù)公開消息整理發(fā)現(xiàn),近些年全國媒體公開報道的10 起虐童案中,受害兒童均出自重組家庭,其中7 名兒童死亡,施暴者最高被判處無期徒刑。2020 年山西懷仁一名12 歲女孩被繼母多次使用鈍性外力擊打致死;湖北一名14 歲的女孩被繼母長期虐待并殘忍殺害。
《進化心理學》中通過周密調(diào)查和有力數(shù)據(jù),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繼父繼母仍然是兒童虐待的最危險的因素。同時,此書還披露一項數(shù)據(jù):和繼任父母同住的學齡前兒童,被虐待或被謀殺的危險,至少是和雙親同住的孩子的40 倍,由此可見,再婚家庭中的虐童案有多么高發(fā)和嚴重。
1.受虐待兒童低齡化。因兒童年齡偏低,無法進行有效反抗,在被虐待后出于畏懼心理,不知、不能、不敢向外界求救,即使有知情人發(fā)現(xiàn),也因為各種因素沒有報案,導致虐待兒童案難以被發(fā)現(xiàn),從而助長施虐者的囂張氣焰[2]。
2.虐待次數(shù)頻繁且長期。重組家庭虐待兒童案發(fā)均非巧合或偶然,多為長期施暴,有多起案件直到受害兒童被虐待至性命不保,繼父母長期持續(xù)的暴力虐待行為才被曝光。
3.虐待傷痕隱蔽性強。據(jù)研究表明,那些還不能獨立活動的兒童身上出現(xiàn)瘀傷或骨折的情況是很少見的,意外出現(xiàn)的擦傷很少出現(xiàn)在保護得很好的臉頰、屁股等部位,一旦在重組家庭中發(fā)現(xiàn)兒童身體有這些跡象,需要引起家長的注意,有必要進行進一步檢查。重組家庭是和外界相對隔離的地方,且虐待兒童造成的傷痕多數(shù)在身體不明顯部位,多數(shù)傷痕不明顯,外人僅憑兒童外表很難發(fā)現(xiàn)傷痕和虐待痕跡,很難進行干涉,司法機關進行干涉和處罰須是嚴重的傷害,輕傷的傷痕會導致后期取證困難。
4.生父生母縱容。多起案件中被虐待兒童的親生父母并未直接虐待孩子,但存在放任、縱容繼父母虐待兒童,未履行撫養(yǎng)義務,疏于監(jiān)管職責。這樣的生父或生母,同樣要承擔法律責任,情節(jié)嚴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兒童系未成年人,心智發(fā)育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生活經(jīng)驗不足,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較差,除了監(jiān)護、看護等人的保護他們無法進行有效反抗,但現(xiàn)階段監(jiān)護、看護的虐待事件仍屢禁不止,兒童在受到虐待后受到威脅,或出于懼怕心理,不敢說出來,不敢向外界求救,這在無形中放縱了不法分子虐待兒童的行為,致使兒童長期受到傷害。
重組家庭經(jīng)濟情況不佳、繼父母社會地位不高、受教育程度低、家庭破裂、夫妻關系不睦等都是重組家庭兒童受虐待的直接原因,還有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少心理學研究予以證實,虐待子女的行為是有代際相傳性的,多數(shù)實施虐待行為的父母本身在兒童期就有被虐待的經(jīng)歷,童年遭受過虐待經(jīng)歷的父母進行虐待子女的比例為30.5%左右,是沒有童年受虐待史的施虐者的6 倍。
在一個重組家庭結構中,繼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是影響兒童對新環(huán)境適應的重要因素,許多虐待兒童的繼父母心理不太健康,自身存在人格缺陷,例如為人冷漠、敏感、多疑、焦慮或者暴躁沖動等,本身容易沖動,應付生活事件能力有限,當遭受挫折時面對非親生子女,這些負面心理因素被激發(fā),易將怨恨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不良情緒會以暴力方式發(fā)泄到孩子身上,給孩子帶來身心傷害。
無愛的家庭環(huán)境是悲劇的開始,在重組家庭中,繼父母和孩子建立關系的時間會比建立與配偶之間關系的時間更長。孩子與繼父母之間的短暫接觸,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增加雙方關系沖突的重要因素。重組家庭缺少家庭應有的和諧氛圍,很多再婚夫妻,不同程度上都會存在一些隔閡,家庭氛圍不太和諧,導致一方或者雙方長期親情缺失,缺少愛的關懷和基本的同理心,對繼子女的反感和對年幼孩子淘氣時寬容度低,繼父母會受“棍棒底下出孝子”“家丑不可外揚”的傳統(tǒng)觀念影響,以“打是疼,罵是愛”為借口,尋找出氣筒急于管教進行暴打。在這樣的家庭中,繼父母沒有足夠的愛給予重組家庭帶過來的子女,再加上親生父母不稱職,對重組家庭繼父母虐待兒童行為縱容默許,繼父母因此毫無顧忌地虐待孩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中關于虐待罪的規(guī)定明確傷害需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時才構成犯罪,從目前的司法實踐來看,在發(fā)生偶然性的、致受害人輕微傷害的行為時無法通過法律途徑尋求保護,而兒童處于最脆弱的生長期,即使對于行為人來說是輕微的傷害對兒童也可能是嚴重損害。且虐待罪屬于親告罪,即告訴的才處理,這就需要受害人承擔告訴義務和舉證責任,很多兒童受到虐待時不知道如何告發(fā)或不敢告發(fā),對于尚缺乏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的兒童而言,進行自訴更是困難,且虐待往往具有隱蔽性,所以當虐待行為發(fā)生時,外人不易發(fā)現(xiàn),當發(fā)現(xiàn)有虐待行為的實施時,往往已經(jīng)對兒童造成了嚴重傷害甚至出現(xiàn)死亡的結果。自訴需要自訴人承擔舉證責任,然而兒童大多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缺乏訴訟能力,法定代理人或近親屬也不愿意提起刑事自訴,由此看顯然沒有操作的可能性。
雖然我國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guī)規(guī)制虐待兒童行為,但由于這些規(guī)定和舉措還缺少針對性,因此防止兒童虐待的有效性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重組家庭虐待行為使兒童身體受到傷害,侵犯了兒童的人身權,對兒童采取的人身暴力,會給兒童身體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摧殘兒童的身體,很有可能不斷升級,破壞兒童免疫力甚至導致殘疾或死亡,威脅兒童的健康和生命,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和智力水平。在某些虐待兒童案件中,施暴者會采取囚禁、禁閉等手段,還有在上文中提到的毆打兒童、用刀砍傷兒童等行為,對兒童身體上的傷害,正是侵犯了兒童的人身權。
重組家庭虐待行為使兒童受到驚嚇,情緒時刻處于警惕和高漲狀態(tài),極不穩(wěn)定,不良情緒明顯。著名心理學家弗莎姆等人認為:對情感的自我認知是健康成長的基礎,當孩子被責備或拒絕的時候,會將家庭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都認為是自己做錯了,會導致情感紊亂,尤其是重組家庭的孩子,因家庭的特殊性,他們已經(jīng)在原生家庭破裂時遭受過了一次創(chuàng)傷,面對重組的新家庭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迎合父母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情感需要。他們開始認為自己對事物存在負面影響,自我意識特別低,畸形的情感認知,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我認知,會輕易把自己看作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低身份的人,并且試圖用這種錯誤的認知將自己所遭受的傷害合理化,繼而進一步加強他們的無價值感,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變成低自尊、討好型人格。
重組家庭虐待行為使兒童心理受到摧殘,扭曲兒童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精神類疾病,甚至出現(xiàn)報復社會的行為。重組家庭的兒童相比原生家庭的兒童心理更加敏感、孤獨、脆弱,他們害怕被人瞧不起,缺乏傾訴對象。每一個經(jīng)受過暴力虐待的孩子,他們都會將這一部分被虐待的記憶永遠留在心里,不會對人啟齒,但也絕對不會忘記,這對他們一生來說都是非常嚴重的心理陰影,而且會代際相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無數(shù)無辜的孩子受到傷害。
重組家庭虐待行為使兒童陷入信任危機,他們很難相信其他成人,甚至不相信同齡的兒童,缺乏人際信任和社交能力,在與人相處中如履薄冰,特別害怕失去朋友,但卻在交友中抱有戒防心理,無法掌握社交距離。重組家庭遭受虐待的兒童,缺乏社交熱情,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常常表現(xiàn)出更多的敵意,他們會因為攻擊行為而失去朋友,而失去朋友的刺激會強化他們的攻擊性,在下一次交友中進一步攻擊,造成惡性循環(huán),遇到問題會選擇訓斥或毆打的行為來解決,不服從、咬人、打人或好爭論,甚至還會輕易卷入違法犯罪活動。不具有攻擊性的兒童常常表現(xiàn)出缺乏主見和退縮行為,不知用什么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沒有成就欲和社交需求。
一是要提高兒童的社會辨別力,以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方式,通過游戲、畫冊、講故事等方式,讓兒童學會如何辨別和判斷壞人;二是要教育兒童在遭受虐待時可以采取大聲呼喊,發(fā)出重重的聲響等方式,學會在危急關頭如何自救或?qū)で笏藥椭蝗且逃齼和瘜τ谝呀?jīng)發(fā)生虐待的情況,立即告訴自認為是家中最疼自己的長輩,不要忍氣吞聲,不害怕施虐者的恐嚇。
一是要提醒重組家庭家長改善對兒童的教育方法,從兒童的實際身心發(fā)展情況出發(fā),學習科學、正確的教育方法,避免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二是要引導重組家庭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積極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注意改善繼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繼父母要增強自尊意識,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樹立起榜樣;三是要加強對重組家庭的法律宣傳教育,明確告知毆打兒童屬于違法行為,縱容默許亦是幫助行為,可能承擔刑事責任,提高重組家庭的法律意識。
一是要嚴格貫徹執(zhí)行《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等相關規(guī)定,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二是要加強協(xié)作配合,聯(lián)合婦聯(lián)、民政、教體、公安、醫(yī)院等單位,大力宣傳普及“強制報告制度”,為廣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司法保護。提高全社會共同應對虐待兒童行為的主動性,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解決,不讓兒童遭受二次傷害。引導社區(qū)對重組家庭建立檔案,派人定期走訪重組家庭和其鄰居,定期對兒童進行身體健康檢查,著重關注兒童的健康情況。通過各種形式,對重組家庭的夫妻進行不定期的心理輔導,改善重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指導重組家庭家長掌握科學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加強父母的責任感,引導他們用愛去包容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三是要完善我國《刑法》關于虐待罪的規(guī)定,改自訴為公訴,擴大受害人直接提起刑事訴訟的范圍,司法機關主動介入,提高虐待罪入罪的法定刑,將凡是出于故意或為獲得自己的心理滿足而實施的虐待,有可能給他人造成身心傷害的行為,都構成虐待罪。以此保護兒童權益,懲罰施虐者。
確保受虐待兒童利益的最大化,形成完整的工作鏈條,一是要有效預防重組家庭兒童被虐待;二是要及時發(fā)現(xiàn)和制止重組家庭兒童被虐待;三是要妥善安置重組家庭被虐待的兒童。應下更大的力氣去完善現(xiàn)有的工作網(wǎng)絡,讓兒童權利保護工作伴隨為兒童爭取最大利益的不懈努力而發(fā)展進步。兒童是這個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之一,父母親角色缺位的事件屢屢發(fā)生,這是在給社會敲響警鐘,有必要建立健全保護未成年兒童合法權益的工作機制,全社會為兒童營造一個有益環(huán)境,而不是讓兒童生活在失敗婚姻的陰影里,讓兒童來為父母失敗的婚姻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