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然
玲瓏剔透清靈地,終是蓬萊遜半分。走進浙江永康市方巖山,只見山中怪石嶙峋,山體高聳入云,險峻非凡。這里是觀賞丹霞地貌的絕佳處所,也是許多當?shù)匕傩掌砀TS愿的靈地。
但與其他地方不同,百姓祈福的對象并非神靈,而是一位北宋清官,名為胡則,當?shù)厝俗鸱Q其胡公。
胡則之名氣,走進方巖山入口就能感受到。入口處有一塊大石碑,上面是宋高宗為胡則所題的鎏金大字“赫靈”,步行至山頂便能看到一座胡公祠。祠外的一面紅墻上,書寫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幾個大字。
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席接見時任永康縣委書記馬蘊生時指出:“胡則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時期的一名清官,為人民辦了很多好事,人民紀念他?!彼S后語重心長地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胡則因何出名?為何能引來八方關(guān)注?這要從他的生平經(jīng)歷說起。
世以清白相承,為官以廉為先
走進胡公祠,只見幾百字的《胡氏家訓》鐫刻在墻內(nèi)。永康市胡則文化研究會會長、胡公書院院長胡聯(lián)章向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介紹,《胡氏家訓》由胡則與胞弟胡賑創(chuàng)立,經(jīng)宋元明清歷代傳承,不斷完善,現(xiàn)存《胡氏家訓》有十八條。
其中,家訓提及“吾家本寒族,世以清白相承”。譯成白話,就是說“我們家族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家,世世代代都以清白做人為家族立世傳承之本”。
秉承這一家訓要求,胡則寒窗苦讀,立志考取功名,施展抱負。當時正值宋太宗秉持“武而立國、文而治國”方略,把科舉作為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27歲那年,胡則金榜題名,成為永康歷史上第一個進士,首開宋代兩浙八婺大地科第先河。
此后,胡則的從政足跡遍布潯州(今廣西桂平)、溫州、杭州等十州,任尚書戶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工部侍郎、權(quán)三司使、兵部侍郎等官職,歷經(jīng)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共為官47年。
“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痹诤鷦t看來,為政之要在于勤,為官之本在于廉,這是為官從政者最起碼的準則。
就如何廉潔從政,南宋《乾道臨安志》中曾評價胡則“少有清名,尚風義”。之所以這樣說,是源于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發(fā)生的一件事。
當時為解決朝廷“錢荒”,朝廷在各地設(shè)有鑄錢監(jiān)。胡則升任屯田員外郎,提舉江南銀銅場的鑄錢工作,來到池州永豐監(jiān)視察檢查。到了永豐,他發(fā)現(xiàn)當?shù)劂~礦管理十分混亂,礦難時常發(fā)生。為逃避責任,永豐監(jiān)吏想用重金賄賂胡則,被其嚴詞拒絕。通過進一步追責,胡則查到有貪吏私藏數(shù)萬斤銅錢。胡則對此進行深入整頓,不僅懲治永豐監(jiān)的貪腐官員,也進一步凈化當?shù)氐墓賵鲲L氣。后來,胡則處理貪吏藏銅一案,還被收入中國古代著名司法案例匯編《折獄龜鑒》中。
在從政中,胡則曲直分明,敢于擔當。在《宋史?胡則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事。天圣三年(1025年),62歲的胡則出任福州知州。當時有個四川學者,名叫龍昌期。龍昌期一生寫了100多卷書。此前,他接受了福州原知州陳絳的邀請,給州府官員子弟等講授《周易》,陳絳給了他10萬貫酬金。后來,有人發(fā)現(xiàn)此酬金是從國庫里開支的,陳絳坐罪罷官,有司將龍昌期從四川押到福州,交由新任知州胡則審理。
胡則根據(jù)事實,看重證據(jù),按律令當庭宣判龍昌期無罪有功,酬金則限期追繳入庫。龍昌期聽了,雖然心懷感激卻愁容滿面。原來,這些錢早就被他用來養(yǎng)家糊口。胡則十分感慨,說道:“為師領(lǐng)束脩(學費),圣賢所創(chuàng)之規(guī)也,千古同理也。”于是胡則拿出自己的俸祿為龍昌期清償,且還贈與路費。
胡聯(lián)章認為,在當時,龍昌期如果遇到一個昏官,可能會把牢底坐穿,遇到了胡則這樣曲直分明、敢于擔當?shù)暮霉伲粌H罪名洗清了,還得到了資助。
為官心存君國,從政以勤為本
“為官心存君國”“以忠孝仁義為上”“先憂后樂,鞠躬盡瘁”……在《胡氏家訓》中,不乏這樣的字句。胡聯(lián)章認為,這充分展現(xiàn)了胡則從政以勤為本,把個人、家庭與國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為官多年,胡則始終慎言篤行,致力于為百姓解決問題。他在任福州知州時遇上了朝廷加征賦稅一事。福州原有大片海涂、荒灘,太宗時授券予民耕,只征少量稅米。后來朝廷財政吃緊,就想加收福州莊田的租米,遭到佃農(nóng)們強烈反對。
考慮到福州莊田地瘠收薄、佃農(nóng)貧寒,胡則上奏勸阻。朝廷同意不加收租米,但不久又動議將莊田統(tǒng)一收回再賣,且標價很高。由于佃農(nóng)們買不起,此事引發(fā)群情激憤。胡則實地調(diào)研,了解民情,再次奏本,要求降低價格。
但第二次的奏本杳無音訊。這時,眼看胡則就要第三次上奏,部下勸說:“大人,不能再上奏了,朝廷對您印象不好,您以后的仕途就難了。”
“我既然當這里的地方官,就要如實報告這里的情況、真實反映這里的民情?!焙鷦t第三次上奏:“百姓疾苦,刺史當言之;而弗從,刺史可廢矣!”胡則三次上奏后,朝廷終于引起重視,于是下旨其值減半,寬限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
次年,天圣四年(1026年),胡則轉(zhuǎn)任杭州知州,但彼時的杭州卻一番殘敗景象。胡則了解后才得知,錢塘江潮水沖得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
到任兩天后,胡則就帶著熟悉水務(wù)的下屬和工人,對江堤海塘進行勘察,并發(fā)布第一道知州令——修筑錢塘。他不僅親自上一線指揮,還動員他的夫人,帶著當?shù)貗D女織草袋、裝泥土,幫助抵御水患,后來錢塘治理取得成功。
為此,當時杭州人將胡則稱為神,《咸淳臨安志》里寫道:“神,姓胡名則,婺之永康人。守杭有惠政,在郡時獨無潮患?!?/p>
步行至方巖山半山腰,能看到當?shù)匦拗囊粋€涼亭。亭兩邊寫著“秉公用權(quán)贏人心,為政清廉取民信”。亭中央是一塊屏風,上面寫著“奏免衢婺丁錢”一詩。這首詩記載的正是胡則大膽進諫,請求永遠免除江南各地百姓的“身丁錢”一事。
到了明道元年(1032年),江南旱情嚴重,糧食歉收。百姓不僅要繳納皇糧國稅,還要交吳越時延續(xù)的身丁錢,即人頭稅。當時已近70歲高齡的胡則上奏宋仁宗“永免江南十四州的身丁錢”。體諒這位三朝老臣的一番苦心,宋仁宗便詔令免除江浙衢婺兩州的身丁錢。
“進以功,退以壽,義可書,石不朽,百年之為兮千載后。”7年后,胡則逝世,宋徽宗敕葬杭州西湖龍井,同朝名臣范仲淹為他親筆題寫了墓志銘。此后,永康百姓在方巖山為胡則建胡公祠,以表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