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蘇東坡寫過一篇《李氏山房藏書記》,說好友李公擇少年時在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讀書,書房名曰“李氏山房”,藏書多達九千余卷。后來李公擇考中進士,進入官場,將這些藏書留在李氏山房,供周邊好學(xué)者免費閱讀,為當?shù)匚幕逃聵I(yè)做了一件善事。
李公擇是誰呢?他本名李常,公擇是他的字,江西人,是王安石的半個老鄉(xiāng),也是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舅舅。黃庭堅小時候,父親死得早,讀書習(xí)字都是李常教的。李常少年時在廬山五老峰下白石庵讀書,白石庵是什么地方?那是一座寺廟。既然李常出身于名門望族,家里肯定有的是讀書的地方,他為啥要跑到廟里讀書呢?原因很簡單,廟里更安靜,更適合讀書學(xué)習(xí)。
不夸張地說,在廟里讀書簡直就是宋朝的流行風(fēng)尚。公元1056年,蘇東坡跟他的弟弟蘇轍和父親蘇洵到京城開封趕考,下榻之處就是一座寺廟,叫作太平興國寺。這父子三人是農(nóng)歷四月到的開封,到了八月才參加考試,花了四個月時間在太平興國寺讀書備考。
蘇東坡在密州當知州時,在后衙西側(cè)的空地上建了一座超然臺,在超然臺南側(cè)修了一座花園,在花園當中蓋了一間書房,取名“西齋”。按照蘇東坡詩文里的描寫,西齋旁邊種了很多石榴樹,每年農(nóng)歷五月,石榴花開照眼明,感覺很爽。
公元1079年,蘇東坡因為寫詩諷刺新法,從湖州被押到京城,在御史臺蹲了大獄,史稱“烏臺詩案”。1080年初春,案子結(jié)束,他原來的官職沒了,掛著一個“黃州團練副使”的虛銜,去黃州當一個被監(jiān)視居住的犯官。剛到黃州的前半年里,他不事生產(chǎn),也不怎么讀書,去寺廟掛單,去道觀閉關(guān),去江邊東游西逛,拿著瓦片打水漂。那半年當中,老婆孩子陸續(xù)趕到,全家人等米下鍋,只好跟朋友們借錢。1081年,當?shù)毓賳T出面幫忙,在黃州城東南撥給他幾十畝廢棄的軍營土地,他才開始開荒種田,并將田地命名為“東坡”。
1082年,東坡豐收,好友陳季常又送來一筆錢,他便買磚瓦、雇工匠,在田地旁邊蓋了五間房,正中一間作為書房。這間書房的四面墻壁被蘇東坡刷上白灰,畫滿雪景,于是取名“雪堂”。1084年,朝廷公文到黃州,讓蘇東坡從黃州轉(zhuǎn)移到汝州居住,雪堂帶不走,就送給了他在黃州收的門生潘大臨和潘大觀兄弟二人。
宋朝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并非官員,但她的父親李格非、公爹趙挺之、老公趙明誠、夫兄趙存誠都是官員,其中公爹還當過宰相,地位僅次于蔡京,所以她家同樣不差錢,同樣有能力把書房搞得很氣派。
公元1108年,李清照夫婦從京城回到老家青州,在青州建造“歸來堂”,那是一排十幾間的書房,堆滿了字畫、古書、拓片和青銅器。北宋滅亡后,李清照計劃去江南逃難,將歸來堂里的書籍和字畫古玩裝車運走,整整裝了十五車。1129年,趙明誠病逝,李清照擔(dān)心東西被搶,將她認為最珍貴的書籍托付給趙明誠的妹夫、時任兵部侍郎的大臣李擢代為保護,其中書籍兩萬卷,拓片兩千卷,青銅器裝滿一船,成套的玉器和金銀器可以招待百官。
與李清照相比,出生稍晚的陸游要寒酸一些。陸游的祖父陸佃是王安石愛徒,做過禮部侍郎;父親陸宰做過轉(zhuǎn)運副使;母親唐氏出身名門,與吳越國王錢俶的嫡派子孫錢景臻有親戚關(guān)系,而錢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女兒秦國公主,所以直到南宋初年,母親唐氏還帶著幼年的陸游進宮拜見年邁的秦國公主……但是,陸游祖父去世的時間早,父親做官的時間短,家里藏書不少,積蓄不多。至于陸游本人,宦途坎坷,常被免官,他又生了七個兒子,養(yǎng)家負擔(dān)極重,直到公元1190年,也就是他六十多歲的時候,才在紹興老家為自己蓋了一座書房,取名“老學(xué)庵”。這座書房位于鏡湖之畔,空間逼仄,用陸游的話說,“僅可容一幾”,只能放一張小桌子。
典型的宋朝士大夫書房里都有什么東西呢?首先肯定有書,有筆墨紙硯,有鎮(zhèn)紙;其次還要有香爐,有花瓶,有一兩件古玩,有名人字畫,有一套茶具。插花、掛畫、焚香、點茶,并稱“四雅”,這四雅是當時高規(guī)格書房里的必備元素。
南宋還有一位大藏書家晁公武,與陸游同時代,是蘇東坡門生晁補之的侄子。宋高宗在位時,晁公武在四川做官,得到老上司饋贈的五十箱藏書,再加上他們晁家的舊藏,共計兩萬四千五百卷。晁公武將這些書存放在衙門后院的書房里,下班之后整理書目,寫了一部二十卷本的《郡齋讀書志》,介紹了將近一千五百種藏書。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