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柳
( 山東省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消毒供應中心, 山東 濟南 250000 )
骨結核是由于結核桿菌侵襲骨或者關節(jié)而形成的一種破壞性病變,屬于慢性疾病的一種。 多發(fā)生在患者的脊柱、手、足、膝等活動多、負擔重的身體部位,患者在發(fā)病前期癥狀較為隱蔽且發(fā)病過程緩慢,前期通常會出現(xiàn)低熱、盜汗、食欲不振、消瘦等不適癥狀,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患者的身體會出現(xiàn)局部功能障礙或者是長期疼痛的癥狀[1]。 在臨床治療中,若患者長期遵醫(yī)囑服藥,骨結核病的治療率較高,但若服藥期間結核桿菌出現(xiàn)耐藥性,將會使患者的病情出現(xiàn)反復,且延長病程,從而形成耐藥性骨結核[2]。 耐藥性骨結核的治療較為困難,臨床上目前尚未有治療的敏感藥物,治愈率低于骨結核病,而術后護理對患者病情恢復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手術后,人們對護理越來越重視[3]。 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們對護理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常規(guī)的護理方式無法滿足耐藥性骨結核患者正常護理需求。 而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系統(tǒng)化護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科學的針對性的護理模式,具有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減少患者臥床時間、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預防并發(fā)癥的臨床效果,在臨床中的效果極佳[4]。 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加入人文關懷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相關研究指出,人文關懷理念的系統(tǒng)化護理服務可以提高患者的依從率,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5]。 為了驗證上述觀點,本文特以70 例耐藥性骨結核手術患者為例進行研究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在我院2018 年1 月—2022 年12 月接受治療的70 例耐藥性骨結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對患者進行編號,奇數(shù)設為對照組(n=35),偶數(shù)設為觀察組(n= 35)。 其中,觀察組男16 例,女19 例;年齡26 ~66 歲,平均年齡為(46.21 ±6.57)歲;病程7—11 個月,平均為(9.14 ±1.25)個月。 對照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28 ~69 歲,平均年齡為(48.36 ±5.81)歲;病程7—12 個月,平均為(9.46 ±1.04)個月。 (1)納入標準:①經(jīng)結核菌素試驗、X 線或CT 檢查、病史檢查確診為耐藥性骨關節(jié)結核;②存在一定程度的疼痛、午后低熱、全身乏力、盜汗癥狀;③病程>6 個月,年齡20 ~70 歲;④進行手術治療;⑤患者表示對研究知情,愿意參加,且簽訂有效的協(xié)議。 (2)排除標準:①服用過抗結核藥物;②心腎肝功能障礙、合并惡性腫瘤史、意識障礙、精神病史;③免疫系統(tǒng)疾病;④患有血友病、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等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⑤妊娠期和哺乳期。 2 組病程、年齡、性別、結核類型等資料差距很小,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 常規(guī)用藥指導、健康知識宣教、病理知識介紹、基礎護理。 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系統(tǒng)化護理。 (1)心理護理:在術后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基礎情況,并詳細向患者介紹關于耐藥性骨結核的知識,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 邀請恢復良好的患者進行抗病經(jīng)驗分享,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消除焦慮情緒。 (2)飲食護理:術后在患者清醒后,提醒患者飲用少量的水,遵醫(yī)囑服用預防惡心、嘔吐的藥物,觀察患者情況,沒有不適癥狀,則可在術后2—4 小時恢復飲食,叮囑患者家屬飲食添加應根據(jù)患者情況循序漸進,多食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的食物,保證患者的營養(yǎng),防止便秘,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 (3)康復護理: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進行適合的康復訓練,護理人員應協(xié)助患者進行適當?shù)目祻瓦\動。 在脊柱結核患者的康復護理中,護理人員每小時對其進行1 次按摩,并幫助患者翻身,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引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幫助肺內(nèi)和器官內(nèi)的分泌物排出。 幫助患者活動關節(jié)、肌肉以及肢體。 四肢關節(jié)結核患者,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規(guī)律性的自主伸縮訓練,幫助深靜脈回流,起到消腫的效果。 (4)出院護理:護理人員提醒患者做好結核的監(jiān)測和預防工作,叮囑定時、定量、規(guī)律的遵醫(y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防止間歇用藥,提醒患者服藥期間若有不良反應,及時來院處理,增加用藥安全性,出院時提醒患者按時來院復查。
觀察指標如下:(1)2 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變化。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 - 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對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進行評價,滿分是100 分,得分越低越好。 (2)自我效能感。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PerceivedSelf - EfficacyScale,GSES)[7]進行評價,GSES 共10 個項目,涉及個體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的自信心,GSES 采用各項目均為1 ~4 分。 對每個項目,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完全不正確”、“有點正確”、“多數(shù)正確”或“完全正確”。 評分時,“完全不正確”記1 分,“有點正確”記2 分,“多數(shù)正確”記3 分,“完全正確”記4 分,滿分為40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好。 (3)生活質(zhì)量。 采用簡明健康狀況量表(36 -item Short -Form,SF -36)[8]進行評價,滿分100 分,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好。 (4)護理滿意度。 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進行評價,內(nèi)容包括人文關懷、護理技能、護理效率、護理效果等共20 個條目,100 分為滿分,評分≥80 分為滿意,60 ~79 分為基本滿意,評分<60 分為不滿意,滿意、基本滿意即為總滿意度。
采用SPSS 22.0 軟件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其中計數(shù)資料利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n,%)的形式表示,進行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利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 得出P<0.05的結果說明比較的對象具備差異性。
護理前2 組的焦慮和抑郁評分,2 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護理干預后2 組的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的降低程度比對照組更大(P<0. 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n=35)
表1 2 組患者護理前后負面情緒評分比較(,分,n=35)
指標 時間觀察組對照組tP SDS 護理前 58.33 ±4.68 57.85 ±4.13 0.455 0.651護理后 42.67 ±3.20 45.71 ±3.81 3.615 0.001 SAS 護理前 54.26 ±3.58 53.93 ±3.09 0.413 0.681護理后 40.11 ±3.26 43.46 ±3.65 4.050 0.000
護理前2 組的自我效能感評分,2 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 組的評分均升高,且護理后觀察組的提升幅度更大(P<0.05)。 見表2。
表2 2 組自我效能感評分評分比較(,分)
表2 2 組自我效能感評分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護理前護理后tP觀察組 3515.73 ±3.24 31.43 ±4.88 15.857 0.000對照組 3516.02 ±3.18 28.22 ±5.50 11.361 0.000 t 0.3782.583 P 0.7070.012
護理前2 組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僅有很小的差距,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 組的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觀察組的增長程度更大(P<0.05)。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表3 2 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shù)護理前護理后tP觀察組 3558.46 ±5.37 80.16 ±7.24 14.813 0.000對照組 3559.25 ±4.87 72.55 ±6.42 9.765 0.000 t 0.6454.653 P 0.5210.000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1.43%,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42.86%,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2 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骨關節(jié)結核是由于結核菌從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患者體內(nèi),形成原發(fā)灶,肺結核細菌侵入主要病灶的淋巴管,從而蔓延到患者身體內(nèi)的各個器官,包括骨關節(jié)[9]。 大量的播散性病灶被吞噬細胞嚴重破壞,一旦患者抵抗力降低,存在于感染病灶中的結核細菌就會大量繁殖,并突破周圍組織引起疾病[10]。耐藥骨結核是指引起骨結核的結核桿菌對抗結核藥物產(chǎn)生耐藥的情況,在臨床上一般分為原發(fā)性耐藥和繼發(fā)性耐藥。 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可導致患者肢體屈曲、關節(jié)腫脹脫位、脊柱后突、出現(xiàn)明顯重度癥狀等,嚴重者可導致癱瘓。 目前在臨床治療中[11],手術治療是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因為患者在手術后身體自理能力較差,所以術后護理對于患者的康復十分重要。
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的重點常放在疾病護理上面,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沒有過多關注,缺乏人文關懷理念,護理效果欠佳。 系統(tǒng)化護理方式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康復護理和飲食護理,極大的提高了護理質(zhì)量,對術后的康復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12]。 在本次研究中,護理前2組的焦慮(SDS)和抑郁(SAS)評分,2 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 組的評分均降低,尤其是觀察組的降低程度比對照組更大(P<0.05);護理前評估2 組的自我效能感評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 組評分均升高,且護理后觀察組的提升幅度更大(P<0.05);護理前2 組的生活質(zhì)量(SF -36)評分僅有很小的差距,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2 組的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且觀察組的增長程度更大(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1.43%,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42.86%,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認為對耐藥性骨結核患者在手術后進行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系統(tǒng)化護理服務,可以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護理滿意度。 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取得良好的康復效果,進而提高生活質(zhì)量[13-14]。 強化患者的飲食護理,保證患者正常的營養(yǎng)供給,有益于患者術后身體的康復。
綜上所述,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系統(tǒng)化護理服務對耐藥性骨結核患者術后的恢復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改善生活質(zhì)量,增加治療信心,營造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