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黎元洪于 1916 年 6 月 7 日繼任大總統(tǒng),政府改組勢所必然。而國會里的一些浙江籍議員鑒于浙江局勢,便想請正在國外的蔡元培回國做浙江省省長,并打了電報與蔡商量。正在德國的蔡元培回電說,他回來是可以的,但不愿做官。在這種情形下,正在北京的馬敘倫便對湯爾和說,北京大學校長胡仁源有點做不下去,何妨把蔡請回來替他。湯爾和說,這是很好的,但是蔡先生不是辦事之才,你可以幫助他?馬敘倫便說自己現(xiàn)在不行,“但是我有辦法,我們只需把北大內部布置好了,就不使蔡先生為難,以后更無問題了。我想找仲甫(陳獨秀)來做文學院長,是很合適的,理學院長讓夏元瑮擔任,聲望夠的(他是夏曾佑先生的兒子,德國留學生,本是北大教授,研究相對論),法學院長仍舊不動吧,另外請沈尹默在實際上幫忙?!睖珷柡瓦B聲說好。第二天,湯爾和就去和教育總長范源廉說了,范正找不到北大校長,開心得了不得。于是 9 月 1 日,范源廉便以北京黎元洪政府教育總長的名義致電尚在法國巴黎的蔡元培,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蔡元培是中國文化所孕育出來的著名學者,但是又充滿了西洋學人的精神,尤其是古希臘文化的自由研究精神。他的“為學問而學問”的信仰,植根于對古希臘文化的透徹了解,這種信仰與中國“學以致用”的思想傳統(tǒng)適成強烈對照。蔡元培對學問的看法,據(jù)蔣夢麟說,基本上與孫中山的看法一致,不過孫中山的見解來自自然科學,而蔡元培的見解則導源于希臘哲學。
蔡元培認為,美的欣賞比宗教信仰更重要。這是與古希臘文化交融的一個耐人尋味的實例。蔡元培的思想中融合著中國學者對自然的傳統(tǒng)愛好和希臘人對美的敏感,結果產(chǎn)生對西洋雕塑和中國雕刻的愛好,他喜愛中國的山水畫,也喜愛西洋油畫,對中西建筑和中西音樂都一樣喜歡。他對宗教的看法基本上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見解,認為宗教不過是道德的一部分。他希望以愛美的習慣來提高青年的道德觀念,這也就是古語所謂“移風易俗莫大于樂”的傳統(tǒng)信念。高尚的道德基于七情調和,要做到七情調和則必須透過藝術和音樂或與音樂有密切關系的詩歌。
蔡元培崇信自然科學。他不但相信科學可以產(chǎn)生發(fā)明、機器以及其他實益,并且相信科學可以培養(yǎng)有系統(tǒng)的思想和研究的心理習慣,有了系統(tǒng)的思想和研究,才有定理定則的發(fā)現(xiàn)。定理定則則是一切真知灼見的基礎。
蔡元培年輕時鋒芒畢露。他在紹興中西學堂當校長時,有一天晚上參加一個宴會,酒過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聲批評康有為、梁啟超維新運動的不徹底,因為他們主張保存清室來領導維新。說到激烈時,他高舉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這樣,除非你推翻清廷,否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蔡元培在早年寫過許多才華橫溢、見解精辟的文章,與當時四平八穩(wěn)、言之無物的科舉八股適成強烈的對照。有一位浙江省老舉人曾經(jīng)告訴蔣夢麟,蔡元培寫過一篇怪文,一開頭就引用《禮記》里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交卷時間到時,他就把這篇文章交給考官。蔡元培就在這場鄉(xiāng)試里中了舉人。后來他又考取進士,當時他不過三十歲左右。以后就成為翰林。
蔡元培晚年表現(xiàn)了中國文人的一切優(yōu)點,同時虛懷若谷,樂于接受西洋觀念。他那從眼鏡上面望出來的兩只眼睛,機警而沉著;他的語調雖然平板,但是從容、清晰、流利而懇摯。他從來不疾言厲色對人,但是在氣憤時,他的話也會變得非常快捷、嚴厲、扼要,就像法官宣判一樣的簡單明了,也像絨布下面冒出來的匕首那樣的尖銳。
蔡元培身材矮小,但是行動沉穩(wěn)。他讀書時,伸出纖細的手指迅速地翻著書頁,似乎是一目十行地讀,而且有過目不忘之稱。他對自然和藝術的愛好使他的心境平靜、思想崇高、趣味雅潔,態(tài)度懇切而平和,生活樸素而謙抑。他虛懷若谷,對于任何意見、批評或建議都欣然接納。
1916 年冬,蔡元培在法國接到教育部電促回國,任北大校長。至年底,蔡元培回國,初到上海,有人勸他不必就職,說北大腐敗極了,進去若不能整頓,反于自己的聲名有礙。蔡元培承認這種看法當然是出于對他的愛護。但也有少數(shù)人就說,既然知道北大腐敗,更應進去整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這也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意思。當然,責任心促使蔡元培還是接受了后一種說法,所以他決定無論是否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都應該進京實地考察,看看能否著手進行整頓。
12 月 26 日,大總統(tǒng)黎元洪發(fā)布命令,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翌年 1 月 4日,蔡元培到校視事。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北京大學開始一連串的重大改革。1 月9 日,蔡元培到校發(fā)表就職演說,提出以“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作為治理整頓北京大學的基本要求。他對北大學生說:“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今人肄業(yè)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爆F(xiàn)在外面的人每每指責北京大學腐敗不堪,所有到北京大學來求學的人,似乎皆有做官發(fā)財?shù)乃枷?。所以畢業(yè)預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做學問繼續(xù)深造的越來越少,入理科從事創(chuàng)造獻身科學的就更少之又少。這種情形之所以發(fā)生,主要是因為中國官本位的傳統(tǒng)太過深厚,而以法學科目作為干祿之終南捷徑。外面的這些指責是否有道理,我們姑且不論,然則弭謗莫如自修,人譏我腐敗,而我不腐敗,問心無愧,于我何損?果欲達其做官發(fā)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yè)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yè)學校,又何必來北京大學呢?蔡元培在此次演講中善意告誡北大學子:“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
(摘自《五四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