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權
新寮島位于雷州半島的東北部,在湛江版圖上,它的位置仿如孤懸海隅的一塊貌不驚人的磐石,總面積只有46.5平方公里,約3.5萬人,是一個海島建制鎮(zhèn),徐聞縣三個老區(qū)鎮(zhèn)之一。
一個春日上午,我作為徐聞縣老區(qū)建設促進會一員,驅車來到新寮島,開始了一天的調研活動。在調研中,沿著環(huán)島公路行行走走,我時而仰頭觀望,時而舉目環(huán)顧,不時感受到久違的藍天碧海,醉人的海風椰韻。風拂椰葉,簌簌作響,濤聲輕吟,鳥語和鳴,仿佛置身于空氣清新的怡人之境。遠處一片一片盤根錯節(jié)、披綠展翠的紅樹林,倒映在潔凈的海水里,跳躍著無數(shù)綠色的斑點。聳立在海岸線上的一桿桿風力發(fā)電機柱上,銀色的扇葉在空中悠悠轉動,發(fā)出嘩啦嘩啦輕微的響聲,從遙遠的彼岸傳來。
陪同我調研的新寮鎮(zhèn)退休干部老林,是個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介紹說,昔日新寮島周圍的那片海灘全是裸露的沙窩和泥溝,現(xiàn)在大多都由島民承包開發(fā)高位養(yǎng)殖對蝦的池塘了,成為他們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隨著老林所指的方向,映入我眼簾的是,一丘連一丘、一塊接一塊的養(yǎng)蝦塘,星羅棋布,清澈而平靜的塘面,一縷清風吹過,碧水盈盈,微波蕩漾。每口蝦塘里,都有蝦農忙碌的身影,他們三三兩兩,劃著用泡沫板制作的舟排撒網(wǎng)撈蝦,網(wǎng)起網(wǎng)落,人歡蝦躍……蝦農個個笑容燦爛,幾乎每條皺紋里都閃爍著豐收喜悅的光芒。我心潮也隨著波動,情不自禁地打開照相機“咔嚓咔嚓”,把這個撈蝦的場面裝了進去。
在滄桑歲月里,讓生活擺脫貧困,一直是老區(qū)新寮島人民夢寐以求的愿望。
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前,新寮島仍是一個“風起沙塵卷漫天、樹木寥疏草叢生、燕鳥飛過不落腳、四野荒涼鬼醉眠”的地方。村莊里大多都是竹壁泥墻、茅草蓋頂、板門殘缺不全的農舍。庭院中,殘垣斷壁、土塊剝落隨處可見,斑斑駁駁,給人一種天荒地老的蒼涼感覺。
那時,島上災害頻繁,天大旱時,田疇龜裂,水稻幾手顆粒無收。洪澇時,葉茂藤蔓的番薯地一片汪洋。島民還是處在“吃糧靠統(tǒng)銷、生活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窘境之中。
出入新寮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渡船。港口沒有碼頭,要是遇到大海退潮期,就得打著赤腳,卷起高高的褲管,深一腳淺一腳在泥濘的灘涂上艱難行走。要是寒冬臘月,過海的人咬牙低頭彎腰弓背,忍受冰凍的海水,幾經周折,好不容易來到港口搭上渡船。不足3海里的水路,渡船擺著風帆,七彎八拐顛簸近2個小時才能靠岸。老林神情凝重地說,這種惡劣的交通環(huán)境,像他這代人仍然記憶猶新,一直在腦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揮之不去。
如何改變海島交通狀況,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一直關心和關注的事。1998年3月,在新寮島人民的憧憬和期待中,連接新寮島至和安鎮(zhèn)陸地的“新安”堵海工程正式動工。經過一年多時間,一條長2.38公里、寬8米的跨海大壩建成,出入新寮島擺渡揚帆搖櫓的歷史終于宣告結束。
繼后,環(huán)島臨海公路逐年逐年修建擴展,路面平坦,四通八達。農村大道小巷基本實現(xiàn)了水泥硬底化,兩旁都安裝上路燈,為村容村貌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
在老林引導下,車子緩緩地駛進入蝦塘上方的村莊。我下車后,漫步在井然有序的村道上,所看到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樓房,鱗次櫛比,整齊光亮,幾乎是清一色的瓷磚墻體裝飾。沙土地上伸出一條條通往家門口的硬底化村道小巷,把每幢樓房連接著。樓房與樓房之間,綠樹掩蓋,在陽光映襯下,向我緩緩打開,展現(xiàn)在眼前仿佛一幅海島漁家莊園畫圖。有的樓房陽臺上還擺上五顏六色盆景花卉,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要不是每棟樓房走廊下懸吊著撈蝦捕魚的網(wǎng)具,我怎么也不敢想象這是海島居民住宅區(qū)。
這天晚上,在新寮島圩閑悠轉了一圈,我總覺得新寮島變大了,變得向海延伸擴展了。新開建的海濱路兩旁,已平添了很多建筑,諸如農貿市場、商場鋪面、旅店、酒家餐館、居民住宅小區(qū)等等。市場、旅店、酒家餐館門前燈光閃爍著誘人的光影,與人影渾然一體,將我擠著往前送,習習晚風中徜徉于海邊文化廣場,大媽們成群結隊,正在翩翩起舞,伴舞的音樂此起彼落,清晰地打進我的耳膜。
老區(qū)新寮島一天之行,我平靜的心湖里蕩起希冀的漣漪。因為新寮島這片革命熱土,隨著老區(qū)振興的步伐,甘露沐浴的滋潤,春風吹拂,一縷縷溫婉的柔情,如一股股的暖流在老區(qū)人民心中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