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含蠟原油及其乳狀液體系微觀結構觀測的新方法

        2023-10-07 12:35:46趙健卓澤文董航高文健
        化工進展 2023年8期
        關鍵詞:蠟晶含蠟偏光

        趙健,卓澤文,董航,高文健

        (1 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1;2 長慶油田第六采油廠,陜西 西安 710014)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費中仍高居首位。2021 年,中國原油產(chǎn)量達1.99 億噸,與2020 年相比增長2.4%[1]。隨常規(guī)石油資源儲量降低,含蠟原油的高效開發(fā)和安全經(jīng)濟儲運對保障我國能源穩(wěn)定供應具有重要意義。但對于含蠟原油而言,隨溫度降低,蠟結晶析出,并進一步形成聚集甚至絮凝結構,顯著惡化體系的流動性[2],使含蠟原油集輸、儲存和管道運輸成本顯著升高。含蠟原油流變性規(guī)律和機理研究不但可以為實際工程上含蠟原油集輸和管輸工藝方案制定提供參考依據(jù),也可為進一步高效降凝技術研發(fā)奠定理論基礎。

        隨溫度降低,原油中析出蠟晶及其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構是導致含蠟原油流動性惡化的根本原因[3-4]。近年來,大量學者采用不同方法對含蠟原油中的蠟晶結構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差示掃描量熱法是根據(jù)結晶過程的熱效應來研究石蠟結晶特性的一種方法[5-9],基于此方法可以獲得原油的析蠟點(WAT)和含蠟量等數(shù)據(jù)。此外,流變測量方法[10-11]、小角中子散射、X 射線散射[12-13]、動態(tài)光散射[14]和核磁共振技術[15]也是研究原油中石蠟結晶的有效實驗技術。但相對而言,利用偏光顯微鏡[16-19]進行觀察是研究蠟晶微觀形態(tài)和結構的最經(jīng)濟、有效方法。Yi等[20]對加入降凝劑前后的蠟晶形態(tài)變化進行了顯微觀察,根據(jù)蠟晶的微觀圖像,確定了蠟晶分形維數(shù)。Bai 等[21]研究了蠟晶的碳數(shù)分布對含蠟原油屈服應力的影響,并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了蠟晶的形態(tài)和結構。孟凡怡等[22]通過用偏光顯微鏡觀察了加入復配菌株前后蠟晶微觀形貌的改變及聚集趨勢。姚博等[23-25]制備了多種類型的納米復合型降凝劑,研究了其對含蠟原油的形態(tài)結構和流變性的影響,并通過差示掃描量熱儀(DSC)和偏光顯微鏡等實驗裝置考察加劑前后原油的結晶特性和蠟晶形貌的變化,得到了不同類型降凝劑對蠟晶的作用機理。針對剪切對蠟晶微觀結構的影響規(guī)律問題。Petter[26]認為含蠟原油具有弱結構和強結構,弱結構在低剪切作用下被破壞,構造恢復差,并且剪切速率越高,含蠟原油結構的恢復率越高。Webber[27]認為,剪切主要影響蠟晶的整體結構,但不影響蠟晶的形態(tài)和尺寸分布。夏惠芳等[28]研究了低速剪切影響原油降凝劑(PPD)處理含蠟原油低溫流動性的機理,并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了施加剪切后蠟晶的微觀形態(tài)。出于實際工程需要和理論研究價值,部分學者以W/O型含蠟原油乳狀液的微觀結構作為研究對象,仍舊以顯微觀測技術對體系的微觀結構進行分析,同樣獲得了豐富的發(fā)現(xiàn)[29-35]。黃啟玉等[29]通過顯微鏡觀察并拍攝原油乳狀液的微觀結構圖像,研究了乳狀液體系分散相液滴大小及分布規(guī)律,以及微觀液滴分布對乳狀液體系流變性的影響機理。孫廣宇等[31]采用偏光顯微鏡拍攝乳狀液圖片,通過統(tǒng)計分析獲得不同含水率條件下平均粒徑大致相同的乳狀液。Fan 等[33]和劉揚等[34]利用偏光和透射光相結合的方法分別獲得液滴和蠟晶的顯微圖像,通過對圖像進行分割、拼接等操作實現(xiàn)了對蠟晶和液滴的同步研究,以此建立微觀與宏觀之間的聯(lián)系。

        盡管已有關于蠟晶微觀形貌和結構的研究獲得了豐富的成果,但目前關于蠟晶微觀形貌的認識并不一致,無法完全解釋含蠟原油及其乳狀液體系復雜流變性的微觀機制。其中,顯微觀測儀器和方法的差異可能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采用MCR 702模塊化流變儀(奧地利,Anton Paar),并基于該儀器的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通過對光源進行改造,構建集成偏光和透射光的復合型光源,對含蠟原油及其乳狀液體系在靜態(tài)和動態(tài)剪切條件下的微觀結構變化進行觀測,為了說明本文采用的顯微觀測方法的觀測特點,以不同初冷溫度下含蠟原油微觀結構的觀測結果、動態(tài)剪切條件下蠟晶的微觀形貌變化,以及W/O 型含蠟原油乳狀液膠凝過程的微觀結構變化為例,對新構建的顯微觀測方法的優(yōu)缺點和技術優(yōu)勢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含蠟原油及其乳狀液體系復雜流變性規(guī)律的微觀機制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1 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材料

        實驗油樣選用大慶原油、塔木察格原油、呼倫貝爾原油,均為典型的含蠟原油,表1 展示了3 種原油基本物理屬性。其中,原油析蠟點是按照SY/T 0545—2012,以差示掃描量熱法測量得到。凝點是按照規(guī)范ASTM D5853—11,以凝點測試儀測量得到。飽和烴、芳香烴、膠質和瀝青質含量是按照規(guī)范SY/T 5119—2016,以柱分離法測量得到。

        表1 3種原油基本物性

        1.2 流變-原位顯微同步測量系統(tǒng)

        實驗所用儀器為MCR 702模塊化流變儀(奧地利,Anton Paar),其配備了原位的顯微觀測模塊,可對原油樣品的宏觀流變性和微觀結構變化進行同步觀測,該實驗系統(tǒng)結構如圖1所示。實驗儀器采用43mm平行板測量系統(tǒng),測量轉子(上平板)和載物臺(下平板)均為透明石英玻璃材質,以便于顯微觀測。測量間隙可調,通過實驗嘗試后可以獲得最佳的流變測量和顯微觀測結果。偏光顯微模塊位于載物臺下方,其采用20倍物鏡、30.9mm焦距,具備光學補償功能,可達到0.7μm的分辨率和1.6μm的景深。配備了加拿大Lumenera公司的2/3英寸CCD相機,視野范圍440μm×330μm。光源采用150W無影冷光源,其和顯微鏡集成,從載物臺底部垂直照亮樣品,經(jīng)過反射后被顯微鏡捕獲并拍攝顯微圖像。由于含蠟原油本身透光性較差,為了提高觀測質量,在樣品上部額外增加一光源照射樣品,使其和儀器配套光源一起構成多角度復合型光源。進而通過將反射和投射光結合、偏光和自然光相復合,獲取更佳的顯微拍攝質量。由于顯微模塊可移動,從而可以觀測樣品內不同位置的微觀結構,擴大觀測視域范圍。雖然測量系統(tǒng)直接獲得的是二維顯微圖像,但通過對蠟晶運動過程視頻的拍攝和序列圖像處理,可以識別出剪切流場中蠟晶在三維空間內的動態(tài)運動行為和排列結構變化,其承受剪切作用時的結構和形態(tài)演變也可以被原位識別到。

        圖1 實驗裝置

        測量系統(tǒng)的溫控單元包括兩部分,均采用帕爾貼溫控原理,一部分集成在載物臺從油樣底部控制其溫度(P-PTD 200/GL),另一部分集成在保護頂蓋用于罩住樣品(H-PTD 200/GL)。兩設備均可獨立控制,以消除油樣內部的溫度梯度,提高控溫精度。溫控單元的控制范圍為-20~200℃。最大加熱速率和冷卻速率分別為30℃/min 和20℃/min。此外,保護頂蓋可將實驗油樣與外部大氣隔離,從而防止輕烴揮發(fā)。

        1.3 實驗步驟和分析方法

        針對經(jīng)過預處理的實驗油樣,本文涉及的實驗過程包括三部分。

        (1)不同初始冷卻溫度下含蠟原油的微觀結構研究。在實驗前,已經(jīng)明確3種實驗油樣的惡化初冷溫度和較優(yōu)初冷溫度,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實驗油樣的惡化和較優(yōu)初冷溫度

        為了展示不同初始冷溫度下含蠟原油的微觀結構變化,設定了如下實驗步驟。① 將實驗油樣加熱至惡化或較優(yōu)初冷溫度,而后恒溫靜置10min。② 將流變儀預熱至實驗的初始冷卻溫度,并保持恒溫狀態(tài)。③ 快速選取少量實驗油樣加入至流變儀的下平板(載物臺),而后恒溫10min。④ 按照0.5℃/min 的降溫速率將油樣降至終冷溫度。對于大慶原油,選擇30℃作為終冷溫度,呼倫貝爾原油,選擇20℃作為終冷溫度,對于塔木察格原油,選擇30℃作為終冷溫度。⑤ 降溫同時,以原位顯微的觀測系統(tǒng)對油樣的內部結構進行觀測,并通過CCD相機記錄蠟晶微觀形貌的變化過程。⑥ 根據(jù)獲得的顯微視頻,按照研究對象需要,采用Adobe Premiere等視頻處理軟件在實驗拍攝的視頻中截取關鍵幀,得到原始顯微圖像采用自適應色階去霧法對圖像三類像素點(R,G,B)進行調整,提高圖像的色彩豐滿度和精細度,再利用像素點線性處理法調整整體的亮度和對比度;隨后對圖像進行中值濾波處理,從而提高對蠟晶的識別準確度;完成對蠟晶顯微圖像的優(yōu)化后,對圖像進行閾值分割,利用高反差保留法對圖像中蠟晶的微觀結構進行刻畫,將高反差保留圖與優(yōu)化圖像進行疊加后,利用最大熵閾值分割法對圖像進行閾值分割。

        此外,為了與常用的偏光顯微鏡觀測結果進行對比,針對相同的實驗油樣,同時采用尼康ECLIPSELV-100NPOL 型偏光顯微成像系統(tǒng)對蠟晶的微觀形貌進行觀測,以Image J 軟件對拍攝的顯微圖像進行閾值分割,并通過軟件對蠟晶進行定量識別,得到數(shù)據(jù)以進行對比分析。

        (2)剪切作用下蠟晶微觀形貌的顯微觀測。選取呼倫貝爾原油作為實驗樣品,以初始冷卻溫度70℃,按照0.5℃/min 的降溫速率令油樣降低至測量溫度40℃和30℃,而后以剪切速率0.5s-1、2s-1和5s-1對油樣依次施加逐漸剪切作用,每一剪切作用恒定30min,當油樣的流變數(shù)據(jù)達到穩(wěn)定后,拍攝其承受剪切作用時的顯微圖像,以代表原位拍攝剪切作用下的蠟晶顯微結果。與此同時,按相同實驗條件進行一組對照實驗,但在對油樣施加每一剪切作用至流變數(shù)據(jù)達到穩(wěn)定后,瞬時令剪切速率降低至0.5s-1,快速拍攝剪切速率突降后的顯微圖像,以代表離線觀測剪切作用下的蠟晶顯微結果,而后恢復既定的剪切速率進行后續(xù)實驗。

        (3)W/O型含蠟原油乳狀液膠凝體系的顯微觀測結果。采用機械攪拌的方式制備乳狀液,攪拌器為德國IKA 公司生產(chǎn)的IKA RW20 Digital 型攪拌器,選用四葉片斜槳,轉速精度為0.01r/min;采用美國賽默飛世爾公司的SC/AC-S型恒溫水浴,溫控精度為0.01℃。本文在配制原油乳狀液過程中沒有添加額外的乳化劑,依靠原油內部的天然乳化劑成分來保持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具體做法是:將經(jīng)過預處理的呼倫貝爾原油與純凈水放置于恒溫箱內,令其溫度升高至70℃并恒溫靜置2h,以保證原油中的蠟晶充分溶解,體系流動性恢復。待樣品內溫度均勻穩(wěn)定后,按預定體積比例量取原油和純凈水,分別置于不同燒杯中,將燒杯密封后放置于50℃的恒溫水浴內,待油水溫度均達到50℃后將純凈水一次性倒入原油燒杯中。選用機械攪拌的方式對油水混合體系進行攪拌,經(jīng)過多次實驗驗證,選擇攪拌速率為1000r/min,攪拌時間為15min。制備好乳狀液后,選取少量將其迅速轉移至經(jīng)過相同溫度預熱的流變儀載物臺上,而后令流變儀以0.5℃/min 的速率對實驗樣品進行靜態(tài)冷卻,同步以顯微鏡獲得乳狀液體系的微觀結構變化圖像。

        2 結果與討論

        2.1 不同初冷溫度下的蠟晶微觀形貌

        對于初始冷卻溫度影響含蠟原油流變性和蠟晶微觀形貌的實驗結果,已有學者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36-38],一般認為,含蠟原油存在惡化初始冷卻溫度和較優(yōu)初始冷卻溫度,顯微觀測結果可以對該流變性表現(xiàn)的微觀機理加以說明。圖2為采用本文新構建的顯微觀測方法獲得的惡化初冷溫度下的蠟晶顯微圖像;圖3為采用偏光顯微鏡觀測的相同條件下的顯微圖像。

        圖2 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獲得的惡化初冷溫度下結果

        圖3 常規(guī)偏光顯微鏡獲得的惡化初冷溫度下結果

        為了消除圖像中噪聲對定量分析結果的干擾,上組圖的定量識別中只保留了大于10個像素(1μm2)的顆粒[39]。此外,對于圖上蠟晶的定量分析,考慮到兩種觀測方法的視域大小不同,所以需要對蠟晶數(shù)量進行換算,以保證能夠對相同視域范圍內的蠟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換算后的蠟晶數(shù)量識別結果具體如圖4、圖5所示。

        圖4 兩種觀測方法下蠟晶數(shù)量及粒徑分布的對比

        圖5 呼倫貝爾原油兩種觀測方法下1~2μm蠟晶的分形維數(shù)

        圖4(a)展示的是兩種觀測方法下,隨溫度降低視域內蠟晶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從圖中可以發(fā)現(xiàn),采用本文方法拍攝的3種原油的蠟晶數(shù)量明顯高于偏光顯微鏡結果,兩者相差近70%。通過顯微觀測出的蠟晶數(shù)量越多,越能真實體現(xiàn)原油的微觀結構特征,這是獲得準確顯微結果的基礎。進一步,通過對不同溫度下,蠟晶粒徑分布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造成兩種觀測方法蠟晶數(shù)量差異的原因主要在于對粒徑在1~3μm 蠟晶的識別精度上。本文觀測方法識別出的該范圍內的小尺寸蠟晶數(shù)量明顯更多。但對于粒徑大于6μm 的大尺寸蠟晶,偏光顯微鏡的觀測結果要更多。綜合這一情況可知:一方面對于分散的小尺寸蠟晶,采用本文觀測方法獲得的識別結果更佳;另一方面,對于部分間距較小的蠟晶,當采用常規(guī)偏光顯微鏡觀測時,有可能將其看作一個整體的蠟晶,而增加大尺寸蠟晶的觀測數(shù)量,減少小尺寸的蠟晶數(shù)量,這也是造成該數(shù)據(jù)結果的原因。為了進一步探究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對較小粒徑的蠟晶的觀測優(yōu)勢,通過MATLAB 軟件篩選出兩種觀測方法下1~2μm 的蠟晶顆粒,并對其進行分形維數(shù)的分析。通過分析結果(圖5)可以看出,在各個觀測溫度下,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觀測下呼倫貝爾原油中粒徑為1~2μm蠟晶的分形維數(shù)均大于偏光顯微鏡觀測得到的,這表明在較小尺寸蠟晶的觀測中,通過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可以獲得更為全面的蠟晶結構信息。由于本文的顯微觀測方法采用了改進的復合光源,并從多個不同角度照射蠟晶,再加之顯微鏡本身更好的景深,使得對蠟晶的識別精度有所提高,其邊界輪廓的刻畫更為精確,最終使得識別出的蠟晶數(shù)量和個體特征更為準確。而對于惡化初始冷卻溫度下降溫形成的蠟晶,其尺寸小、數(shù)量多、反光性能差,不易于被觀測,新的觀測方法對于該種條件下形成蠟晶的觀測優(yōu)勢更為明顯。同時,也將較優(yōu)初始冷卻溫度下觀測結果展示如圖6所示。

        圖6 在較優(yōu)初冷溫度下呼倫貝爾原油在降溫過程中蠟晶顯微序列圖像

        如圖6所示,此溫度下,蠟晶對光源的反射效果最好,使得蠟晶的識別效果顯著提高。隨溫度降低單體蠟晶尺寸最大,形態(tài)最規(guī)則,從空間分布來看,此時相鄰的蠟晶間距最大,分散度最高,這都有利于提高對蠟晶形態(tài)結構的顯微觀測質量。

        從圖7中可以發(fā)現(xiàn),采用本文方法觀測到的呼倫貝爾原油在較優(yōu)初冷溫度下的蠟晶數(shù)量仍高于偏光顯微鏡的觀測結果,兩者相差近100%。進一步,對不同溫度下蠟晶粒徑分布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造成兩種觀測方法蠟晶數(shù)量差異的原因仍主要在于對粒徑在1~3μm蠟晶的識別精度上,這與在惡化加熱溫度下蠟晶粒徑分布數(shù)據(jù)規(guī)律一致。但在11~15μm較大粒徑分布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采用偏光顯微鏡觀測到的蠟晶數(shù)量要遠遠高于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觀測到的,平均為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觀測到蠟晶數(shù)量的6.8 倍,偏光顯微鏡識別出了更多的大尺寸顆粒,而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識別出的小尺寸顆粒更多。考慮到兩種顯微觀測方法的差異,這種差別主要是對蠟晶邊緣輪廓的識別精度不同造成的,經(jīng)過改進光源和圖像優(yōu)化處理后,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能夠更為準確地識別出蠟晶的邊緣輪廓,尤其對于距離很近的蠟晶,可以將其識別為不同的小顆粒,而不是作為一個整體被看作是一個大顆粒,從而降低了大顆粒的識別數(shù)量,增加了小顆粒的識別數(shù)量,這也體現(xiàn)了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對于聚集蠟晶識別的優(yōu)勢。

        圖7 較優(yōu)初冷溫度時兩種觀測方法下蠟晶數(shù)量及粒徑分布的對比

        根據(jù)文獻[38]的研究,蠟晶邊緣間距對其相互作用力和結構性質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對不同觀測方法下,不同初冷溫度時獲得的蠟晶邊緣間距數(shù)值進行對比,結果如圖8~圖10所示。

        圖8 惡化初冷溫度下結果

        由圖8 和圖9 中數(shù)據(jù)可知,兩種觀測方法下獲得的較優(yōu)初冷溫度下蠟晶邊緣間距均大于惡化初冷溫度下的蠟晶邊緣間距,這說明蠟晶邊緣間距與體系宏觀流變性間存在顯著的關聯(lián)性。結合理論分析可知,蠟晶邊緣間距越大,蠟晶間相互作用越弱,且其在剪切作用下相互接觸和黏附的頻率越低,更不易于形成空間網(wǎng)絡結構,從而可以改善體系的流變性,反之亦然。此外,圖8表明,在惡化初始冷卻溫度下,新觀測方法獲得的蠟晶邊緣間距更小,更能體現(xiàn)體系內致密的蠟晶結構。而圖9中,新觀測方法獲得的蠟晶邊緣間距更大,則與較優(yōu)冷卻溫度下蠟晶間具有相對更弱的相互作用,進而導致體系流變性改善的分析結論相符。圖10 展示的是兩種初冷溫度下觀測的蠟晶邊緣間距差值。由圖可知,在不同測量溫度下,新觀測方法識別出的蠟晶邊緣間距差值都更大,更能體現(xiàn)惡化和較優(yōu)初冷溫度下的蠟晶微觀結構差異,這與兩種初冷溫度下原油流變性具有較大的差異更相符。

        圖9 較優(yōu)初冷溫度下結果

        圖10 惡化和較優(yōu)初冷溫度下的蠟晶邊緣距差值隨觀測溫度的變化

        2.2 剪切作用下蠟晶微觀形貌的顯微觀測

        目前,已有學者對剪切作用下的蠟晶微觀形貌進行了研究,但所采用方法多是離線觀測,即首先對實驗油樣施加剪切作用,而后取樣制片在顯微鏡中進行觀測。該種方法在制片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了額外的剪切和熱歷史影響,導致觀測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且顯微觀測的是經(jīng)歷剪切后的蠟晶形貌,無法體現(xiàn)蠟晶承受剪切作用時的微觀形貌變化。本文所采用的實驗方法可以在對油樣施加剪切作用同時,原位觀測其內部蠟晶的微觀形貌,并可有效規(guī)避制片帶來的誤差。為了對比說明剪切作用下的原位觀測和剪切后觀測結果的差異,針對同一油樣,采用了兩種實驗方法。一種是在剪切同時,原位拍攝蠟晶運動時的顯微圖像(結果如圖11);另一種是在剪切達到穩(wěn)定后,迅速降低剪切速率,拍攝承受剪切作用后的顯微圖像(結果如圖12)。

        圖11 不同剪切速率下呼倫貝爾原油中原位蠟晶顯微圖像(圖中紅色箭頭為流場方向)

        圖12 突降至0.5s-1剪切速率時的顯微圖像(圖中紅色箭頭為流場方向)

        由上兩組顯微圖像可見,承受剪切時和剪切后的蠟晶微觀形貌、排列狀態(tài)和空間分布都存在顯著差異。承受剪切作用時,視域內觀察到的蠟晶結構較為規(guī)則,多為圓棒狀,蠟晶聚集體數(shù)量較少,蠟晶具有較強的隨流場運動方向的取向性。剪切作用后,蠟晶分支結構較為明顯,結構復雜度較高,蠟晶聚集體數(shù)量明顯增多,且排列較為隨機。

        由于含蠟原油的流變性是通過其在承受剪切作用時的形變量予以體現(xiàn),因此,經(jīng)受剪切時的蠟晶微觀形貌與體系的流變性應具有更為直接的關聯(lián)。為此,對上述圖像進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不同條件下蠟晶與流場方向夾角、分形維數(shù)和總數(shù)量等微觀形貌參數(shù)隨剪切速率的變化曲線(圖13),并同時將不同剪切速率下的黏度數(shù)據(jù)也一并在圖中列出。此外,為了對蠟晶微觀參數(shù)和體系黏度數(shù)據(jù)的關聯(lián)性進行定量分析,以灰色關聯(lián)方法對兩種實驗條件下獲得的微觀數(shù)據(jù)與體系宏觀流變性的關聯(lián)性進行了對比,結果見表3。

        圖13 動態(tài)剪切下和剪切突降至0.5s-1時蠟晶微觀參數(shù)和黏度的變化

        表3 不同溫度下蠟晶微觀特征參數(shù)與原油流變性的灰色關聯(lián)度

        由以上結果可知,蠟晶微觀特征參數(shù)與原油黏度數(shù)據(jù)間存在顯著關聯(lián),相比于剪切后的蠟晶定量參數(shù),剪切時的蠟晶微觀參數(shù)與體系黏度數(shù)據(jù)的變化規(guī)律更趨向一致。隨剪切速率增大,蠟晶及其聚集體的運動速度加快,向流場的取向性增強。反映在定量數(shù)據(jù)上看,剪切作用時得到的蠟晶與流場方向的夾角隨剪切速率顯著下降,分形維數(shù)顯著降低,數(shù)量減少。這些都是蠟晶及其聚集體受到流場作用的體現(xiàn)。流場剪切作用一方面驅動蠟晶向其取向性增強,同時令蠟晶在垂直于流場方向的截面積減小,以降低其對流場的阻力,這樣就導致了蠟晶分形維數(shù)的減小,形態(tài)的復雜度降低。同時,流場的剪切作用也會促使蠟晶更為分散,規(guī)則排列。相對而言,剪切作用停止后,蠟晶微觀形貌發(fā)生很大變化。從定量數(shù)據(jù)上看,蠟晶與流場的取向性明顯減弱,導致蠟晶與流場方向夾角、分形維數(shù)和數(shù)量隨剪切速率增加都不再呈現(xiàn)規(guī)律性變化。因此,當剪切作用停止后,蠟晶微觀參數(shù)與原油流變性的關聯(lián)性明顯減弱。表3的灰色關聯(lián)分析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由表中結果可知,剪切作用時的蠟晶微觀參數(shù)與原油流變性的關聯(lián)性明顯更強,關聯(lián)度要更高。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確定,剪切作用下蠟晶微觀形貌的原位觀測結果對于揭示體系的流變性機制更有意義,有望獲得對含蠟原油復雜流變行為的更加深入認識。

        2.3 W/O 型含蠟原油乳狀液膠凝體系的顯微觀測結果

        目前,已有較多對W/O 型含蠟原油乳狀液膠凝體系的微觀結構研究成果。其中,仍主要以偏光顯微鏡的觀測結果居多,但由于蠟晶和乳化水滴具有不同的光學性質,需要調整光照類型,以獲得蠟晶和乳化水滴的獨立觀測結果。此外,也有學者采用顆粒錄影顯微觀測系統(tǒng)(PVM)對乳狀液體系的微觀結構進行觀測,也獲得了一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本文中,針對同一實驗油樣(呼倫貝爾原油),分別采用偏光顯微鏡、PVM 和流變儀的同步測量系統(tǒng)對W/O 型含蠟原油乳狀液膠凝體系的微觀結構進行了顯微觀測,以對比分析不同實驗技術的觀測結果,如圖14所示。

        圖14 不同實驗儀器對20%含水率的W/O型含蠟原油乳狀液觀測結果對比

        如圖14所示,不同觀測技術都可以觀察到乳化液滴,且觀測到的液滴形態(tài)基本相似,但不同觀測技術得到的液滴空間分布和觀測效果相差較為明顯。偏光顯微鏡的觀測結果中,乳化液滴更為離散,且因制片原因,不少液滴被壓破致使形態(tài)有所改變,并且從圖像上能夠分辨出液滴分布在不同液層。

        由于原油透光性較差,PVM 觀測視場較暗,觀測結果不夠清晰,但仍可以從圖像上中分辨出大量緊密分布的液滴。同時由于原位觀測,沒有液滴被破壞的情況出現(xiàn),觀測到的液滴結構也都較為完整,且具有一定的立體感。

        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觀測的結果中,乳化液滴結構較為完整,沒有被壓破的情況出現(xiàn)。雖然在該項觀測技術中,當將樣品加入載物臺后,需降低上平板高度對樣品施加一定的壓力,以形成一個較薄的液層。但由于此操作由儀器控制上平板下降高度及速率,以極為緩慢的速率改變樣品厚度,且樣品四周沒有約束,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向四周延展,避免了內部結構的破壞,可基本保持樣品的微觀形貌。此時乳化液滴的立體效果與PVM 觀測效果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視場更為明亮,觀測結果更清楚,這與額外增加光源有關。

        從蠟晶的觀測效果來看,偏光顯微鏡通過改變偏光角度可以清楚觀測到蠟晶,且觀測效果較好,質量較高,但不能在得到蠟晶圖像的同時,獲得乳化液滴的微觀形貌,從而無法確定兩種微觀單元間的相互作用、空間位置上的相對關系等。PVM由于沒有配套的偏光系統(tǒng),所以不能從圖像上分辨出蠟晶的存在。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增加了額外的光源,實現(xiàn)了不同類型光源的復合,并可以從不同角度同時照射樣品,從而可以同時識別到蠟晶和乳化液滴的存在,兩者的形態(tài)結構、空間分布、相互作用和聚集表現(xiàn)都可以在圖像中被直觀地觀察到。由圖14可知,溫度降低至膠凝溫度以下后,含蠟原油乳狀液體系內會形成一定的絮凝結構。降溫初期,蠟晶和乳化水滴主要是以單體形式存在,隨溫度降低,乳化水滴聚集趨勢增強,水滴聚集體逐漸取代單個水滴,蠟晶數(shù)量增多且容易聚集,并傾向于與水滴聚集形成共聚體。逐漸地,水滴重疊堆積,三維結構更加明顯,蠟晶隨著水滴的進一步聚集,一些嵌入在相鄰水滴之間的間隙中,一些包圍在水滴的外部,并隨著溫度的下降繼續(xù)生長。隨溫度進一步降低,共聚體內蠟晶的繼續(xù)生長增強了共聚體結構,由于外部蠟晶的不斷生長和周圍蠟晶的加入,共聚體的體積不斷增大,導致不同的共聚體相互連接形成尺寸更大的絮凝結構,最終完成了體系的膠凝。

        綜合以上觀測結果,對于W/O 型含蠟原油乳狀液微觀結構的觀測,本文所采用方法具有更為突出的優(yōu)勢,能夠獲得關于乳狀液體系內部微觀結構更為準確、豐富的信息,這對于揭示體系的流變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有望獲得對含蠟原油乳狀液復雜流變行為的更加深入認識。

        3 結論

        (1)相比于常規(guī)偏光顯微鏡,采用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在惡化初冷溫度時對蠟晶具有顯著的觀測優(yōu)勢,其識別出的蠟晶數(shù)量和個體特征更為準確,采用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觀測到的蠟晶數(shù)量比偏光顯微鏡觀測到的蠟晶數(shù)量高出70%,識別出的1~3μm范圍內的蠟晶數(shù)量要多150%,對細小蠟晶展現(xiàn)出更好的觀測效果;對兩種初冷溫度下蠟晶邊緣距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此方法能夠更加顯著地區(qū)分在較優(yōu)初冷溫度和惡化初冷溫度時蠟晶邊緣距上的差異,新觀測方法識別出的較優(yōu)初冷溫度和惡化初冷溫度下的蠟晶邊緣間距差值約是常規(guī)顯微觀測結果的2倍,更能體現(xiàn)惡化和較優(yōu)初冷溫度下的蠟晶微觀結構差異。

        (2)應用該實驗技術可以實現(xiàn)對蠟晶的流變-原位顯微同步觀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剪切過程中,蠟晶形態(tài)和排列與流場的協(xié)同性增強,且蠟晶微觀特征參數(shù)與原油黏度數(shù)據(jù)間存在顯著關聯(lián)。相比于剪切后的蠟晶微觀特征參數(shù),剪切時的蠟晶微觀參數(shù)與體系黏度數(shù)據(jù)的變化規(guī)律更趨向一致,蠟晶微觀特征參數(shù)與原油黏度的關聯(lián)度相比剪切速率突降后平均高出6%以上,剪切作用下蠟晶微觀形貌的原位觀測結果對于揭示體系的流變性機制更有意義。

        (3)通過流變-顯微同步測量技術可以同時識別到蠟晶和乳化液滴的存在,同時觀測到兩者的形態(tài)結構、空間分布、相互作用和聚集表現(xiàn),可以獲得更為準確、豐富的含蠟原油乳狀液體系微觀結構演變信息。

        猜你喜歡
        蠟晶含蠟偏光
        高含蠟原油管道蠟沉積研究綜述
        云南化工(2021年5期)2021-12-21 07:41:14
        含蠟原油靜態(tài)磁處理降黏試驗
        化工管理(2020年20期)2020-07-25 15:02:34
        基于3D技術和偏光技術的茜草鑒別研究
        臨邑至濟南原油管道清管效果研究
        石油研究(2019年5期)2019-09-10 16:17:24
        讓遠光燈使用更安全
        ——微網(wǎng)狀透光防炫目汽車前擋風玻璃膜的設計研究
        讓遠光燈使用更安全
        含蠟原油非牛頓流變特性
        不同結晶條件對含蠟原油微觀結構的影響研究
        化工管理(2015年36期)2015-08-15 00:51:32
        芻議油井清防蠟技術應用效果
        雨天戴偏光太陽鏡 視線更清晰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爽av大片| 白色月光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三级全黄裸体| 真人与拘做受免费视频| 色综合久久加勒比高清88| 久久亚洲宅男天堂网址| 巨爆中文字幕巨爆区爆乳|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福利视频自拍偷拍视频|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 | 成人做爰69片免费看网站| 欧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三|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不卡| 欧美综合天天夜夜久久| 车上震动a级作爱视频| 国产 在线播放无码不卡| 免费播放成人大片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妻人人| 国产精品av免费网站|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a级精精彩大片免费看| 男人一插就想射的原因| 综合五月激情二区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性潮| 一级无码啪啪| 丰满少妇被猛进去高潮|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无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极品尤物不卡在线观看 | av天堂亚洲另类色图在线播放| 少女韩国电视剧在线观看完整| 久久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白浆流出一区二区|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丁香五月 | 国产精华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超级碰碰热|